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奉節:"積分制"讓蓮花"盛"開

2019-11-14     三峽紅葉又紅了

名宿高樓聳路邊

怪奇石筍映窗前

滿圈豬行羊兒壯

遍地生態雞鴨歡

風雲頂峰靚景添

野花半碧蔚藍田

豬羊雞肉無公害

走俏湖廣和渝川

這首"贊養殖場"為奉節縣鶴峰鄉蓮花村農民"詩人"樑上川所作。

(蓮花社區農民詩社組織構架)

2017年,居民自創"蓮花農民詩社",現已有30餘名社員,創作出130多首鄉村詩詞,其中樑上川已成小有名氣的本土詩人。"為提高詩社水平,社區多次邀請奉節縣詩詞協會、書法家協會專家入社指導,把大家自創的詩詞作品展覽出來,社員們特別自豪"。社區主任代興春說。

以前,蓮花村鄉村道路隨處可見白色塑料袋,百姓閒暇之餘整日以打牌為樂,無事酒、吵架扯皮爭田界時有發生。

鶴峰鄉蓮花社區依託黨建特色品牌,建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銀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教育引導轄區各類主體參與基層治理、參加公益活動,推動黨群良性互動,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實效,全力推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

(蓮花社區村裡一角)

社區"積分超市"貨架上,不少生活用品一應俱全。"1分就是1塊錢。"負責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銀行"運行管理和兌換的閔輝透露,目前最貴的商品是20斤的"家禾香"大米,所需積分65分,最便宜的是僅需2積分的竹刷子。其它諸如牙刷、食鹽、洗衣粉、洗衣液、殺蟲劑、方便麵、特產月餅、老乾媽油辣椒等,價格都很親民,比外面商超還要便宜一些。

"1234"工作法讓環境美

2019年9月12日,奉節縣2019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現場推進會在鶴峰鄉蓮花社區召開,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市委市政府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指示精神,安排部署全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了解生活垃圾分類"1234"工作法)

據悉,鶴峰鄉積極探索生活垃圾分類"1234"工作法,推動生活垃圾分類。

"1"用活一個平台,推動從"政府買單"到"群眾自覺"的轉變。

以家庭為單位開設積分銀行帳戶卡,實行全村積分"一卡通",用積分抵扣保潔費或兌換日用品。設立"紅黑榜","曬"積分"曝"黑光,主動分類定點投放每月加5分,5次以下不分類不定點投放由指導員提醒,超過5次不分類不定點投開始扣減積分,每次扣1分,讓群眾在比較中知美醜、知榮辱。

"2"緊盯兩個環節,推動的轉變。

結合農村實際,將農村生活垃圾分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大類,場鎮生活垃圾在三分類基礎上增加一類有害垃圾(即四分類)。煤灰、地灰、枯枝爛葉、農作物秸稈藤蔓等就地還田,不得入袋入桶。發放垃圾分類口袋書、居民公開信、垃圾分類明白卡800餘份,製作垃圾分類戶外廣告8處,微信簡訊推送200餘條,廣播村村響"每日一播"定時宣傳,鄉村幹部結合"網格化管理"要求,全面開展入戶走訪、包戶指導,讓家家戶戶都養成垃圾分類習

慣,都明白垃圾如何分類。

減少垃圾桶投放點,按照人口數量合理設置三分類或四分類垃圾桶。在居民集中的院壩按照人口多少因地制宜修建堆肥池,引導農戶自行投放易腐垃圾,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或種植大戶認領陽光堆肥池,製作有機肥還田;對於吊散戶,引導其自行堆肥,形成有機肥後就地還田。將環境衛生交給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管理,實行政府補貼一點,農戶交一點,集體經濟自籌一點、易腐垃圾變廢為寶產業增效補貼一點,逐步減少政府投入,實現"以垃圾養垃圾"。主幹道沿線農戶和場鎮居民,採取音樂提示方式,每晚定時分類收運其他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進行上門回收,有害垃圾每周五收運。

"3"依託三個組織,推動從"自由散漫"到"有力有序"的轉變。

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召開群眾會、院壩會、黨員群眾代表聽證會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制定垃圾分類監管辦法,確保群眾真認可、能執行。由黨員、群眾代表、新鄉賢組建垃圾分類理事會,專門開展垃圾分類監督、管理、評比工作,做到"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管"。組建志願服務小分隊,實行"一戶一張明白卡,一戶一個指導員",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監督農戶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將志願服務納入新時代文明積分管理,發揮志願者的引領作用。

