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老街里的記憶——你還記得老青島的那段順口溜嗎?

2019-05-16     青島城市記憶

「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戲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飯春和樓,有病宏仁堂。」這段順口溜在老青島中流傳已久,說的就是青島的老字號。每句話都是一個老字號,而每個老字號都是這個行業曾經的代表。

百年中山路留下了太多百年老店的傳奇故事,這些順口溜可能會有不同的版本,但在老青島人心中,這些當年盛極一時的「老字號」,就是舊時期青島人對擁有物質生活的幸福感,也勾勒出那個時代最時尚的剪影。

如今,這其中的一些老字號已經消失,但對於老青島來說,那都是難忘的記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著歷史的腳步,再次回望那些在島城歷史上留下濃濃一筆的百年老字號。

頭戴盛錫福

盛錫福帽店創辦於1911年。創辦人劉錫三,山東省掖縣沙河鎮人,家中世代務農,幼讀詩書,粗知禮儀。一年家鄉受災,農田歉收,鄉里人四處謀生,他也離鄉去青島。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錫三開了家盛聚福小帽店,苦心經營了六年,獨自開張了盛錫福帽店,這店名取得也有講究,「盛」取買賣興盛之意,「錫」和「福」均取自劉錫三的大號和乳名。

二三十年代,先後在南京、上海、北京、瀋陽、青島和武漢等地設立20多家分店。在世界列強爭相控制中國市場的時候,盛錫福的產品在當時先進的歐美各國爭得了一席之地,長了中國人的志氣。一些社會名流曾為盛錫福題寫書額。由吳佩孚書寫的「盛錫福」牌匾一直掛到現在。

如今,「盛錫福」三個大字在中山路依然醒目,但已很難回到那個輝煌的年代了。

腳踏新盛泰

新盛泰皮鞋店位於約中山路與四方路路口對面的位置,現已不復存在。「新盛泰」,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與「新盛泰」三個字聯繫在一起的,是老青島的高檔皮鞋。

新盛泰創建於1911年,老闆是膠州人胡秀章,在中山路上的新盛泰開業前,曾在膠州路經營一家修鞋店。據說,最早新盛泰招牌的「新盛泰」三個字,是由清朝書法家王垿題寫的。

1911年新盛泰靴鞋皮件廠在中山路110號隆重開業,從此開創了「新盛泰」商號,生產經營皮鞋。其原料上乘,工藝精細,式樣新穎,頗受島城人士喜愛。1935年,在華北鐵路展覽會上,新盛泰鷹牌皮鞋榮獲金獎。

1934年,1935年「新盛泰」相繼在濟南,徐州開設了分號。且陸續成立了青島華豐麵粉廠等多家企業,參股青島陽本印染廠等。資本迅速擴張,事業蒸蒸日上,並曾計劃將「新盛泰」發展到北京。 「解放」後,隨著 「工商業改造」「公私合營」,「新盛泰」不復存在。

叛徒王復元被擊斃的地點,此圖片源自網絡,實際地點未能確認。

「款式新穎,用料上乘,手工精細」,使新盛泰成為享譽島城乃至整個山東省的名店。令新盛泰聞名的,除了優質的皮鞋,還有一件曾轟動全國的槍殺事件。1929年8月,經過長期偵查得知,投敵叛變造成大批共產黨員被殺害的叛徒王復元將於16日離青之前到新盛泰取定做的皮鞋,中共中央派來的鋤奸人員於是將其擊斃在新盛泰之內。翌日,包括上海《申報》在內的全國各地傳媒都報道了此事,新盛泰也因此聲名大噪。

身穿謙祥益

青島謙祥益商廈創建於1911年,是章丘舊軍孟家祥字號企業和青島老字號綢布業商店之一,位於北京路9號。資金白銀3萬兩。其門頭字號為清末遺老王垿書寫。

孟家先後在周村、鄭州、北京、天津、上海、蘇州、武漢、濟南、煙台等地設立若干總號、分號近20處,投資白銀合計400餘萬兩。抗日戰爭時期,謙祥益經理時品三兼任青島市綢布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及青島市商會會長。

「文革」期間老字號招牌被砸,更名為青島東風綢布商店,1970年又更名為青島綢布呢絨商店,1985年恢復原店名。

謙祥益內部照片(網友「華爾街小王子」提供)

這座百年歷史的老樓至今還在北京路上。只可惜,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

手戴亨得利

亨得利鐘錶眼鏡公司,位於中山路144號。是青島歷史最久的大型鐘錶眼鏡專業店。1924年,浙江寧波人鄭章華帶著夢想來到青島,在其弟鄭章斐的支持下,在中山路這個當時最繁華的路段,創辦了首家亨得利鐘錶行。

