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器物的皮膚上做穿刺的「紋身俠侶」

2023-08-02     ELLE世界時裝之苑

原標題:在器物的皮膚上做穿刺的「紋身俠侶」

左:海妮正在上金

右:張洪銘正在工作檯上進行鋦瓷

海妮與張洪銘,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隨和與鬆弛,就像成都這座宜居城市給人的感覺一樣。兩人臉上都帶著一樣清爽友好的笑容,像認識已久的老友一樣與我們侃侃而談他們一路走來的歷程,「好多人都問過我們為什麼要叫『意識濃縮』,在最早我們還在上海做戲劇的時候,『意識濃縮』就是我們一個演出團體的代號。後來回到成都,我們做器物修繕,就沿用了這個名字。其實對於我們來說,不管是表演也好,修器物也好,又或者是做其他任何事情,它都是我們大腦意識的一種表達。『Senderos』這個英文名取自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其實就是比較喜歡有痕跡的修復這樣的一個概念。 對於我們來講,器物修復後的痕跡既像林中小徑,又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濃縮了意識和情感,連接了過去和未來。」

他們也確實如同這個品牌名字一樣,將自己的意識和情感輸出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開意識濃縮的小紅書帳號,就像打開了哆啦A夢的百寶袋。上面不僅記錄了他們的客單作品,還會有參加各種創意市集的分享、日常創意手工小物、意識修復感悟……仿佛自己也跟著他們一起經歷了這麼多有趣的事情,把每一天都過得閃閃發光。

海妮和張洪銘戴上自己做的「頭盔」

就連鋦瓷和金繕這樣工整的專業名詞,到了他們那裡也能擁有詩意的別稱。

「有一次我在幫朋友修一個非常小的首飾盒,就是那種歐洲骨白瓷做的小盒子。雖然它碎掉了,但是卻碎得很完整。如果把碎片全部拼起來,再處理得比較好的話,基本上是看不到縫隙的。但我當時就是用了大漆來修繕,修好後突出碎掉的所有線條,因為在當時我覺得這樣是很漂亮的。

點擊圖片查看細節

然後我在修它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件事:不知道你身上會不會有那種因為長高或者長胖而長出來的生長紋?在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工作的時候覺得很無聊,就拿黑色的筆把我身上所有生長紋都描下來了,當我細細觀察這些紋路時,我就覺得它們像是我的紋身。我覺得對於器物來說,它的破碎也是它生命中的一次經歷,修復其實也是器物在生命中一次經歷的過程呈現,所以我們把金繕也叫器物紋身。

另外鋦瓷我們叫器物穿刺,因為人生中你會經歷很多事情,比如可能某一次創傷會在你身上留下一道疤;或者說你經歷了一些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你就會選擇去紋身,這也是一個穿刺的過程。所以我們會覺得鋦瓷和金繕,就像是在器物的皮膚上面做穿刺和紋身。」

「縫」的杯子

紅色紋理為「紋身」的大漆

紅色紋理為「紋身」的大漆

被海妮和張洪銘稱為器物穿刺的鋦瓷,也是一項古老的器物修復工藝,主要用於陶瓷。在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中,就解釋了「鋦」為「以鐵縛物也」。要先在破碎的瓷器上用金剛鑽鑽出小孔,將金屬做成的鋦釘把破碎的部分固定在一起,然後再用調和好的黏合劑把縫隙補好,晾乾之後,器物又可以如完好時一般使用了。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話說的就是鋦瓷。唐代弘化公主墓中曾出土了一件帶有鋦釘的鞏縣窯白釉瓷壺,此為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帶有鋦釘的器物。而最早關於鋦瓷的文字記載,便是明代名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介紹金剛石時所說的「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普通老百姓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學會了將易碎破損的器物進行修補重新使用,瓷器的發展興旺促進了鋦瓷工藝的進步,後來這項手工藝因為戰亂、工業發展等原因而沒落。因此對於當今的年輕人來說,器物修繕就如同歷史文物一般,隔著厚重的時光塵埃,遙遠又陌生。

點擊圖片查看細節

而海妮和張洪銘就立志要打破這種刻板印象,「做了器物修繕之後,我們增加了很多對生活和歷史進行研究和觀察的興趣。我們學歷史,了解古代的器物,然後從古代的器物突然又意識到,其實現代人在生活上喪失了很多該有的情調。 然後我們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進行思考。所以不是人在主導器物,而是器物在引導我們去更好地生活。同時,我們也想讓更多人可以看到一些被修復的老器物,因為我們自己會淘很多老物,甚至是有些是年代非常久的古董,可以讓大家看到這些器物不是只在博物館裡面隔著玻璃罩的東西,而是可以親手觸摸到它們的,所以我們做了家庭商店開放日。迎接想來修復器物的心碎人和想購買與自己有緣物件的客人,還有想來坐坐逛逛了解器物修復的新老朋友。」

