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聽專家的講座,其中一個教育案例,我特別有共鳴:
一位法學專家中年得女,甚是喜愛,但對女兒的教育亦非常嚴格。
一次帶孩子上街,尚在幼年的女兒在芭比娃娃的專櫃前不走,非買不可。
爸爸對她說:「咱們家裡已經有三個了,你可不可以再選一個別的或者換一個?」
孩子不同意,並且號啕大哭,在地上打滾。
爸爸把孩子抱起來,告訴她:「你可以哭,但不可以影響別人,咱們回家再商量。」然後把孩子抱回了家。
回家後,爸爸讓孩子自己想一想,可孩子還是在哭。
於是爸爸把她放在衛生間,仍然告訴她說:「你可以哭,但你還是不能影響別人,你先哭,哭完了咱們再商量。」
孩子發現自己的要挾沒用,於是不再哭,開始和爸爸商量,說自己可以不買芭比娃娃,能不能買個變形金剛。
她的爸爸說:「可以,但是不能現在買,因為剛才你做得很不好。這個星期我們都不會去玩具店。以後你遇到類似的事情,不能威脅爸爸媽媽,你做得不對。」
02
客觀地說,在孩子的眼裡,第四個芭比娃娃可能比變形金剛更能帶來快樂。
她的爸爸以成人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購買行為,是不是有些武斷,這一點可能有值得商榷之處。
但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哭鬧就打滾,這顯然是錯的。
她爸爸之後的應對,我完全贊同。
正如專家總結的那樣,女孩的爸爸讓孩子知道了三個規則:
負面情緒可以宣洩;
不能影響別人;
凡事應該通過商量的方式解決。
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在兒子小時候,我也有過類似的做法。
對於犯渾的「熊孩子」,絕不妥協,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03
我們都經歷過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
從家裡到陌生的幼兒園,離開熟悉的父母見到陌生的老師和同學,大多數孩子都會抗拒。
每年幼兒園開學,剛入園的孩子簡直可以說哭聲不斷,有的哭得非常扎心。
很多家長偷偷在外面看著自己的孩子,也會悄悄流淚。
如果有家長不忍心,跑進去把孩子接出來,第二天再送,孩子會哭得更凶。
你心疼孩子,可能他就一輩子也上不了幼兒園,就算不上幼兒園了,上小學時還會哭。
慣常的做法,是家長最終狠心離開。
因為家長們都知道,這是孩子人生成長的必由之路。
孩子在哭過鬧過之後,發現什麼也不改變,只好去適應現狀,慢慢就會喜歡上幼兒園的生活。
04
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孩子都是「熊孩子」,或者說,每個孩子都有「熊」的階段,「熊」的時刻。
他們為了自己的某些需求,以極端的方式要挾家長。
如果家長被孩子「熊」住,以後他將以此為撒手鐧,不斷使用。
比如在前面的故事裡,如果孩子一哭一鬧一打滾,家長就馬上改變態度,給她買了芭比娃娃,那麼她以後有什麼要求,只要不能滿足,就會這麼做。
反之,她的爸爸堅持住了原則,告訴她凡事要商量,要挾的結果是肯定不能滿足,那麼,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里,也就永遠放棄了這個選項。
顯然,後面的結果才是成功的,才更符合教育規律。
05
所謂教育,除了要教給孩子各種知識和文化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規矩。
而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絕佳的教育機會。
與其讓孩子將來在社會的毒打面前知道真相,不如由家長告訴他這一切。
家長在孩子的錯誤面前妥協,那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