創始人鄭章華的誠信經營,讓亨得利迅速在青島立足了腳根。後來,鄭章華在滄口開設了分店,在銷售鐘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眼鏡部。漸漸地亨得利就成為老青島人心目中購買鐘錶眼鏡的不二之選。

1956年公私合營後改為國營企業,二十世紀90年代被改稱為青島亨得利鐘錶眼鏡珠寶公司。「亨得利」這個名字是許多青島人的共同記憶,直到現在,這家老字號依然在青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止在它的發源地中山路,在青島市內有大大小小30多家亨得利,並且是目前山東省同行業規模最大的鐘表眼鏡連鎖企業。

看戲上中和

1903年中山路北端建起第一座可容納500名觀眾的中型戲院中國戲院,幾經滄桑,先後更名為樂樂座、青島大戲院、國民戲院、中和戲院、華樂戲院。這個戲院建起時,京劇尚未進入青島,不演大戲,宋瑞鳳掌管,只演茂腔、柳腔等小戲,改名為中和戲院時才開始演大戲(京劇)。抗戰勝利後,改名為「華樂大戲院」。

1953年,「華樂大戲院」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並在原址建起了「工藝美術」大樓。

洗澡天德堂

天德塘(魯漢提供)

天德塘在博山路56號,1930年由民族資本家高學志(高五)修建,樓高四層,後又加蓋了2層做賓館。建築面積達3250平方米,是老青島建築面積最大的澡堂,也是最早開設女子部的澡堂。天德塘是當時青島少有的幾處帶有電梯的樓房,不但可以洗澡,還有一條龍服務,理髮、洗衣、喝茶、吃飯、住宿,是當時島城浴池業最大的綜合性服務單位。

天德塘內部照片(姚鵬提供)

1993年到1997年,是天德塘最鼎盛的幾年,從1998年開始逐漸蕭條。2001年,天德塘改制,被一個廣東人購買,改成了洗浴城。2001年到2008年之間,天德塘易手了兩三次,僅有地上兩層是桑拿浴,其他樓層基本都閒置了。2008年以後停業閒置至今,2013年天德塘被列入了中山路歐陸風情區房屋徵收範圍之內,現如今門頭早已經破敗,等待著最終被拆遷的命運。

吃飯春和樓

上世紀20年代的春和樓老照片

春和樓作為青島市區最早的飯店之一,位於中山路與天津路交匯處。1897年由周姓人家開設,後由旅居青島的天津富商朱子興在中山路與天津路相交處投資擴建。1956年公私合營,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春和樓聘用的第一位經理是天津人,菜肴也以天津口味為主。後福山人林重孚任經理,魯菜就逐漸代替了天津菜系。春和樓在島城老字號魯菜餐館「三大樓--春和樓、順興樓、聚福樓」中處於首位,成為50年代至70年代青島最著名的魯菜館。

春和樓歷來廣布盛名,連走遍世界的美食家康有為也隔三差五來打個牙祭,毛澤東的恩師徐特立更是特地來品嘗香酥雞。春和樓百年傳承,其特色菜香酥雞始終令人食指大動。提及青島美食,很多人會推薦春和樓香酥雞。

舊時能進春和樓吃頓飯是件體現身份和品位的事情。而現在,春和樓已經成為青島的一個標誌,人們來這裡透過魯菜的味道,感悟青島的變遷。

有病宏仁堂

宏仁堂是與北京同仁堂同源的中華老字號,總店位於中山路198號。自1931年落戶青島起,宏仁堂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

青島宏仁堂一方面自己生產中成藥,另一方面也從北京的總店進藥,有諸如烏雞白鳳丸、安宮牛黃丸、紫雪散、活絡丹等上百種來自宮廷秘方的藥品。據一些老人回憶,宏仁堂當年的價格比其他藥店都要高一些,但是因為藥品種類齊全,用料講究,所以老百姓都很認「樂家老鋪宏仁堂」的招牌,圖個放心。

宏仁堂1935年在中山路開業,泥金招牌「北平宏仁堂樂家老鋪青島分號」,前店後場,設有坐堂大夫,可謂風光一時。直到今天中山路宏仁堂門頭依然古色古香,展現百年老店獨有的底蘊。

這段老青島耳熟能詳的順口溜,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可以看到,這些老字號基本都是在百年老街中山路或是臨近位置,它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一度成為了島城的標誌,書寫了一段段歷史的商業傳奇。不管它們現在是仍在續寫輝煌,抑或是早已消失,它們永遠都是青島抹不去的城市記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OBQAWwBmyVoG_1Z-Dia.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