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後的日子,它如何滅亡?誰是罪魁禍首?

2024-01-16     丹寶星辰

原標題:唐朝最後的日子,它如何滅亡?誰是罪魁禍首?

大家知道,唐朝經常會被稱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巔峰,確實唐朝在鼎盛時期疆域遼闊,武力強盛,經濟繁榮,曾經達到過其它王朝難以企及的高度。但在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後,唐朝也由盛轉衰,走上了長達100多年的衰落過程,最終在公元907年滅亡。那麼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最終究竟是怎樣走向滅亡的?在它滅亡的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節點?導致它滅亡的人物又有哪些呢?

《新唐書》說了什麼?

關於唐朝,宋朝文豪歐陽修等大家編撰的官方史書《新唐書》無疑是最為權威的史料之一。而《新唐書》在談到唐朝的滅亡時,曾經下過這樣一句有趣的結論:

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

這段話的前半句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因為發生在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確實從根本上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後半部分「禍基於桂林」恐怕就讓很多朋友摸不著頭腦了,這黃巢是山東曹縣人,他起兵是在山東荷澤,怎麼《新唐書》會說禍起於桂林呢?這是因為,在歐陽修等《新唐書》作者看來,黃巢之所以會起兵反唐,其實跟之前發生的一連串歷史事件是有直接關聯的。

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北方的人口曾經長期多於南方,所以北方給王朝統治者貢獻的賦稅也要遠遠多於南方,因此多數中原王朝的重心都在北方。但唐朝的中後期卻是個例外,因為在安史之亂過後,中國北方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之中,北方各個藩鎮長期處於半獨立狀態,所以此後唐朝朝廷的財務收入在很長時間都曾倚重於江淮一帶的漕運經濟。

而安史之亂的爆發除了唐朝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唐朝社會內部的矛盾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兩年之前,唐朝曾與中國西南的割據政權南詔過一次大戰。當時唐將李宓(mì)率領7到10萬軍隊攻打南詔,曾一度打到了南詔都城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外,但因為南詔守軍堅守不戰,導致唐軍糧草用盡,又遭遇熱帶疾病侵襲,導致士兵病餓而死十之七八,李宓被迫退兵時,又遭到南詔軍隊的追擊,導致李宓軍全軍覆沒。

而這次慘敗極大地打擊了唐朝國力,也使唐朝中央掌握的軍隊數量大為減少,可以說在客觀上也為安史等人發動反叛創造了條件。但這是發生在中唐的事情,所以《新唐書》所說的唐朝滅亡「禍基於桂林」當然不是指這件事。不過這件事卻也告訴我們,當時西南割據政權南詔即使是對於鼎盛期的盛唐也是一個強勁對手。而這種情況其實一直持續到了晚唐時期。

從公元858年開始,南詔再次進犯唐朝南境,兩次攻陷唐朝交州地區(今越南河內),導致唐朝被迫大量徵兵,以應對南詔的挑戰。而在唐朝徵召的這批士兵中,有一些人來自今天的江蘇徐州和安徽泗縣。這些人中有大約800人被調到了桂州(今廣西桂林)與南詔作戰。而當時唐朝政府曾向這些士兵承諾他們的服役期是3年。

但與南詔的這次戰爭卻一直持續了17年之久,所以唐朝政府也確實沒辦法按照約定在屆滿3年的時候就讓桂林的這批士兵退伍回家。這樣到了公元868年,這些士兵服役已經達到了6年,結果他們因為思鄉心切,在桂林發動了譁變,擁立糧科判官龐勛為首領,開始自行北歸故鄉。

而這次行動很快就演變成了一次叛亂,龐勛的軍隊一路北上,很快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農民響應,人數曾一度發展到5萬多人,在很短時間內就席捲了湖南、湖北、安徽和江淮等當時唐朝政府主要的財政資金來源地。雖然在公元869年九月前後,龐勛的叛亂最終被唐朝官軍鎮壓,但江淮漕運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使唐朝中央財政瀕於破產。很快在唐朝全境就發生了經濟危機,導致各地出現饑荒,民變四起,而黃巢起事可以說也是這次經濟危機的直接結果,所以在後世才有了「禍基於桂林」的說法。

