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建築師:老工業城區的理性與浪漫

2022-08-29     UniDesignLab

原標題:大院建築師:老工業城區的理性與浪漫

大院建築師:老工業城區的理性與浪漫

城市記錄者,我們在重慶。

自律,是一種極致的自由。越是大尺度的城市,牽扯越多的應該是「大尺度里的秩序感」,越是小尺度,更應高度強調個體的完整度。城市的規則感和生活的不規則感並行延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記憶與身體記憶,更是承載了曾經無數人的浪漫理想。

本期城市記錄者漫步重慶工業文化時代洪流轉折里的空間轉換,從莽撞的商業消費場,至具有年代感的老工業住區生活場,再到強烈的老工業區歷史場,跟隨人文與生態兩種視角,感受到了重慶人眼中不斷推演的重慶內涵。

重慶,在這裡發生。

城市記錄者

- 楊冀翼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

- 邵兵

建築檔案主編

城市觀察員

- 段然

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01

城市經脈

「長江二路」

中醫講究經脈,城市也是一樣。交通是骨骼,其他區域是肉和內臟器官。為什麼骨架很重要,首先它代表了整個城市的公共性。

邵兵(以下簡稱「邵」)本期城市記錄者和觀察員是兩個博士,楊冀翼博士和段然博士,他倆是一對親密的愛人。今天將由他們帶我們逛一下楊家坪地區和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展示一下重慶人眼中的重慶。接下來請楊老師和段老師來介紹一下。

楊冀翼(以下簡稱「楊」)各位大家好,我是重慶市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建築師楊冀翼,旁邊這位是我的老婆,是重慶工商大學的教授段然。這期城市記錄的主題有關於重慶的工業文化。我想要用第三隻眼睛,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重慶這座城市的發展,深入鑽研一下重慶作為一個老牌工業城市的內涵。

楊家坪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是我們的項目,它是用以前的廠房改造成的一個工業遺址公園。

段然(以下簡稱「段」)我是楊冀翼老師的妻子,也是一名燈光設計師,協助此次城市記錄,深入了解重慶的工業文化。

當年我讀書的時候的路,還不是我們現在走的這條。

上學的時候大概多少年前?

1995年到2001年。那個時候我住在比較郊區的地方,來這邊叫「進城」。後來小學的時候就搬到這邊來了。

這邊的路叫長江二路,延伸過去一直到那邊是長江一路,整個是順著長江走的,是當年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有很多蘇聯專家來幫助設計。 這也是重慶整個工業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伴隨著蘇聯專家的到來,重慶的工業有了很大的飛躍。

這條路是平行於長江的。

當時有輕軌嗎?

輕軌是零幾年的時候才有的。這條路之前中間沒有隔離帶,非常寬。

這是最早的一條嗎?

對,這是重慶最早的一條,二號線,這條線途徑的路也和工業沒有關係,頭一批最早通行的路,是重慶大渡口,是重慶鋼鐵廠的所在地,從那個地方開始。

重慶鋼鐵廠在大渡口。

大渡口現在是一個比較小的一個區,當時為什麼建這樣一個行政區,就是因為高鐵廠,一個廠一個區,這個我相信在中國應該還是比較少的。

等會兒我們去的這個地方就是做摩托車的,特別厲害,95年左右那個時候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摩托車生產廠在全國。

為什麼要提到這條路,因為我覺得這條路本身的尺度是它原來的樣子。我覺得骨架非常重要。

褚院長是我的老師,他之前給我說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他說現在的設計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對城市的態度,整個城市最重要的就是骨架,一個城市的骨架決定了它將來一百年或者幾百年後的樣子。

我覺得 骨骼就像是最初的基因。就像這條路,如果把隔離帶拿掉,你看到的路的尺度是不一樣的,作為人的視角尺度不一樣。

中醫講究經脈,城市也是一樣。交通是骨骼,其他區域是肉和內臟器官。為什麼骨架很重要,首先它代表了整個城市的公共性。

你們接觸項目類型比較多,城市公共介面的塑造你們院做得比較多一點。

不管是我們在做城市更新,還是做商業項目,還是說我們現在在做工業項目,其實都希望把公共性和公共的活動自然而然地植入這個地塊中,這就是它的價值。

我理解, 舊的城市裡會留有氣口在,只能在它上面疊加,或者在舊的基底上做一些新的變化,如果沒有這些對於改造城市這件事來說,會是毀滅性的。

公共性特彆強,這是這個城市本身的運行需求。

02

熵增

「萬象城-空中花園」

建築對於城市的反饋應該是一種熵增定律,人為地、自律地去推動它,就形成了工業文明。

集體記憶在物理空間上的是有反饋的,一定是這一代人集體的記憶,用技術實現和反哺,形成了當時的樣子。

這個肯定沒有問題,但是為什麼會形成記憶,中間肯定是大家能夠在當中得以生活過。

作為設計師,你是 起一個連接作用,段然做燈光也一樣,也是在做連接,包括你們做城市、做公共性、做公眾空間這種類型的項目,甚至要發現一些之前沒有被發現的部分的連接。

我覺得這種最終目的是讓整個城市機制運轉, 包括經濟運行和整個環境的友好度,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放在一個設計的價值觀前面。

