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推薦】舌尖上的中國2

2019-05-15     書海悟賞

民以食為天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作為一部探討中國人與食物之間關係的美食紀錄片,以食物為窗口,讀懂中國——通過美食,使人們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一方水土一方人」,該片將通過展示人們日常生活中與美食相關的多重側面,描繪與感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家族觀念、生活態度與故土難離。人們收穫、保存、烹飪、生產美食,並在其過程中留存和傳承食物所承載的味覺記憶、飲食習俗、文化樣態與家常情感。

《舌尖上的中國2》海報

於2014年4月18日首播,每集50分鐘,共7集:《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相逢》《秘境》《三餐》

豆瓣評分

腳步

該集將跟隨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腳步」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每一種食物的獲取都要經過漫長的歷程。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會跟隨人們的腳步,在各地流轉、變化。

本集出現美食:酥油蜜、豆花、藍田褲帶面、小花菇、小章魚,彈塗魚、貴陽絲娃娃、福建潤餅、新加坡薄餅、腌魚(稻花鯉魚)、爬岩魚(雷山魚醬)、蘿蔔飯

蜂蜜鰻魚

食餅筒

心傳

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複製,廚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傳統食物的流散和古老製作秘訣的消失是門派宗師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對的難題。中國人延續著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本機出現美食:臭豆腐、油炸鍋巴、掛麵、蘇式糕點、糯米卷、蘇式小方糕、蕨根糍粑、燙乾絲、葵花大斬肉、三套鴨、扣三絲、油爆河蝦、啫啫煲

扣三絲

代代相傳

時節

「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徵。《時節》將通過捕捉節令美食,展現傳統中國人對自然的依賴與敬畏,表達我們對氣候變幻的敏銳感知。

本集出現美食:鐵鍋燉魚貼餅子、凍豆腐、雷筍、多味筍乾、黃泥拱、黎蒿炒臘肉、蒿粑、九層皮米糕、榆錢飯、香椿芽、清水螺螄、飛魚乾、葡萄乾、瑪仁糖(切糕)、手抓飯、蝦籽+小刀面、桂花醬(桂花糯米藕)、板栗燒雞、扎肝、雁來蕈醬(老鴨雁來蕈)

瑪仁糖(切糕)

雁來蕈

家常

該集舌尖上的中國為您帶來各地的家常菜,凝聚著家人的愛。

本集出現美食:小凹饃、涼皮、棗花饃、天門蒸菜、紅燒肉、泡菜魚、芽菜(腌菜)、燃面、西瓜醬、蒲筍乾、蒲菜餃子、奶湯蒲菜、陳皮紅豆沙、姜撞奶、木瓜鯽魚煲、冬瓜荷葉燉老鴨、燉湯

西瓜醬

燃面

相逢

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美食之間的相逢給了人們在味覺上的享受,人類的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著人類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時恰恰印證了中國傳統的「緣分」。

本集美食:口蘑、燴南北、重慶火鍋、盆菜、西湖醋魚、鯉魚焙面、灌湯包、片兒川、羅宋湯、炸豬排、大盤雞、眷村牛肉麵、殼菜(淡菜,貽貝)

眷村牛肉麵

西湖醋魚

秘境

遙遠的山林、江河、草原、沙漠,這些難以到達的地方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美味,人類與自然攜手讓古老的美味延續至今。 秘境,帶我們發現和尋找與眾不同的人和食物。

本集美食:華子魚、沙蟹汁、韭花醬、饢、紅柳枝烤羊肉、手抓羊肉、洋芋擦擦、清蒸魚乾、雞樅、蕨菜

雞樅

清蒸石斑魚

三餐

一日三餐幾乎是人類共同的飲食制度,同樣的飯食在中國卻變幻出不同的生活節奏,塑造出各異的人生感受。對美味的渴望源自人類的本能,然而關於美食每個人又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選擇。各式各樣的美食,背後也有著各自的故事,有人愛吃肉,有人喜食素;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內心的平和。

本集美食:酥油茶、糌粑、鍋巴菜、煎餅果子、重慶小面、蘇州細面、大肉麵、、武漢面窩、三鮮豆皮、熱乾麵、廣州早茶、腸粉、艇仔粥、蝦餃、五味鴨、西洋菜豬骨湯、清蒸鱸魚、剁椒魚頭、蒿子粑粑、豆乾子燒肉、冰皮月餅、米粑、手工面、麻辣雞、鹽酸菜黃蠟丁魚、洱海鯽魚、白木瓜、見手青

腸粉

彩虹蛋糕

該片從飲食這一日常生活行為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說教式」宣傳色彩,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沒有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透過一些非主流的邊緣人物、小事件呈現社會較為親切和人性化的一個維度。接地氣的鏡頭,撩起了觀眾的饞蟲,也在食慾里注入一股五味雜陳的感懷。通過「舌尖」展示美食的這個渠道,觀眾看到了社會變遷和人的命運流傳,看到了倔強、節儉、堅韌的民族性格。(人民網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dTvMWwB8g2yegNDRqw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