月下漫步者:青年蘇東坡的迅速成長記

2019-07-24     星期五文藝

林語堂曾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人間難有第二個。

在一部《蘇東坡傳》中,他幾乎將所有美好的詞彙都用在了這位偉大的古人身上。他說,在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選出他若干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的。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不足以勾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若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是的,從文學的角度來說,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很多人都在講述他仕途的坎坷,講述他遭到貶斥後的豁達,而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位偉大的人的年輕時期,他曾經是多麼意氣風發,英俊爽朗!來看看,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長大成人的。

一、出生桃花源:峨眉山下三蘇鄉,至今草木文章香

有人說,每一位名人都是一部深邃的大書,每一座名人的故居都是一段奇妙的故事。朋友最近去英國旅行,經過了莎士比亞的故居,又去了華斯華斯的格拉斯米爾湖區,看到這些名人的故鄉,無不感嘆人傑地靈之說。

而眉州的眉山,如果不是三蘇的故鄉,可能依然是一個世外桃源、少人知曉的地方。這裡再萬年的峨眉山的雲霧中形成,在蒼翠的群山里,環抱著一塊如翡翠一樣的平原,這裡就是眉山小城。

曾經有現代詩人這麼描述眉山,說它街道整潔,荷花滿溢。每年五六月份,全城飄著荷花清香。小城的生活安逸閒適,人們喜歡聚在田間飲酒暢談,消磨時光。就是在這樣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誕生了唐宋八大家的三位文學巨搫。他們便是蘇洵、蘇東坡、蘇轍父子三人。

蘇家是小康之家,家中有田產,有侍女,還有一幢漂亮的房子。房子附近有一個小花園,有池塘、菜地,還有千百根的翠竹。這一家之主便是蘇洵。他已經27歲,可是依然一事無成。不過,他不是中庸之輩,而是個性異常的獨特,嚴謹。在求學的道路上,或許啟蒙完,所以到了27歲還未奮發求取功名。但是,此時已經結婚的他,更渴望求取一個兒子。

他之前曾經有過一個孩子,卻早早夭折。現在妻子馬上臨盆,他希望是一個兒子,於是求神仙保佑能夠得到一子。可能是老天眷顧,在1036年12月19日,一個嬰兒誕生了。他便是蘇家的長子,蘇東坡。

能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蘇東坡的性格中就帶著執拗的浪漫情懷。這樣的浪漫情懷裡,還有一種樂天和豁達,有一種俠氣而正義。或許我們能從他的祖父身上找到根源。他的祖父也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軾曾經回憶祖父的時候說,他雖然不識字但是善良、洒脫、人品不凡,常常帶酒席地而坐,與人談論高歌。祖父還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曾在年成好的時候存儲大量的稻穀,在災害之年,救濟親鄰。祖父對他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可能在他今後成長的故事中,就能看到蘇軾仗義為民的身影中或許能有他祖父曾經在他童年裡留下的身影。

三年之後,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誕生了。兩個兄弟一生相互扶持,困難時彼此慰藉,得意時交錯飲酒。蘇家整個的家庭氛圍極其的和順、快樂。蘇洵對待兩個兒子的教育也十分的用心,他曾經將自己的功名之夢都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

眉山小城之中,蘇家長子慢慢得長大,整個北宋似乎早就在等待這樣一位偉人……

二、天才少年:凌雲志氣,飄飄無敵

蘇東坡六歲啟蒙入學。在本地一個私塾讀書,學堂里有一百多個小學生,只有一個老師,還是一位道士。不過在一百多人之中,蘇東坡的天才很早便顯現出來了。他常常得到老師的誇獎。10歲的時候,還能寫出奇特的詩句了。老師也開始著意給他講解較難的詩句,在那個時候他第一次聽到了在今後人生中和他有密不可分關係的幾位當朝大鱷范仲淹和歐陽修。聽到此等人物的事跡和詩文,小東坡深受鼓舞,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為這樣的人才。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他的少年時期,這個故事對他影響深遠,很多學者也對此進行過研究。在《宋史·蘇東坡傳記》中,也有記載。那時候他的父親蘇洵進京趕考,母親程氏一人在家帶著兩個孩子。程式受過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理,心地善良。她以古代女子少有的睿智和膽識教導為人之道。她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給了東坡最天然的母性教育。就是在蘇洵離家這段時間,她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後漢書》的故事,這段故事講的是范滂。

故事是這樣的,後漢朝政不修,政權落入閹宦之手,書生儒士奮起反抗,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彈劾上書。而上書的人有的遭受身體的折磨,有些直接被暗殺,有些則被精神摧殘。在這群正義的學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叫做范滂。他知道朝廷要逮捕他斬首,可是並不懼怕。唯一擔心的是母親。他告訴母親希望她不要悲傷,范母深明大義說道,他已經與李鷹、杜密齊名,死而無憾。好名聲和長壽是不可兼得的。

蘇東坡聽到這個故事後,就問母親如果他是范滂這樣的人,母親會願意嗎?蘇母好不猶豫地說,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程氏是一個有追求,有正義感的女人,她以一個女人的方式將這些價值觀傳遞給了自己的兒子。