其實這種城市機制跟人的性格很像,理性,你覺得城市應該跟你一樣要自律一點才會健康。

對,這樣才能健康。

熵增定律。

你們理解的熵增定律是什麼,在建築或者城市上的反饋?

我們一定要人為地、自律地去推動它。

其實這就是工業文明。

從那邊的商業高樓開始,一直沿長江大概能夠延續3.5公里,建設廠只是沿長江分布中的一個廠,一直過去至少有五六家是連續的廠區。

其實原來重慶的底版是重工業到輕工業。摩托算重工業。

之所以有這樣的肌理, 因為工業是重慶的脊樑。一會兒我們會發現整個城市的氣氛會有一個非常大的轉變。

是的,突然轉角就會是另外一個世界。

重慶的工業成長,大概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抗戰時期,大概是1937年一直到抗戰結束,為了抗戰,那個時候大量的礦廠和學校等機構遷到重慶;第二個時期是三線建設時期,三線建設是從1964年開始,國家將沿海大量的軍工企業內遷到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區,比如甘肅、天水等,很多人在那些地方為國家揮灑了自己的青春,其實是一段比較悲壯的歷史。

我們院長前幾年完成了一個特別棒的作品,軍工廠的一個防空洞改造,最後他留下一個大標語:「祖國需要我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是的,我覺得那個很有時代特徵,這個話在現代的交流語境里不真實,但是那時候是真實的,那時候人們缺衣少糧,但集體榮譽感和集體向上的力量是很強的。

雖然那段時期可能在後人看來並不是值得,但是這種精神不管是在現在還是在將來,我覺得它都是一種非常需要被延續下去的精神。

03

不足與過剩

「萬象二路-勞動一村-小侯理髮-民主二村」

城市的工業符號,一方面是工業造就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其中嵌入的延續著的生活記憶。

這是緊貼著萬象城的一個路口。

裡面和外面不一樣,外面是強烈現代商業氣息,裡面是生活氣息,什麼都有,各種以前的,我是覺得時空有點錯位。

其實我現在在思考一個問題,當你來到這裡的時候,你所看到的這個場景和工業文化的關係在哪裡?

原來這種老的住區,其實跟那個年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比如說那個年代我們的父親母親他們都在這裡生活,他就日常在這裡,現在換了一批人,物是人非,是這樣一個狀態。

一般大家提到重慶的工業文化的符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鵝嶺二廠或者1862。

外界認知重慶的工業符號就是防空洞,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工業的另外一種側寫。

貳廠的新舊對比

你覺得什麼地方可以作為重慶工業文化的代表?

我覺得一個是輕軌穿樓的那種狀態,一種是你剛才講的建設摩托車廠的那個重工業的時代。另外一個是這裡面內嵌了這個城市的生活。 上次我們討論延續了什麼這個問題,我覺得延續的是生生不息人的生活氣息,即便是老楊你不在這生活了,你記憶還在這裡,這裡還有很多老人小孩生活。你給大家講講這個,原來它是幹什麼的?

這個房子是一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糧店,要用糧票來買糧食的階段,當時這些廠裡面都會做一個兩層樓高的小樓,那些糧食會存儲在二樓,下面是一個特別大的漏斗,可以放在一樓,軋機打開,麵粉和米就可以買。 這個的邏輯是一樣的,是運用了以前工業文化的物質性的或者環境性的符號,注入了消費文化的內涵。

好像 重慶所有的重工業以及當代的工業肌理里都帶有自然的符號,因為自然會把這些東西掩蓋掉一部分,是漸行漸遠的狀態。

我覺得有很多標題性文字,還是非常考究的,就好像論文題目一樣。我們為什麼說工業文化,現在城市主導的好像是消費文化。

在一個所謂的消費文化裡面,在它沒有被時間夯實的時候,可能不斷地批判、思考、深度介入的時候它才有意義。它還是顯性的、外化的,比如我們今天再來看這種工業文明的時候,它的時代味道就在這裡了。

工業和消費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工業所倡導的價值觀是生產,因為大家所需要的物資不足,所以強調生產,而消費的根本是生產過剩,需要大家去使用它。工業文化一般強調的就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要做的是一種秩序,但是這種秩序會讓作為個體的人覺得不爽,因為人要被規訓。邵兵上次說他不喜歡被規訓。

