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簫笛:一簫一笛琴瑟和鳴

2024-08-13     驪歌聲聲慢

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文藝價值。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又稱「龍簫鳳笛」。據記載,其中的平簫系由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的鄭維藩所創,玉笛則始創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簫玉笛往往被人們當作禮品贈送或收藏,與茅台酒等一道被列為「貴州三寶」。2006年5月20日,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工藝,繁多精細

玉屏簫笛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以生長在玉屏縣境內的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製作工序繁多複雜,且均採用手工製作。從伐竹到製成,簫的製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

首先是取材,製作玉屏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嚴格,須採用一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為材料。這種竹子竹節長、肉厚,通根粗細基本一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時間也很講究,須在立冬後兩月內為好。這時的竹子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霉變。

製作玉屏簫笛的材料多取自於玉屏縣的飛鳳山和太陽山上。這兩山上生長的一種質地極優良、產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製作高檔簫笛的好材料。

其次是制坯,在制坯工藝中,以傳統扁簫製作過程中的夾扁竹和開叫口最為關鍵。夾扁竹是處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將竹料烤「熟」,用鐵鉗從頭至尾依次輕夾竹管,使之漸成橢圓形扁竹,並以木夾校直。「叫口」即簫的吹孔,開得不適、音量、音色、音準都會受影響。

然後是雕刻,大致分為脫墨磨字、粘貼圖樣、雕刻、水磨紙屑四道工序。其中雕刻分刻字、刻圖。傳統產品最初只刻店鋪字號、日期,而後有龍鳳、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內容逐漸豐富。

最後是成品,經過烘烤上鏹水、水磨洗滌、填色、揩去顏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藝為主,只需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個精工細作環節,方可製作出工藝精美,音色純正的簫笛。

繼承家業,開門收徒

劉澤松,是第一批玉屏簫笛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古稀之年的他從事簫笛製作已有五十餘年。

劉家在玉屏可以說得上是簫笛世家,從曾祖父那一輩開始製作簫笛,到劉澤松這裡,已經是第四代。1961年,十五歲的劉澤松正式跟隨父親學習簫笛製作,十六歲進入簫笛廠深造。1979年,劉澤鬆開始擔任簫笛廠的技術組長,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82年,製作技藝日趨精湛的他選擇離開簫笛廠,回家繼承祖父傳下來的「劉崑山簫笛社」,一直做到了現在。2007年5月,劉澤松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玉屏簫笛製作技藝傳承人,成為推廣宣傳玉屏簫笛的「名片人物」。

簫笛製作生活有苦有樂,五十年如一日的往復,劉澤松始終沒想過放棄,他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堅持做下去,就是最好的傳承。為了能夠將手中技藝傳下去,劉澤松門戶大開,廣納弟子,傳授技藝,這些年共帶出了二十六名徒弟。

在許多玉屏人眼裡,除了劉澤松,還有一位玉屏簫笛製作非遺傳承人姚茂順,他倆猶如玉屏簫笛一般,一簫一笛琴瑟和鳴,是玉屏的驕傲。

姚茂順生於1976年,15歲開始跟隨他的爺爺、玉屏知名簫笛藝人姚本林學習簫笛製作。他曾經送給劉澤松一套簫笛珍品,選用五年以上、千里挑一的紫竹作為竹材,簫選用九節竹,這在以前非貴為「九五至尊」的皇室不能使用。微雕工藝,選用象徵崇高吉祥的龍鳳圖案精琢細刻,簫為「九鳳朝陽」,笛為「九龍戲珠」。此外,還將吟笛詠簫的唐詩選刻在了簫笛上。一簫一笛,充滿眾多中國元素,中國傳統工藝、傳統器樂、傳統文化,融為一體。

年輕一代,傳承創新

1949年後,簫笛製作技藝得到保護。1990年,玉屏侗族自治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簫笛之鄉」稱號。2006年,玉屏簫笛製作技藝入選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玉屏侗族自治縣把簫笛產業作為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的重要抓手,不僅專門建造了簫笛博物館,還把簫笛的製作和吹奏引進校園,特聘專業老師進行授課,培養學生對簫笛的興趣,為簫笛的製作人才做後續儲備。

2021年,姚茂順順勢而為,依託當地2000餘畝竹林基地,成立簫笛生產原材料供應合作社,發動村民利用自家的竹林入股分紅,不僅解決了當地簫笛生產企業原材料供應問題,還帶動了村民增收。 「讓簫笛文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重要名片是我追求的夢想,只有把簫笛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全產業鏈發展,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那時候的玉屏簫笛才會真正達到一簫一笛琴瑟共鳴。」姚茂順說。

如今,在劉澤松和姚茂順等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玉屏很多做簫笛的年輕人通過對「老技藝」的傳承及創新,使得簫笛產業逐步發展壯大,產品走出國門,銷往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在未來,我們期待看到玉屏簫笛不僅在國內舞台上綻放光彩,更能走向世界,成為連接不同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樑。

(《玉屏簫笛:一簫一笛琴瑟和鳴越》文圖來源於《貴陽晚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國際新聞網、中國新聞網、新華社、當代先鋒網)

編輯:湯欣健

編審:舒 銳

簽發:肖 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3b8457c8c97ea448ab57a0bb2a101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