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利:且請校長上講台

2019-08-03     校長學院

一寸粉筆書丹心,兩袖清風雨同舟,三尺講台育桃李,四季芳華譜春秋。

老師們把愛和心靈獻給孩子,在陪伴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重溫童年的純凈、陽光和美妙……

校園,是一片晴天,是一方凈土,是老師和學生傾注精力和感情,享受驚喜和幸福的地方。

然而,在校園中,有那麼一群人,離這樣的幸福總是遠了些,又遠了些……他們,就是學校的校長。

「學而優則仕」之遺風尚存。在教育界,這句話變成了「教而優則仕」。

我想,「教而優則仕」的初心,一定是想讓那些有思想、有創見、敢想敢幹的優秀教師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帶頭作用,甚至實現他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

校長是過去的老師,老師是未來的校長。

事實證明,很多校長也是在教育教學先進者當中選拔的。

然而,當這些優秀教師走上校長崗位後,一切又都變了。

校長很忙,忙著應付檢查,上級部門相關部門的「婆婆們」要來,連日折騰通宵加班就成了常事……

校長很忙,忙著人事統籌,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

校長很忙,忙著經費統籌,今年的經費該怎麼分配?下學期的開支又該怎麼預算……

校長很忙,忙著各種「進校園」,搞活動抓宣傳,誓要成為上級領導和家長心中「最靚的崽」……

大到一項工程,小到一頓午餐,校長都要管……

校長,真的很忙,忙得沒有時間再上講台……

教室門外的校長,是來巡課的;教室里的校長,是來觀課的;會議室里的校長,是來評課的……校長是講台之外的人。只有推門聽課、早上進校、中午就餐、下午放學的時候,校長才會作為一個「旁觀者」和孩子共處…

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里說,「教育——這首先是教師跟孩子精神上的經常交流。」很明顯,校長沒有再和孩子進行精神上的經常交流了,那條原本溝通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心靈的通道被永久地封住了。

校長還算是教育工作者嗎?

可能是。你看,聽評課磨課的場合有校長的身影,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會上有校長的身影……他擔負著教育老師的責任。

但或許也不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別人怎樣教育而不直接接觸孩子,他就不再是一個教育者了……」

校長往往被認作行政管理人員,可以不承擔上課任務。但校長卻常常強調自己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身份。

那麼校長們到底要不要上講台,成為一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者呢?

《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指出,「校長是履行學校領導與管理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

「領導」「管理」「專業」,我想,這三者皆有,才算是一個合格的校長吧。

黨和國家從教育教學先進者中擇優選拔人才,並賦予他們領導學校、管理學校的權利。為了考察他們是否能夠勝任校長工作,一般會約定一年的試用期。在試用期期間,「校長助理」要參加校長培訓班等學習活動,並在校園內開展深入紮實的領導和管理工作。

很多「校長助理」經過一年的鍛鍊,初步具備了領導和管理學校的能力,順利地走上校長崗位,成為學校實際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他們憑藉著黨和國家賦予的權利站在學校權利系統的頂層,開展領導和管理工作。

也正是因此,校長的領導風格、管理理念、專業水平,甚至是個人喜好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所學校的發展生態、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

基於中國社會的「官本位」思想和校長站在學校權利系統頂層的特點,校長的領導能力不需要過分強調就可以得到充分地體現。

那麼,只要校長的管理能力「過得去」,比如遵守國家教育法律法規,應付得了上級部門交辦的任務,不因個人原因給廣大教師造成太大的傷害,在任期間不發生安全事故等觸碰「紅線」的事件,他基本上是可以安安穩穩做校長做到退休的。

他可以不上課,甚至可以不評課不磨課,只要他手下有一名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或者能力較強的教導處主任就可以。在開展評課磨課的活動中,在開展教師繼續教育的活動中 ,他只需要偶爾上幾次台,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和對教師期望的角度做幾次號召、點評和總結就行。

這樣的校長是合格的,也是不合格的。

合格的是,他完成了國家規定和上級部門交待的各項事務,管理方面沒有出現大的問題,一切平安順利,「沒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不合格的是,自從他走上校長崗位後,他就放棄了專業成長和發展,沒有對教師起到真正的領導作用。他甚至都沒有用心抓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只要師生安全出入、按時上課下課,「校園安心」就行。他最用心的工作就是應付上級部門,保證教育經費「合理使用」。