其實被規訓過了的,只是不自覺,因為我是在這種社會環境里誕生的,以及我們天生具備作為人的局限性,以及文化里的局限性。

原來的人不懂設計嗎?我不認為。整個狀態很舒服,它會在幾層樓之間有小庭院、有花園、有道路,藉助山地關係,一樣有思考方式,但我覺得這種對話特別有意思。舉一個例子,即便是某某商業體可以強勢地到來,但是也不能把這種東西壓倒,它要尋找新文化語境,就是怎麼續的問題。不能單拿消費文化去說。

這個牽扯到資本運作的事情。

這一片建築住宅樓整個布局其實很有趣,如果從天上看這四個單元,它是錯開的,就像馬賽克。通過這種方式就形成了單元入口的幾個院落。這幾個院落很舒服。

04

猝不及防

的割裂

「勞動一村-居民區的公共活動中心」

我們都是在猝不及防的割裂中成長起來的。如今,因為網際網路,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更加具體的人。

如果你來改造的話,會怎麼入手?

先從功能入手。首先是可達性問題,比如說像最基本的就是加裝電梯,然後保溫的問題,其次是公共空間利用率的問題,應該植入一些最好是和產業能夠相互聯繫。

產業相互聯繫怎麼理解?

比如說一些商業、一些娛樂、一些體育運動設施,都是針對整個居住區的。

一個是既定的被需要的功能分區,混雜的生活方式、當代生活狀態裡面複雜度 相互結合和黏合的問題。這裡真的很舒服、很安靜,尤其是有這些老人在。

對。 以前重慶這個地塊的生活方式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工業城市一下子就把居住格局改變了。因為像重慶這個地方氣候比較良好,農作物生長比較容易,所以這邊很多農村的居民都是散居的,在山上面可能看到一兩個小房子,這個情況在整個四川盆地包括成都平原都非常明顯,它和北方整整齊齊的村落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其實就是在猝不及防的割裂中成長起來的。工業來的時候,我們還是農業的狀態,而工業的那一刀給帶來了城市化、工業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的東西同時也帶來了強烈的消費文化的泛濫。

工業文化和消費文化呈現一種外在的區別,工業文化強調整體效率,比較均制而消費文化為了刺激你消費,必然強調人的個性,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

我覺得這種泛濫也不一定是壞事情,如果沒有二廠的突然爆火,我也不會注意到那個地方原來是一個棉紡廠,進而了解從前的一些歷史。

其實不太均質。 一些個體真實的部分會跟某個場域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以此產生一種新的關係。原來我們講究人和集體關係,但是因為網際網路,我們非常強調個人與世界和城市的關係,每個人都成為了很具體的人。

從比較專業的角度上來看,它是作為整體秩序下比較另類的東西,它正好是公共性強烈的東西,就像我之前說了自律與自由,在自律的基底下出現一種比較自由的東西。我們在大地生命科學院,一個生物醫藥產業園的設計當中,也是在整個園區的中心。

很簡單,材料制式上很老楊的建築。

其實我對整個廠里生活,感覺去通過印象的記憶就是電影《你好,李煥英》。

一種年代的記憶。

我們在2014年做過楊家坪片區的規劃,有夜景的設計,當時我覺得這個片區還是非常繁榮的。 城市可能和女孩子一樣,需要不斷保養,不斷刺激,才能夠一直煥發生命力。

05

未來工業

「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重慶工業博物館」

重慶的內涵不斷演變,形成了三個場:生活場裡面有細碎的痕跡印記和人的狀態,消費場快速疊代夾雜著城市巨構,工業場裡的歷史就安靜地放置在這裡,讓真正的重慶工業文化符號有所延續。

這真的是工業巨構。我覺得今天這個很神奇,一個是生活場,一個是工業場,中間加著消費場。

對,而且那個消費場以前是一個生產場。

我覺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包漿,你不能忽略前人樹蔭。

按照我導師的說法這叫 傳承,為了傳,首先要承。

我第一次有工業廠區概念也是在褚老師的課上,他給我們看了很多照片,他在國外拍的廠。當時我在想可以把這個工業的老廠區做得這麼有意思,這些人真的很有想像力,重慶也完全有這些基底和載體。

這是工業被塗鴉是一種。

我個人覺得, 做工業的設計,不管是博物館式的設計,還是消費型的文創街區設計,或者說我們直接做新工業的設計,首先我們要知道它的背景和內涵是什麼。

我覺得內涵可以更好地形容,來處是一個起點。

對,是一個敘事的,沒有總結。

它的內涵其實是給予原來的敘事結構一種總結之後,我們要在人的上面重新來表現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做的問題。我有一種感覺,因為 城市記錄者,和城市一起思想,我今天就有我一起思想的感覺,好像是時間的穿越感,又好像恍惚中的,帶有瑣碎感的。

