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水區白坭鎮中社村籃球場對開的42畝葡萄園上,香印葡萄青苗已長到兩米多高,村民正在用紅色纖維繩將其扶直固定在籬架上。到明年6月,籬架上將掛滿綠色的果實。
每天,中社村村民小組長何文勝都會到田裡查看葡萄的生長情況。打開何文勝的微信朋友圈,幾乎全是中社村每天發生的點滴變化。放棄成百上千萬元的建築工程生意,何文勝果斷投身家鄉建設發展,整治環境衛生、升級基礎設施、完善基層治理、發展鄉村產業,不遺餘力地推動中社村實現從「美」到「美而富」的飛躍。
何文勝(右一)在葡萄園查看青苗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上任三個月瘦了5斤
2017年7月,已從事建築工程行業三十多年的何文勝,被村民推選成為中社村村民小組長。上任伊始,他就和村委幹部一起奔走呼號,集合鄉賢、村民力量,籌集了近400萬元,重修中社公祠。從啟動到完工,歷時半年,何文勝每天都會到場監督施工。上任3個月,何文勝就瘦了足足5斤。
有別於傳統的「一姓一祠」,中社公祠為村中鄧、何、林、李四姓族人所共用。由於日久失修,這座象徵團結和諧的祠堂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作為雜物房使用。如今中社公祠生輝再現,鐫刻著中社村精誠團結、和諧發展的榮光。
重修中社公祠的同時,何文勝已開始思考如何持續性、系統性地規劃村莊整體建設發展。作為建築工程行業的「老行專」,何文勝決定從基礎設施建設著手。
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帶頭組織實施,何文勝開展了一系列硬體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工程。修整環村道路,建成村心公園,運用牆體塗鴉提高村莊設計感;規劃化升級改造村黨支部會議室、黨員活動室,打造紅色驛站、村史館;把知青曾經居住過的民房策劃改造成為中社知青館,等等。
「才一兩年的光景,我們的村就變得越來越漂亮、有韻味。」老村民鄧永堅感嘆不禁家鄉變化之快。
不僅如此,何文勝還和村委幹部一起,探索出「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四會聯動」的鄉村治理模式,充分發動鄉賢力量,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豐富文化底蘊,並全力帶動農村產業發展。這一模式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注,何文勝受邀參與大型電視理論節目《厲害了,我們的新時代》的錄製,該節目在中央電視台、人民網、新華網、浙江衛視播出。
「在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上,我們都取得了一些成效,接下來要重點謀劃產業發展。」何文勝計劃從今年開始,推動中社村從「美」向「美而富」進階。
規劃發展產業園帶領村民致富
每當說起村裡42畝的葡萄園,何文勝言語間滿是自豪和信心。今年3月以來,他細心照料葡萄園,烈日炎炎仍堅持下田,消瘦了不少,也曬黑了很多。何文勝已年近60歲,卻依然充滿活力與衝勁。
經過三個月的市場調研,何文勝製作了一份「白坭鎮中社村高科技農業產業園規劃平面圖」,葡萄園就是該產業園第一期的規劃內容,也是第一片試驗田。他希望通過對村中300多畝耕地進行集約式、機械化、現代化發展,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
為此,他在今年4月牽頭成立了佛山市和中盛種植專業合作社, 18名村民自願入股,成為了這片葡萄園的股東。為了全身心投入產業園建設發展,何文勝計劃從今年起轉型,放棄建築生意。「自己能不能賺到錢是小事,關鍵是村民入股了,我要負起責任來。」
白坭鎮中社村葡萄園的青苗已長到兩米多高。受訪者供圖。
原來,這片葡萄園栽種的是村民從未接觸過、從國外引進的香印葡萄品種。為了讓村民轉變觀念、敢於嘗試新鮮事物,何文勝下了不少功夫。召開村民大會,將向村民解釋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理念;組織村民前往清遠、廣州等地參觀葡萄園,讓村民直觀地感受到規模化種植高值葡萄帶來的收益。
「現在大家可有幹勁了!」何文勝認為,我們需要改變觀念,但不是每個人都敢改變,因此必須有一個帶頭人,肯去探索肯去做,發揮引領作用。
然而,就在葡萄苗栽種過程中,發生了一點小插曲。今年雨水天氣偏多,剛種上的青苗有一半被泡壞了,直接損失十幾萬。不過,何文勝反應迅速,果斷補種。「我們生意人都知道,投資過程中幾十萬的盈虧是很常見的。」與此同時,何文勝還不忘給村民股東打氣。出於對何文勝辦事能力與市場觸覺的信任,村民股東的信心並未受損。
何文勝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明年葡萄園預計畝產至少3000斤,按照去年行情,每斤收購價在40-50元不等,每畝產值至少達到12萬,總產值可達500萬,是往年90多萬村集體經濟收入的5倍多。
「我的目標是在三年任期內,在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帶來更多積極變化。」對於未來,何文勝目光堅定、信心滿懷。
數據來源:今日三水
整理:文明三水微信編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txh0mwBJleJMoPM3A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