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久利 攝
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北,有一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普陀宗乘之廟,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此廟是乾隆為了慶祝母親崇慶皇太后八十壽辰而建,外形近似布達拉宮。
普陀是梵文「布達拉」的簡譯,意指「光明海島」,即觀世音菩薩的常住道場。普陀宗乘之廟與布達拉宮語出同源,這絕非巧合,而是普陀宗乘之廟本來就是仿照布達拉宮而建的,紅宮白殿金頂,幾乎將布達拉宮的標誌性元素都複製了過來。比對起來,普陀宗乘之廟各殿散落在整個山坡之上,正面拍照,似乎比布局較為緊湊的布達拉宮更具氣勢。
黎為民 攝
普陀宗乘之廟布局分三個部分:前部包括山門、碑亭、五塔門;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後部是主體建築大紅台及周圍其他建築,大小共60餘處。
五塔門,上面的五色塔分別代表著藏傳佛教的五個教派。瑞欣 攝
琉璃牌坊,上面有乾隆皇帝親筆御題的「普門應現」。瑞欣 攝
碑亭 瑞欣 攝
乾隆在避暑山莊附近建一座「布達拉宮」,僅僅是為了祝壽嗎?跨過廟門進入碑亭,四個人高的《普陀宗乘之廟碑記》明白地告訴我們:普陀宗乘之廟的落成,表面上是因為皇太后80歲大壽,要一座金碧輝煌的寺廟,讓蒙古及西藏等地的外族首領前來祝壽,暗地卻是希望增強承德的宗教影響力,讓其擁有如拉薩一樣的宗教影響力。乾隆強調拉薩有觀音菩薩道場,承德也有,兩者都是「一如」,並無高下之分。
顧建平 攝
瑞欣 攝
普陀宗乘之廟有別於大部分中式寺廟,沒有明顯的中軸線,由山腳步向山頂,路忽左忽右,中間又穿插不少白台,如此走走停停,約60分鐘終於抵達大紅台,這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築,屹立在大白台之上。
攝圖網
瑞欣 攝
高約25米的紅牆設7層窗戶,有明窗和盲窗,所謂盲窗,又稱為假窗,顧名思義,就是空有窗框卻不能打開,沒有通風功能的窗子,或會有人困惑: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從實際層面解釋,這麼一大塊的紅色立面,非常需要窗戶作點綴,但清代的建材不如現今的混凝土那麼堅實,不可能層層掏空作窗,只有以假的替代;而從精神層面解釋,窗象徵人的眼睛,假窗的存在,讓人反思眼見的東西執真執假,有哲學的意味。
假窗 顧建平 攝
進入大紅台,內部採用回字型結構,外觀是六層,內部是三層,正中5間供奉黃教五世佛。在大紅台的中心,是主殿萬法歸一殿。萬法歸一意指天下各派總歸於此,由此可見乾隆對小布達拉宮的寄望。
萬法歸一殿地處大紅台群樓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進間大殿,四角稍間收進一半,重檐四角攢尖頂,上覆鎏金魚鱗銅瓦,四條屋脊飾有波狀鎏金瓦,藏式法鈴寶頂,殿頂使用頭等金葉14000多兩。該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數民族領袖禮拜之所,乾隆曾在此殿面見各個少數民族的領袖,以接見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一事最為知名。
瑞欣 攝
瑞欣 攝
萬法歸一殿周圍建群樓三層,群樓二層可達東紅台北面的洛迦勝境殿和東北角的重檐八角鑾金瓦頂權衡三界亭,群樓頂端西北角又建重檐六角鑲金瓦頂的慈航普渡亭。這些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錯落,殿頂都用鑾金魚鱗銅瓦復蓋,與紅台、白台交相輝映,在重重群山的襯托下,空間輪廓雄偉壯觀。
普渡亭 瑞欣 攝
普陀宗乘之廟是在漢族傳統建築的基礎上融合藏族建築特點所建,是漢藏建築世術交融的典範。如果還沒有去過西藏的朋友,不妨先到這裡來遊玩一下。
瑞欣 攝
瑞欣 攝
瑞欣 攝
瑞欣 攝
遠眺普陀宗乘之廟 紀正忠 攝
部分文位元組選自《中國旅遊》2019年10月號,圖片版權歸攝影師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攝影 | 瑞欣、吉久利、黎為民、顧建平
編輯 | Su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