朱溫的崛起

而真正動搖唐朝統治的當然還是黃巢之亂。黃巢在公元875年起兵之後,在3年之內橫掃山東、河南和湖北等地,並在公元878年渡江南下,在當年十二月抵達福建福州,並很快轉戰廣東。而在公元877年黃巢的軍隊經過今天的安徽碭(dàng)山時,有兄弟倆加入了他們的軍隊,這兄弟倆分別叫朱存和朱溫。

所以滅亡唐朝真正的主角朱溫這時候就登場了。朱溫出生在公元852年10月21日,他的父親朱誠是個私塾先生,在當地應該有些威望,曾被稱為「朱五經」。但朱溫出生之後不久,他的父親就死了,而這也導致朱溫的家庭陷入了赤貧,所以朱溫從小就和母親以及兩位兄長一起在本地的一個大戶人家當上了傭工。

而朱溫的哥哥在加入黃巢軍之後很快戰死了,但朱溫卻從基層軍官做起,多次因戰功得到提升,只用了四五年時間就成為了黃巢的心腹大將。而黃巢的軍隊在掃蕩了廣東和廣西等地之後,在公元880年開始北伐,很快席捲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河南和山東等地,在公元880年十一月攻陷唐朝東都洛陽,並在次年1月攻占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

此後,朱溫很快被任命為同州防禦使,又先後在多次軍事行動中取勝,也使他統領的軍隊總數達到了10萬人之眾。但黃巢政權在攻占長安之後沒有繼續大力追擊已經逃亡到成都的唐朝中央,給了唐朝中央喘息的機會。當時的唐朝皇帝唐僖宗很快發布詔令,號召天下藩鎮出兵勤王,使黃巢軍逐漸陷入了被動之中。

公元882年9月,朱溫所率軍隊受到唐朝河中節度使王重榮重創,朱溫先後10次向黃巢請求援軍。但朱溫之前就跟黃巢帳下的知軍右使孟楷有矛盾,孟楷這時藉機扣押了朱溫的求援信,導致朱溫一直等不到援軍。在這種情況下,朱溫又害怕因為兵敗受到責罰,所以決定向王重榮投降。而他在投降唐朝之後,把戰略要地同州獻給了唐朝中央,以此為交換被唐廷封為了宣武軍節度使。此後,朱溫和唐廷召來的沙陀突厥將領李克用聯手,對黃巢發動了持續的圍攻。

公元883年四月,黃巢退出長安,但不久又攻占蔡州(今河南汝南),迫使唐將秦宗權投降。當年六月,黃巢對陳州(今河南淮陽)發動圍攻時遭到守將趙犨(chōu)的頑強抵抗,陷入僵局。此後朱溫和忠武軍節度使周岌以及感化軍節度使時溥等人都曾先後率軍救援陳州,但都未成功。直到公元884年,李克用率領5萬軍隊擊敗黃巢,才使陳州在300多天的慘烈圍城戰之後解圍。此後黃巢元氣大傷,又遭到了朱溫和李克用等部的持續追擊,最終在泰山狼虎谷(今山東萊蕪)兵敗自刎。

但黃巢雖然死了,他的很多餘部卻仍然存在。剛才我們提到,在黃巢退出長安攻占蔡州時,唐將秦宗權投降了黃巢。而秦宗權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也得到了黃巢的信任,成為了黃巢手下大將。這樣在黃巢死後,秦宗權成為了黃巢餘部中實力最強的一支,而他在黃巢死後收編黃巢殘部,同時四處攻城掠地,一度實力還超過了黃巢後期。公元885年二月,秦宗權在自己的大本營蔡州公開稱帝。

在隨後的幾個月時間裡,秦宗權的大軍四處出擊,先後攻占洛陽、襄州、許州和孟州等地,儼然黃巢再世。但不久之後,秦宗權也和黃巢一樣,在陳州受到了趙犨的頑強阻擊,其攻勢受到一定阻滯。而朱溫在黃巢死後也沒有閒著,先是借周邊的小藩鎮義成軍內亂之機將其吞併,很快又與另外兩個藩鎮天平軍和泰寧軍結盟,使其實力大為壯大。