一面受到幸福和睦的家庭之愛,一面又收著母親傳遞給他的正義價值觀的薰陶。蘇東坡在急速的成長著。11歲那年,他入中等學堂,開始準備科舉考試。

這段時間很多學生都要大量背誦文史經典,東坡和他的弟弟沒日沒夜的朗誦著詩文。這個時候蘇洵考試歸來,很可惜,他這一次依然失敗而歸。

林語堂說,老一輩人依在床上聽著晚輩朗誦,抑揚頓挫的讀書聲,清脆悅耳,老一輩人認為這是人生一大樂事。他們會是不是糾正晚輩讀音的錯誤,會在這清脆的聲音中尋找文化傳承的一種使命和樂趣。而蘇洵就是這樣,倚在床上聆聽著兩個兒子的朗誦。他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連個兒子身上。

三、20歲進士: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蘇東坡20歲左右開始進京趕考,而進京趕考之前,他的父母十分著急地要把他的婚事定下來。

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電視劇里,背景也是宋朝。我們知道科考放榜一出,很多名門大家就會去搶女婿,那些未婚的高中的舉子就被有女兒的人家圍住。與其兒子將來娶一個不知根知底的人家的姑娘,不如臨考試之前娶一個附近的姑娘。他們也好把關。

所以,蘇家長輩相中了一位年僅15歲的叫王弗的小姐。她家在眉山鎮南大約15里,一個叫青神的地方。雖然是早婚,可是這段婚姻卻十分的圓滿。王弗小姐聰明能幹,勤儉持家,給予蘇東坡的溫柔和愛護。曾經蘇東坡著名的詩句《江城子·乙卯正月十日夜記夢》中就是抒發對已經去世的王弗的思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不過,文人多情而深情,在蘇軾一生中,讓他念念不忘的還有一位少年時期相識的堂妹。因為同姓他無法娶堂妹為妻,但卻一直默默關心。曾經在堂妹家小住寫過兩首難懂的詩歌表達著愛慕之情。表妹和丈夫去世之後,東坡專程去看望,還寫信給兒子,說心如刀割。

無論怎樣,東坡和弟弟子由都結婚之後,父子三人便進京趕考了。他們從眉山出發,走陸路過秦嶺,在1056年5月到達汴梁城。

到達之後居住在僧侶的廟中,然後等待著開考。考試之中,從眉州的45名考生中,蘇軾在13名之內。三人均已經過了考試,只等待著明年的殿試。於是父子三人在汴梁城開始遊山玩水,享受美食,在繁華的京都內,結交社會名人。蘇洵拜見過歐陽修得到歐陽修的推崇,不過那時候蘇洵因為傲氣,沒有被上流社會所接納。

終於等到了殿試。皇帝任命歐陽修為主考官,還有其他名士為判官。在改卷子的時候東坡的論文題目是「論為政的寬與簡」,這篇文章大壽歐陽修的賞識,他以為是自己好友曾鞏的文章,為了避嫌把這個卷子放在了第二名。4月14日,放榜的日子到了,蘇東坡在388人之中名幾乎名列榜首,那一年他才二十歲。

歐陽修還說,數年之後再無人談起他歐陽修,人人都將談論蘇東坡。

四、得意人生:入俠初無路,連山忽似龕

蘇家父子三人全部高中,這是多麼可喜的事情。可是在三個男人背後的女人卻忽然去世,三個人沒來得及慶祝,便匆匆返回眉山老家。

到了老家,兩個兒媳婦守在家裡,已經一團紛亂。按照古代習俗,家中父母身亡,做為兒子必須守孝,就連宰相也需要守孝。東坡和弟弟以及父親光榮歸故里,他們為母親的去世而難過,但是卻依然按照舊習俗一個個照搬。

其實在家裡無憂無慮呆著的幾個月里,是蘇東坡最快樂的日子。在那裡,有青山綠水,佳人相伴,有柳暗花明兄弟陪,就這樣快樂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父子三人臨進京的時間已經近了,他們準備妥當,決定帶著兩個兒媳婦,一起走水路過三峽。

當時的蘇東坡已經是人中龍鳳,一幅面容姣好的臉龐,一套飄飄裙帶的衣服。靠近他的人都會他的人格魅力打動。王弗她們怎麼也想不到一家子三位男子都是文學大家,還有一位巨搫。他們一路上浪漫多情,幸福快樂。

三峽險峻,一般乘船客都要提前祈福才會正式航船。兄弟兩人在船上一會兒吟詩作對,一面針砭時弊,探得不亦樂乎。兩個女人相伴,還有一個剛出生的寶寶,如此圓滿美好的集團,別人無法渴求。

2月底,他們平安抵達汴梁城。一家子在那裡買了一套房子,也有花園,房子周圍有個水塘,裡面很多泥鰍。到了這裡以後,蘇東坡和兄弟去結交名人雅士。三人才華之名迅速傳播,他們的詩文為眾人所愛慕。

林語堂說,蘇東坡在這個時候輕鬆愉快,壯志凌雲,才氣縱橫而不可抑制,有隨風飛馳,征服四野,八荒之勢他的文章蓋世,早已經被京都圈追捧。他的迅速成長同時也埋下了隱患,以後的人生之路更長,經歷了多少的坎坷,才能真正成為一代大家蘇東坡。【星期五文藝】


更多文人雅士關注【星期五文藝】

圖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__WLGwBmyVoG_1Zp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