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鏈:老家的秸稈

2024-10-30     驪歌聲聲慢

穿越時光的文學之美

品鑑文字之美與詩韻之魂

墨香悠遠紙短情長

現代作家文學

編輯/審稿:

蘭芝草

記憶中,老家的秸稈是很重要的柴火和飼料,沒有秸稈或者秸稈缺少了,就會嚴重影響農家的生產和生活,根本沒有多餘的秸稈可焚燒。

小時候生活還比較緊張,廣大農村還沒有普及煤炭和天然氣,處在淺山頭上的老家,燒火做飯、煨炕、冬天喂養牲畜主要靠積攢的秸稈。秸稈(主要是青稞、麥子、豌豆和油菜籽脫粒後的莖葉)儲積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村一家的生產和生活的質量。生產隊的時候,集體勞動,土地除了分給每家一小塊自留地外,都是集體的,實行集體耕作收割和打碾。每年秋季在打碾完農作物後,隊里社員們把秸稈的大多數儲積起來,供隊里的牲畜冬天食用,只把少量的秸稈按照工分多少,分給每家每戶。由於具體分到每戶的秸稈較少,為了燒火做飯和過冬煨炕,人們還得到野外收拾茅草、野蒿、芨芨草等柴火。

包產到戶後,人們耕種責任田,打碾後的糧食連同秸稈都歸農家所有,農家儲藏的秸稈比原來多了很多,基本夠平時燒火做飯和冬天煨炕、飼養牲畜用度了,但也會遇到乾旱少雨作物生長不起來,秸稈嚴重不足的年份。在每年秋收打碾的時候,農人根據秸稈的不同用途,分別處理和儲藏秸稈。如果是燒火做飯或者煨炕,則打碾麥子豆類的時候,儘量不使秸稈斷裂和粉碎,秸稈越結實燒起來火力越足,做飯越省力,燒炕越旺,也越節省柴火。要是給家畜做飼料,則要用石磙子多碾壓幾遍,儘可能使秸稈變得柔軟,使驢騾吃起來不太費勁,還好消化吸收。那時候,家家都有一兩個儲草房或草垛,把打碾糧食後的秸稈儲積起來。平時燒火做飯、冬天取暖做煨炕子的秸稈放在一起,隨用隨取,給驢騾做飼料的比較柔軟的秸稈放在另一處,等冬天草黃葉枯時,給它們食用,而給豬做飼料的豆類秸稈(富含營養),還要在農活幹完後及時把秸稈用粉碎機粉碎(這樣利於保留營養),然後把碎屑放在缸里加水加麥麩攪拌使其發酵,最後才喂給豬吃。

記得有一年,從春天開始,幾個月不下雨,天氣非常乾旱,田間地頭土壤乾燥,已經到端午節了,洋芋種子還不能下種,坡里的草也長不到三寸高,弄得牲畜沒草可啃食。前年儲存的秸稈早已經用完,眼看著家裡的驢騾和豬越養越瘦,人們幾乎把田埂上長草的土皮都鏟翻了,還是無濟於事,天天盼著老天爺降下甘霖。那時候,我家養有兩匹騾子,兩頭豬,豬飼料還有一些,不像有的人家用驢騾的糞便喂豬,但騾子吃的秸稈已經用完。每天媽媽、二哥和我天不亮(不早去就沒有草可鏟)就到村外的田埂上鏟草(因為草太矮,用鐮刀割不上,只能用鏟子鏟),但騾子的食量很大,鏟來的那點草實在不夠它們嚼幾下的,眼看著它們日益瘦弱,如果繼續瘦下去,等天氣好了種洋芋,它們就拉不了犁,耕不了田,於是父親就讓我二哥到川里(羊圈村)親戚家馱了兩垛子麥草給它們食用。

川水地區的麥子因為是水澆地本來秸稈就很硬,再加上是用脫粒機脫的粒,不用石磙子碾場,秸稈實在是太硬,騾子嚼幾下就嚼不動了,嚼的時間長了還會使它們的牙齒磨損的厲害,影響以後的長膘和生產。為了讓騾子多吃長肉,父親就讓二哥把干硬的秸稈用手揉碎(那時候我家沒有鍘刀鍘草),再在上面灑上點水,拌上些麥麩,使它們好吃一點,每天弄兩次。幾乎一個夏天,天天如此飼養騾子,二哥的手都開了裂,騾子也在二哥的操心下慢慢回復了形貌和力氣,村人也終於等來了天氣的好轉。由於有的人家實在沒有秸稈可喂養,致使驢騾瘦弱不堪,根本拉不了犁,只好用人力種洋芋。現在想想,是父親的決策和二哥馱來的兩垛麥草秸稈、是二哥的辛苦勞動救了那兩匹騾子,也救了一家子的生計啊!

老家秸稈的用途遠不止這些,和泥抹牆、編織草蓆、搭草棚、捂蘿蔔、錕饃饃、做草木灰肥……都用秸稈做材料,可以說過去農村的秸稈就是寶,是農家不可多得的財富。秸稈足則家畜肥,家畜肥則生產生活好,農人保護、珍惜都來不及,哪裡捨得糟蹋?哪有多餘的焚燒?就算有些拔田後遺留的野草和些許撒落的秸稈,用火燒一燒地里不是很乾凈嗎?不是能殺死害蟲雜草籽嗎?不是給土壤增肥嗎?不是很省錢省力嗎?

在恬靜平淡的山村,每每看到農家煙囪里準時冒出裊裊炊煙,說明農家燒火做飯用的秸稈充足,秸稈充足說明糧食豐收,農人生活無憂。看到膘肥體壯、踩著悠閒的步伐、迎著夕陽走回家的驢馬牛羊,說明山里野草豐美、家裡夜草(秸稈)充足,家畜生長無憂。「依依墟里煙」「雞鳴桑樹顛」狗吠深巷中」是一副多麼和諧、多麼有溫度的農村畫面啊!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圍坐在暖暖的炕上,或看電視,或拉家常,其樂融融共度時光,說明農家煨炕用的煨炕子(主要是秸稈)充足,生活用度無憂。「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圍爐共聚話家常,家人團聚樂無疆」又是多麼溫馨、多麼感人的情景啊!

有感於現在農民因不讓焚燒秸稈土地日益僵化、不得不多用化肥農藥、無處放置秸稈、病蟲害增多、種地開支越來越大等等的窘境,寫了上面的文字,與有同感的同齡人共憶時光。

作者簡介

王天鏈,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人。

《現代作家文學》 微刊團隊

《作家文學》創作基地團隊

投稿須知:投稿後15天內未刊發的,自行處理。禁止一稿多投。如有自願打賞,用於平台維護,部分連結會加廣告,補貼網絡流量,不理解的請勿投稿。

微刊顧問 :李成虎 古明川 王祥奎 王學超

微刊總編:程啟宏執行主編:楊春蘭 嚴麗珺

微刊副主編兼評論嘉賓:雷萍 楊艷萍 胡朝陽 喬憲俊 梅常青 任永貴 任劍鋒 宋會兵 閆永紅 朱仙壽 (排名不分先後)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副主席:程啟宏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理事:楊春蘭 嚴麗珺 王玉君 梅常青

創作基地主任: 程啟宏 副主任:嚴麗珺

創作基地秘書長:楊春蘭 副秘書長:王祥奎 王玉君 包元安 宋會兵

特邀攝影師:田文梅

圖片文字如有侵權聯繫我們刪除

總編微信號

現代作家文學

作者的創作基地

讀者的良師益友

選擇我們沒有錯

沒錯,下一個上稿的就是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0eeef40ebba57d929d62fb96eecd0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