這類校長在校長群體中占少數。

對於他們而言,根本不需要站上講台,成為一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者。

還有一類校長,他在「安心校園」的基礎上,主動號召和督促教師認真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親自參與聽課、評課和磨課、教師繼續教育等各項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

因為客觀環境決定,校長忙於應付各項檢查和各項行政事務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導致自己的專業水平停滯不前,根本不具備指導老師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

但只要校長要求,迫於校長的領導權威,教師無論心裡樂意不樂意都會按要求做。

然而,因為校長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缺乏引領,學校各項教研活動只會在校長的管理督促下呈現出一片虛假繁榮景象——各項活動開展地如火如荼、評課磨課搞得聲勢浩大紮實有力,會議室的板凳都快坐穿了,但是教師的專業水平就是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和發展……遇上賽課和教育教學質量測評,一定不出彩。

這類校長中,有一部分人因為在學校內部找不到出路,於是轉而向外。

一種是「邯鄲學步」式的向外。本來是想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結果看到其它學校做得好的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學校建設、班級文化建設、推門課、校內賽課……全部一一「拿來」,根本不考慮學校教師現狀,弄得老師們筋疲力盡、焦頭爛額,到最後把學校整得「四不像」,教師怨聲載道,上下矛盾激化,管理難度加大!發展化作泡影!

另一種是「我體他用」式地向外。他們找出目前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確立學校發展方向,積極向其它在這個方面做得好的學校學習。在保證學校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把老師們的時間和經歷用在「刀刃」上,努力讓這個方向成為學校的「長鋒」「利刃」。

這類校長,占校長群體的大多數。

對於這樣的校長,他們似乎也不需要站上講台,成為一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者。

但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學校教育教學方面的問題常常是由校長提出的,不一定符合學校實際發展狀況,所以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進程會被延長。

有人說,校長可以聽取老師們的意見,發現學校現存問題,然後針對性地解決和改善,儘量縮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所需的時間。

我想說,心態如此開放的校長真不多!

研究發現,處於權利低層的人向權利高層提出意見或建議時會更猶豫,表達得會更閃爍其詞。如果,權利低層的人不這樣猶猶豫豫、閃爍其詞,等待著他的可能是「穿小鞋」「夾毛居」。「情節輕的」,評優評先沒你的份,挨批評的總是你;「情節重的」,評職稱連想都別想,分到的學生大概都是最差的……總之,「官大一級壓死人」,在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件事情上,校長的「長官意志」可以被無限放大。

筆者曾在區進修學院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每次培訓後,培訓班的班主任都會要求學員填寫一張意見表。

耿直的筆者,拿起筆來「洋洋洒洒」寫了幾句表揚和建議。意見表是不記名的,但字體是可以對照的呀!那位心機深沉的班主任無故讓我們那一組所有人在紙上寫一下自己的名字,結果一對照字體,發現提建議的是我,於是在培訓班結束前的小組展示環節,她當著全體學員的面把我擋在了主席台下,剝奪了我作為小組代表發言的機會!

從那以後,筆者就學乖了,所有意見表上都勾選「非常好」,然後一個多餘的字都不寫。何其悲也?

所以,為了發現學校教育教學的真問題,為了促進教師真成長,校長們,可以的話,還是走上講台去上課吧!

只有走上講台,你才能和孩子進行經常的、生動活潑的直接交往,才能了解鮮活的兒童。你才不會把孩子理想化,妄加一些美妙的特性於他們。你才會理解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真正和老師們站在一起,做好教師的榜樣,而不是一味用強權、用「磚家」理論去強制他人的靈魂,做一個令人生厭的校長。

校長上講台,本非教育法律法規要求。但是,校長上講台一定是所有真正熱愛教育、有教育情懷的校長共同的追求,是所有需要引領的一線教師共同的期待。

竇桂梅要上講台,張祖慶要上講台,李鎮西要上講台……

且請校長上講台……

校長上講台,需要的是勇敢擔當,無懼各方評價;校長上講台,需要的是尊重規律,用科學的教育規律來引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校長上講台,需要的是不忘初心,堅定信心,做一個「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專業能力」三者皆強的領航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xWVY2wBUcHTFCnfUc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