剛才我們穿越了幾個場,生活場裡面有細碎的痕跡印記和人的狀態,消費場快速疊代夾雜著城市巨構,工業場裡的歷史就安靜地放置在這裡。

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隨便談論它。

我們還可以去體驗,真的很有意思,我強烈建議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來這裡看看,因為還有很多有激情的設計師,現在正在想把這裡建成更好的,更具公共性的場所,把重慶工業文化符號延續下去。

剛才我看那幾個字, 「未來工業」,特別有意思,工業未來的屬性,楊博士怎麼看,比如說帶有很強的褪不掉的強工業城市的基因。

在重慶,工業並不是為了城市消費而存在的,它實際上推動人類進步的,歸根結底還是工業。現在的工業已經不再仰賴於傳統基本的機械。

新工業或者說現代工業的形式感、內容,或者內涵都在發生變化。

這樣必然造成了現在工業的規劃和建築形態,以及人對整個空間環境需求的重大轉變。

我覺得這是非常根源的部分, 工業改造一定不在於建築形態,我們保留什麼不僅僅是保留形態和骨架,你要延續的這部分其實是現在的狀態和它對話的銜接這一部分,是內涵如何銜接的部分。

工業化最基本的價值觀還是一樣的。

內涵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這樣我們從方法上就可以針對以前工業園區的不適應性對症下藥,進行一些改進。

或者是幾種出口,第一個是讓它繼續不適應,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心態,或者做文化產業的出口;另外一個是要適應,可能跟生活、消費銜接,等等。

對。我想說的是如果還是把它作為一個城市生產根基的話,可能工業本身的價值觀在這條路我們怎麼去轉化。 我認為從科研的角度來講可能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以人為本,另外一個是以生態為本。

再具體一點,人具體指的是前人與後人之間的關聯性有沒有建立,生態是我怎麼構建現代生態,怎麼跟過去的生態做銜接的問題。

我們還需要一些其他的創新。

帶有未來感的東西,你得讓它進來,你得有一些這樣的出口。

比如說像現在的一些工業園區,很多都是以研發和生產綜合起來的,那這個時候人對整個環境的豐富性很強調。

06

推演內涵

「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鋼魂館旁」

重慶是一個融合性很強的城市,它在序列的空間中逐步推進情緒,也有一批優秀的青年設計師,從人本主義和生態主義之間,為我們重現一個不只有山城、夜景的重慶

如果大家能看到我們看到眼前的東西,會有 一種強烈的空間序列感的體驗,應該會對重慶有一個比較新的了解。

它其實是給重慶託了一個底,因為工業這件事跟自然好像是反向的狀態,因為它是人造物。重慶不是只有火鍋、吃喝、山城、自然。

段博士之前沒有來過,都是陌生的,也是楊博士帶你第一次走,今天你是什麼感受?

充分體現了這次的主題 「自律與自由」,在整個過程中我的情緒也隨著話題的深入在推進。尤其是走到這,看到一排一排的廠房,我充分感受到重慶城市工業區的自律;而在萬象城以及剛剛的老工業區裡面,充分體現了重慶作為工業城市的自由。其實重慶是一個融合性很強的城市,它自律和自由並不衝突,而是可以兼容得非常好。

推進式情緒,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好。

老楊今天的感受呢?

我很感謝邵老師。感謝做工業項目的甲方,至少給了我以及我們團隊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深入真正地去做工業建築師。因為實際上建築學的人沒有哪一門課是工業建築。

沒有這門課程嗎?

沒有,我們只在理論上知道一百多年以前有的那些建築師和理論家提出了一個工業社會的城市應該是什麼樣的,它的建築和建築體系應該是什麼樣子。針對工業好像很多人都以為它不需要去往裡面注入很多精神性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注重實用性。

但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不管是做更新,還是說做實實在在的工業類建築的甲方,他們都非常有追求。特別是做工業類的甲方,他們不滿足於僅僅把自己作為一些簡單的廠房布置,而是希望能夠創造出一些很人性化的場所來適應現在的工業發展。

如果從科研來講,一方面走人本主義,一方面走生態主義,這也分別代表了我和段老師的方向。我們希望在自己的領域能夠創造出我們力所能及的作品,向前推演重慶工業化的城市內涵。

將不只有山城、夜景的重慶呈現給更多人。

建築檔案

本文整理自「城市記錄者丨我們在重慶」 2022 年 4 月 22 日的直播對話,除特殊標註外,圖文及排版均屬城市記錄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6f23beeb7f288a21f5561b0b2789e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