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法家的眼中,「利益」與「忠誠」可否兩全?

2020-10-05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在戰國法家的眼中,「利益」與「忠誠」可否兩全?

春秋時期,對於人性的看法,在《論語》一書中已有呈現。不過,我們若非抽絲剝繭地探尋其中關於人性的意向與軌跡,那麼將無法輕易察覺。可見這時期對人性的看法只停留在萌芽階段,難怪連孔子的高足子貢都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戰國時代,針對人性的看法與論述卻有顯著的發展。這就顯現出了一個重要的論題,即人的本質成為思維的對象,思想家們也依此為本來構建其龐大的理論體系,所以到了戰國,尤其戰國中、後期,各種的人性論如雨後春筍般地興盛起來。

孔子雕像

法家的人性觀點,成為戰國變法的基礎和君王施政的方針

對人性的看法,正是戰國時期極重要的基本理論,因為這對於如何使一個國家步入良好的政治運作中,包括君王如何治理人臣百姓,或是人臣在政治體制內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都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許多君王或多或少都會加以斟酌、應用。

法家的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諸人的人性觀點,也成為戰國以來變法的基礎和君王施政的方針。生活在戰國即將結束之際的韓非,更對以上論點與諸子學說有所了解,並且加以陶鑄成自己的心得,以因當時紛亂多變的形勢,從而建立一個君明臣忠的富強國家。

韓非畫像

韓非說:「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凡是人,都具有好利惡害的本性,而且很明顯,好利惡害、安利去害是人情所不能免的,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一觀點亦可以在商鞅和荀子的理論中找到蛛絲馬跡。

如荀子所言「凡人有所一同」,他肯定衣食等基本需求,和好逸惡勞的本能,是一個人不用學習就擁有的,即使如大禹之聖或是夏桀之惡,皆不能避免的具有這種內在的性情;商鞅也說:「人情而有好惡。」

由此可見,他們都認同這種好利惡害之心是生來就有的,所以對於處理事情上都會隨時衡量利害、考慮如何去做才最有利。

荀子雕像

如此說來,韓非認為人性好利惡害是有所承襲的。他既然以此為立論的主軸,那麼「忠誠」這種道德自律,可否就依歸於利害的抉擇?

人臣的效命,包括「身」和「心」兩部分

《韓非子》云:「且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

事實上,人臣與君王的關係如同在市場上進行一場買賣。兩者之間,一方提供高官厚祿;一方以個人的全部力量甚至生命來進行交易。如果雙方條件談得攏,那君王自然該給出豐厚的條件,來購買人臣的效命。

戰國時代各國相繼的實施變法,政治的架構也逐漸由宗族的分封轉為郡縣制。相對的,君王對土地與人臣的掌控也更為直接有效,因此有血緣關係的貴族,自然慢慢在這場變法中失去皇親貴族的優勢,進而被淘汰。

遊走於平民階層的士人(當然也包括貴族)要靠著自己堅實的能力,重新與君王進行某種利益上的謀合,當雙方能達成共識時,也就是臣子該為自己的抉擇,而向君王盡死效力的時候。

韓非畫像

君民關係如同「田民通過買賣得到土地」一樣,是交換原則支配的。所以法家才會認為,如果人臣選擇好了想要跟從的君王,那就應當「臣得盡其力」、「盡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

這裡的「盡力」、「竭智」,表面上看,屬於臣子在契約下應該對君王盡的義務,也就是基於雙方互利的原則下臣子應付諸的實踐;事實上,這種「忠誠」的概念已超越了利益獲取,而由行動上的效勞、利益的交換,轉而進入到個人道德自覺的體認。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爵祿對君王來說,乃是身外之物,要多少有多少;然而,生命對人臣來說只有一次,更甚者人臣一家人的性命也許都下在這場賭注中,這場交易若稍有不慎,最大的輸家往往是人臣,這就是所謂的「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且結局往往落到「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的下場。

商鞅劇照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臣如果還能真心「以忠事上」,那麼這個「忠」,便早已凌駕於利益之上,而成為發自內心的道德自覺了。

法家的「忠誠」,只是純粹的利益結合而無道德可言嗎?

事實上,當絕大部分的人臣與君王已無血緣關係,宗族觀念漸漸不存於貴族間;那麼傳統由「孝」衍生出來的忠於宗族、忠於大宗、忠於君王的臍帶關係,就已不復存在。那麼,一個臣子願意因為市場般的交易,為君王和僱傭關係犧牲生命,已不是利所能涵蓋的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法家「忠誠」的基礎點確實是來自於人性好利的觀點上,甚至可能因為利益的不同,或是無利可圖,而斷了「忠誠」的架構,如韓非所言:「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

韓非劇照

既然人皆有好利之心,而且此利都是自為的私利、不是公利,那麼「利」的重要性自然影響著「忠」。

表面上看兩者格格不入,一個在外,一個在里;一個重實際,一個重道德。但是若加細究,不難察覺法家之立論,是以人性基本需求為最直接、最基本的考量的。法家以「利」完成「忠」的初級階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人臣獲得利後就該為君王盡忠,而人臣既然效忠君王就應獲得該有的利益,所以君臣兩方若能依照這種關係來相待,必能相樂、相得。

正如韓非所言:「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極於權衡,而務至於任鄙。」上上下下一起追逐各自的利益,不但不會危害國家,而且會提高人臣的積極性,給整個國家帶來活力。這種以「利益」為軸心來構建「忠誠」的理論,正是戰國時期法家的社會政治理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OqS9nQBURTf-Dn5kq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