之後,朱溫率軍多次擊敗了秦宗權,也使秦宗權將他視為了主要對手。公元887年,秦宗權率領15萬大軍對朱溫的大本營汴州(今河南開封)發動了圍攻。這時朱溫一方面派人向天平軍和泰寧軍救援,一方面使出計策,通知諸將自己要大擺宴席。而在宴會上,朱溫命人將大肆敲鼓,使城外的秦宗權軍也聽到了鼓聲。而秦宗權軍在得知朱溫此時還在舉行宴會之後,以為朱溫這是要投降,所以放鬆了警惕,結果朱溫卻在宴會上對手下將領進行了動員,之後立即率軍出城對秦宗權軍發動突襲,朱溫部出城之後和來增援的天平軍和泰寧軍匯合,最終大敗秦宗權,扭轉了局勢。

此後朱溫部轉入反攻,將秦宗權所占領的孟、洛、許、汝、懷、鄭、陝、虢等州先後占領。而在此過程中,朱溫的軍隊也進一步壯大,成為了唐末實力最強的幾大節度使之一。公元889年,朱溫最終將秦宗權俘虜,並將他送往長安斬首。之後朱溫被加封為東平王,成為了能夠左右唐朝政局的人物。

白馬驛之禍與唐朝滅亡

而此時的唐廷也確實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之前雖然唐僖宗憑藉各路節度使「勤王」勉強平定了黃巢,在公元888年二月回到了長安。但僅僅兩個月之後,唐僖宗本人就死了。而在唐朝末年,宦官干政已經成為慣例,唐僖宗病危之時,宦官楊復恭假傳聖旨,把唐僖宗的弟弟李傑立為皇太弟,然後在唐僖宗死後立他為唐昭宗。

雖然唐昭宗登基之後曾經招募了10萬軍隊想要削藩,但最終他的一系列行動都宣告失敗,甚至還被藩鎮逼得一度逃出了長安。而在公元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海軟禁,完全失去了對朝政的控制。宰相崔胤無奈,只得請朱溫出兵救駕。最終朱溫成功地迫使另外一個節度使李茂貞殺死了韓全海,並把唐昭宗給了自己。

之後,朱溫把唐昭宗帶回了長安,然後又發動政變,殺死了數百名對朝政有很大影響的宦官,並解散了由宦官控制的神策軍,完全掌握了唐朝皇室。公元904年,朱溫又把最後一位擁有相當影響力且忠於唐朝的宰相崔胤殺死,逼迫唐昭宗將首都遷到了洛陽。可以說這時候唐朝皇室已經完全成為了朱溫的傀儡。

隨後朱溫就開始了一系列真正滅亡唐朝的行動。公元904年八月,朱溫派幾員將領將唐昭宗殺死,之後另立唐昭宗的兒子李柷(zhù)為帝,他也就成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而朱溫之所以立李柷為帝,是因為他只是唐昭宗的第八子,當時只有12歲,非常好掌控。不到一年之後,朱溫就把李柷最為年長的9個兄弟都給殺死了。而在公元905年7月5日,朱溫又在滑州(今河南滑縣)白馬驛將最後仍然忠於唐廷的30多位大臣,包括吏部和工部尚書和兵部侍郎等人全部殺死並投屍黃河。這次慘案史稱白馬驛之禍,此後唐朝朝廷完全成為了配合朱溫稱帝的擺設。

公元907年,朱溫正式廢黜了唐哀帝,建立後梁,定都於開封,至此持續了289年的唐朝正式滅亡。因為在廢黜唐哀帝時朱溫走了一個禪讓的形式,所以他當時並沒有立即殺死李柷,而是封他為濟陰王,但這也僅僅讓他多活了一年而已。而朱溫雖然稱帝,但他對李克用等其它北方軍閥並沒有太大優勢,南方軍閥則藉機紛紛自立割據,中國自此進入了又一個南北分裂,朝代頻繁更迭的混亂時期。(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b43935b45f3d83b47c1cfe66a645e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