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認知,毀於你的「暴力教育」,別讓你的愛變成一種傷害

2019-07-20   小歆媽媽

文|小歆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面對孩子犯錯時,家長難免會有憤怒的情緒,而在憤怒情緒下,家長總是會不自覺做出較為激烈的行為或是說出過激的言辭,但是處於情緒化中的家長卻從來不會考慮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與格局,幾乎決定了孩子的命運與未來。

去年有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引起網友一陣熱議與譁然,然而更多的是網友的憤怒。

視頻中一名男子在超市角落瘋狂毆打一名女童,甚至數次都把女童給高高舉起,再重重摔下。據悉,施暴的男子竟是受害女童的父親,毆打原因是女童偷偷把弟弟帶出來玩。對此,不少網友罵女童的父親禽獸不如。

與動物相比,我們人類似乎在有些地方做得太過火,比如在毆打小孩這件事情上。

多數動物在教養後代的過程中,並不會有「體罰虐待」,比如小獵豹練習獵捕失敗,獵豹媽媽並不會一爪子呼上去;鳥類動物在學習飛翔時,一次、兩次的失敗,父母並不會因而放棄或者教訓它,反倒是耐心從旁引導與鼓勵等。

然而,視頻中的女童僅只是私自帶著弟弟出去玩,就遭受如此殘忍的毆打,作為家長,於心何忍?

看到視頻後有個扎心的一幕,那就是小女童在遭受父親狠狠暴打之後,並非停留在原地嚎啕大哭,反倒是起身一拐一瘸地跑。我們難以想像在小女童的世界裡,都經歷過了些什麼。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每種心理缺陷,都是來自孩子早期遭受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時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孩子。」

家長要知道,在教育孩子時,不管是身體暴力還是言語暴力,對孩子的影響與產生的後果,都是不容小覷的。


01.「暴力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的田嵐教授與何俊萍教授,曾對家長體罰孩子的現象做過調查,經調查結果發現,近達三分之二的孩子,在幼兒時期,曾遭受過暴力教育。

於498名受訪者中,約有54%的人,坦承在中、小學時期,曾遭受父母體罰管教,其中體罰的形式有很多種,但以手打腳踹為主,占了所有體罰方式的88%。

另外也有父母使用皮帶、衣架等工具。

教育家陶行知說:「體罰不足以使孩子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會把孩子擠入黑暗深淵。」

父母的暴力教育,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只會造成孩子往後人生,帶來更多的問題。

認為自己不夠好

一旦孩子犯錯挨打時,孩子便會漸漸認為自己是不是真就是個壞孩子,因此只能仰賴父母的打罵才能夠改正,從而造成孩子缺少正確的自我認知,缺乏自信又特別自卑,這對往後孩子的性格發育非常不利。

不利於正常心理發育

孩子犯錯時,家長總是一味的用打罵來解決,一次、兩次之下,可能有效果,家長也就習慣用簡單、粗暴的行為來解決。

但其實正常的孩子是能夠透過講道理與勸說的方式,來認知到自己錯誤的地方,也能針對錯誤地方來改正;相反地,挨打挨罵的孩子被家長一陣批評、打罵,反而弄不懂原因。也就難怪下次再犯了。

容易模仿不良暴力行為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倘若家長再面對問題時,總是習慣用暴力解決,孩子在長久「薰陶」之下,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當孩子與同學朋友發生爭執時,他們也會理所應當的認為只有「打架」,才能解決問題,也才能讓其他同儕順從自己。

這也再一次證明了為何家暴家庭容易發生少年犯罪問題了。

當孩子的行為無法達到家長所預期的時候,家長除了「暴力教育」,可以採取一些較溫柔而積極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同心協力,耐心地把問題給解決。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好的家庭里,永遠不會有暴力的情形,這也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那麼家長又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呢?


02.面對孩子無法達到需求時,家長冷靜下,這麼做就可以

注意表達方法

人與人溝通時,就影響力來說,內容僅只占7%,而方法卻占了38%,可見溝通的方法有多麼重要了。

家長總是長篇大論地謾罵孩子,甚至動手毆打,那只會讓孩子心中產生牴觸、逆反的心情,也就不願意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但如果大人只是針對孩子描述問題,那麼孩子也會把精力集中在問題上,從而明白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比如,孩子忘了關房間的燈,家長僅只需要簡單描述一下「房間燈還開著呢!」那麼孩子也就會意識到問題,進而把燈給關上。

發揮幽默感

當孩子做錯事時,其內心本就充斥著恐懼與不安感,這時候「暴力教育」無疑是雪上加霜。

倘若家長此時選擇溫柔開玩笑,不僅能免去親子間的衝突,還能緩解孩子的情緒,進而正視問題。

比如,孩子不小心尿床時,你可以這麼說:「哇,你畫了張地圖啊。可是這樣你就沒辦法睡覺了啊。」

事情既然都發生了,若是衝著孩子發火也無濟於事,不如幽默帶過問題,孩子聽了也會會心一笑,並認知到問題,但也不會因而受挫,進而學著去找出導致問題的原因,而自覺的改善。

帶些啟發式的問題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啟發式的問題是最有效的方法,能讓孩子順著家長的思緒,去探究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

家長可以語氣和善且堅定的問孩子:「你這麼做的時候,是發生什麼事情了?你覺得這會讓別人有什麼感受?以後再遇到,你覺得怎麼做會更好?」開放而真誠聆聽孩子的態度,從中也能掌握到孩子的想法。

這種方法不僅能帶動孩子思考,也能讓孩子不認為被命令而更容易聽進去,也會認知到自己問題,改善作法。

要知道,總是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有逆反的心理,也就不利於家長在教育孩子想達成的目的了。


03.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尊重孩子「狡辨」的行為

教育往往都是雙向的。

家長不僅僅要教,也要承受孩子的反饋,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但不少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僅只管他們要怎麼教,壓根不在意孩子的「狡辯」式的反饋,這種教育往往無法達成理想目的。

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

不管孩子的反饋是不是屬於「狡辨」,家長都應該抱持尊重心態看待。

倘若家長總是不管不顧,就是對孩子一陣大吼大罵,這不僅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表現,還抹滅了孩子能變得更好的機會。因此家長要嘗試去了解孩子的反饋原因。


一點小建議:

簡尼爾森曾說過:「孩子在感受最好時,才會做得更好;當孩子感受到愛與情感聯結時,才會更有動力與你合作、學習,愛並且尊重他人。」

如果家長正處於氣頭上,擔心自己此時溝通會止不住的傷害到孩子,那就不一定得用言語溝通,反之可用文字來表述想法。孩子感受到家長溫柔而正面態度時,反而會更有安全感,從而能更健康成長,也會更自律。

今日互動話題:你知道暴力教育對孩子影響有多大嗎?你是否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歡迎底下留言,一起討論。

---------------------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媽媽,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我是小歆媽媽,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