點擊圖片查看細節

他們一開始只是將自己日常修復的工作視頻分享到網絡上,人們對他們的修復過程感到好奇,後來慢慢便被器物修復的魅力所吸引。

「當你重新發現這個東西很美之後,你才能感受到文化本身,而不是說我們一定要一味地去強調它是一個很傳統很古典的一個文化或者是記憶。

本來我們中國古代的東西,藝術和技巧的發展已經非常高了,只是說因為一些時代限定導致了它們現在斷層很厲害。但我們只要自然地展示出來,就已經很吸引人了,並不需要為了迎合市場而去做一些奇怪的改變。」

紅色紋理為「紋身」的大漆

點擊圖片查看細節

從三塊錢的宜家玻璃杯到昂貴的愛馬仕杯碟,海妮和張洪銘對待每一樣器物一視同仁,甚至旁人眼中的垃圾到了他們手上也會變身獨家寶物。張洪銘笑說自己熱衷拾荒,只要周圍三公里內有房子開始裝修,他就會出去溜達。上海某位朋友丟棄的碎盤子,他們在搬家時修好了現在仍在用。一個破碗加一張鐵網,他們能做成具有復古風味的燈罩。隨便一些撿來的石頭,張洪銘能做成送給海妮的項鍊。

用鋦瓷「縫」好的宜家玻璃杯

破碗做的燈

古行爐殘片做的燈

一枚金繕過的求婚戒指

在採訪過程中,他們還興奮地向我展示了正在使用的桌子也是經過了改造的舊物。「我相信對於很多比較喜歡老東西的人來說,人不可能是器物永遠的主人,我們只是不斷地把它們傳下去的過客。可能現在很多人會覺得東西來得很快,去得也很快,但器物是永恆的,也許你把它修好之後,它就可以一直延續傳承下去。並不是昂貴的器物損壞了才需要修復,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後的情感。」海妮輕輕說道。

老九宮銅牌,古鋦法

因為器物修繕,海妮還成功讓自己的媽媽對他們的職業「路轉粉」,「我們2021年剛回到成都時,我媽對我們這個工作是很不理解的,就覺得什麼年代了怎麼會有人找我們修東西,結果我金繕的第一個作品都是我媽媽的盤子。當時正好碰上過年,我爸有一天洗碗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個盤子,我媽那天非常生氣,因為這個盤子是我爸媽結婚的時候,外公外婆作為嫁妝之一給我媽媽的,就是景德鎮那種非常傳統的青花盤子,可能每家老人都有,冬天裝餃子用的那種。雖然說它很不值錢,但因為前幾年我外公外婆都已經走了,所以當時這個盤子碎了之後媽媽就非常難過。然後我就用金繕的方式把這個盤子修好了,我媽媽還是挺感動的。」

點擊圖片查看細節

雖然性格與人生經歷不同,海妮和張洪銘講述器物修繕師需具備的匠人精神,卻有著與梅琳玉不謀而合的想法,那就是專注與惜物之心。

「我以前可能相對來講不是一個非常有耐心的人,做了器物修繕這件事情之後,一定程度上修煉了我自己。這是一項不停向自我發起挑戰的事業,你不能太過於狂熱,也不能太過於倦怠,所以就需要不停地自我警醒沉住氣和專注。我們從事這個行業,認定一樣喜歡的的東西堅持下去,漸漸地就會有人認可,自然就會成為一種新的潮流。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珍惜,一樣器物在你自然使用的過程中壞掉了,選擇修好它就像人生一樣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你也會因為它可以修好而更加珍惜。」

點擊圖片查看細節

在採訪過後,海妮和張洪銘仍在繼續他們的意識濃縮人生之旅。他們剛剛結束了阿那亞戲劇節戲劇房子主理人的旅程,就馬上回到成都籌備新據點,要在新店中沿襲意識濃縮的概念,不僅有器物修繕,還會開發更多表達意識的新形式。也許這就是器物修繕給他們帶來的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吧。

人並非器物永遠的主人,器物只是承載了人的情感記憶。壞掉的器物並不代表破碎、終結或者絕望,把它用珍貴的材料修好了以後,它仍然完整,甚至變得更美。修好它的過程如同人生的修行,首先接受殘缺與遺憾也是一種美麗,一切不過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與其懊惱痛苦,不如順其自然,或許還能有更奇妙的驚喜邂逅。

ELLE津梁工作室原創IP

文|羅珊珊

策劃|ovelar

海報設計|So Creative Studio

運營|Tiffany、盧俊

微信設計|Mika Zhang

《民藝永續》是ELLE津梁工作室內容IP之一,我們攜手左靖工作室共同設立專欄敘事,通過民藝新美學、民藝新產業、民藝新可續三個板塊,持續性地觀察、記錄國內民藝產業湧現的新生力量,摸索手藝背後的造物觀念及精神遺產在當代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啟發「民藝」重回當代生活現場的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6a5aa75d561a28262319393766328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