"4"實現四個目標,推動從"單一管理"到"綜合治理"的轉變。

以垃圾分類為突破口,推動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各項工作的整體提升,實現"一減三升"目標。堅持垃圾就地處置,建設易腐垃圾堆肥池;設置建築垃圾填埋場;可回收垃圾設置集中收購點,實行市場運作模式。通過垃圾分類,推動變廢為寶,採取以陽光堆肥為主的處置模式,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綜合利用、綠色還田,利用有機肥實現化肥減量,提升臍橙、油桃、油橄欖等農產品的生態品質和生態價值。

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管理,增強了群眾參與的內生動力,讓垃圾分類逐步成為自覺,讓愛護環境逐步蔚然成風,讓生態文明逐步深入人心。垃圾分類工作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和質量的有效手段,更成為發動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有力抓手,組織更有號召力、群眾更有向心力、發展更有推動力,初步實現治理有效目標。

"周末經濟"讓產業美

蓮花村距離縣城僅15公里,處於旅遊環線,地理位置優越。該村以"打造生態產業,發展周末經濟,建設美麗鄉村"為宗旨,大力發展草莓、油桃等小水果生態產業,同時,公路沿線村民抓住發展契機,紛紛開起了農家樂,一桌地道的農家小菜,助推了鄉村旅遊的發展,並取得良好的效果。

當下,蓮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120畝冬桃正進入採摘期,大量市民利用周末前來採摘,"這裡離城近,開車半小時來採摘冬桃,觀賞田園景象,放鬆了身心。"市民彭先生表示。

(冬桃成熟)

除了冬桃,草莓、蓮花都是遊客採摘遊玩好去處,"平均每周末的接待人數已達300餘人次,直接帶動了農戶增收。"該相關負責人表示。

"25畝草莓、50多畝蓮藕、一支勞務隊和一家農家樂,創造集體經濟純預計收入30餘萬元。"奉節縣鶴峰鄉蓮花社區主任代興春介紹,為了提高貧困戶致富熱情,村委會將致富與"積分銀行"聯結,每年對村裡發展產業致富的帶頭人評選"致富星",增加積分5分。

村民陸續使用土地、資金入股,原始股2889份,土地入股468戶2240畝,現金入股22戶120萬元,其中7戶貧困戶入股20萬元。

志願者讓社會美

社區結合實際,建立了清潔衛生、困難幫扶、文體活動、健康指導、農技幫扶等5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小分隊,共計158名志願者。

"我在縣城有房子,但現在更願意住在社區,我們社區變化太大了,好多人都慕名而來;我也是一名志願者,只要社區組織服務活動,我都參加,不光為積分,這更是一份責任和榮譽。"居民陳發波說。

據統計,社區開展了環境清潔、扶弱扶殘、貧困幫扶、愛心幫助、產業技術輔導等形式的志願服務活動105場次,受服務群眾4331人次;還特別組建了1支由社區59名退役軍人組成的應急救援志願服務小隊。

(蓮花村退伍軍人志願服務小隊)

9月27日,又到了社區積分銀行物品兌換日,許多居民一早就匯聚到積分銀行兌換點。65歲的梁國元老人特別高興,"我這個月又掙得50多積分,今天想兌換洗潔精、紙巾等物品,用不完的積分先存著,以後再用"。大家紛紛講著自己的積分和準備要兌換的物品,異常熱鬧。

據悉,社區按照縣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要求,成立了文明積分銀行和物品兌換點。通過11次群眾會、院壩會等形式進行宣傳,居民知曉率已達100%;在家居民超過90%都積極參與,達980人掙得了積分,其中50歲的龍世平已掙得235分。每月最後一周星期五為積分銀行兌換日,已開展了5次兌換,達439人次,共兌換了近4000元的商品。

目前,蓮花社區打牌賭博的少了,讀書寫詩的多了,邋遢凌亂的少了,講衛生愛環境衛生多了,好吃懶做要低保的少了,跟著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產業的多了,歪風邪氣不在了,群眾精氣神漲起來。

(文:劉聖宇 龍懷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vWFmW4BMH2_cNUg6Y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