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口罩也不能摘掉

2020-04-06     油炸綠番茄

我知道現在大家最期待的事就是能摘掉口罩,能瘋玩狂吃肆意浪,過上以前過的正常的日子。但是經過兩個多月的口罩生涯後,我發現我可能摘不掉口罩了。


疫情過後,口罩也不能摘掉

昨天晚上著急去取外賣,拉開門坐電梯就出門,電梯里總感覺缺點啥,直到一拉開單元門,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拍在臉上,我才恍然大悟——沒戴口罩!

趕緊又跑回去拿了口罩,出門的時候心裡才徹底踏實起來。

有個坊間流傳但未經證實的說法是,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目測從疫情到現在,我的穩定習慣馬上就要形成了。

因為,我已經徹底愛上戴口罩這件事了,冷天保暖,熱天防曬,關鍵是還解決了不少生活難題。


以前出門是什麼流程?


見人沒有個把小時的準備時間,根本不敢出門,最起碼你得得洗臉化妝塗口紅吧,有太陽了還得塗防曬,精緻點的還得弄弄睫毛眼影,回家後卸妝的時長參考化妝。

現在,一個口罩全部搞定,里外里節省下來的時間,足夠你多看兩本書來充實人生(雖然並不會看),多睡半個小時(這個才是真實目的),連生命都覺得被延長了。

唯一心疼的是我那些口紅沒有了用武之地,一些兩個月沒怎麼用的化妝設備也都快放乾了。


經濟學家熬禿頭研究出來的「口紅經濟」定律意外失效,不是姑娘們不夠精緻,而是口紅和口罩沒法兼容。



作為一個資深社恐,平日裡最怕的就是出門和別人打招呼,恨不得穿一件隱身衣來躲避打招呼的尷尬。


不主動吧顯得自己不禮貌,別人打招呼不回應又顯得沒教養。


像我們這種臉盲症加上目光散視患者的結合體,沒注意到別人友好的招呼真的是家常便飯。熟的人不會計較,不熟的人難免會在人家那裡落一個不近人情高冷裝的稱號。

據說有個西班牙女郎比這更誇張,為了不跟周圍人打招呼,直接裝盲人。


不過自從有了口罩護體後,我已經漸漸對出門這件事沒那麼恐懼了。

因為真的分不清誰是誰啊,口罩帽子捂得嚴嚴實實,再配個墨鏡就完美了。走在大街上就是個行走的面具人,戳在眼皮底下都不見得認識。


別人也看不到我是在假笑還是在敷衍,憤怒還是生氣,「表情自由」來的就是這麼突然。


當然,除非是遇到特別熟的、憑藉身形髮型就能精準辨別出姓誰名誰、捕捉到表情微妙變化的死黨,不過和他們打不打招呼也無所謂了。


沒想到困擾我多年的社交難題,竟然被一隻口罩給完美解決了。

口罩的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能夠培養強大而盲目的自信。

昨天等我出門的時候,老笨戴著口罩在門口的鏡子面前端詳了半天,語重心長的問我:你有沒有發現我變帥了?

我猶豫了一下,答道,好像確實有點,一方面是因為看不到你的臉了,另一方面是臉皮因為戴口罩而變厚了。


以前去日本的時候,很詫異為什麼大街上有那麼多人喜歡戴口罩,他們那又沒有霧霾。


後來聽說是因為很多日本人有花粉過敏症,這是一個國民病,尤其是春夏季。

當然,這是一個正經的藉口,不正經的藉口是,口罩的作用相當於濾鏡,能有美顏效果。


這還真不是胡說八道。

日本一個交友軟體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表明, 45%的男性受訪者認同「口罩能提高異性的魅力」,原因是「看不到全臉,讓人有無盡的想像空間」。25%的女性受訪者同樣認同「戴口罩的異性更具魅力」,理由跟男性受訪者相似。

原因是人類大腦具備一種腦補能力,心理學上把這個叫「空想性錯視」。

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吧,下面這個圖案,你能聯想起啥。

喜歡貓的能看到貓,喜歡狗的能看到狗,都是你下意識的假想。


同樣,當一個人只能看到一雙眼睛時,會自動聯想起理想化的相貌,當然是朝著好看的方向聯想了。

所以有很多日本的年輕人患上了口罩依存症。估計疫情過後,很多中國年輕人也會得上這個病。

畢竟這是變美成本最低的一種方法了,不用整容不用動刀,就能收穫盛世「美顏」。

當戴口罩已經成為一種默認的社交禮儀,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安慰自己。


不管是多恐懼的日子,也要學著苦中作樂來收穫幾分溫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scTUHEBiuFnsJQVV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