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森」只能賣儀式感背後,「劇改影」的再反思

2024-01-17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張萬森」只能賣儀式感背後,「劇改影」的再反思

作者|陳奕帆

今年開年最現象級的電影當屬票房已破6.8億的《一閃一閃亮星星》,憑藉著「下雪場」概念,光元旦檔3天就斬獲6.09億票房,光跨年夜當天就有3.27億票房,刷新了元旦檔期的多個票房紀錄。

然而,影片的排片占比卻在元旦檔期後日漸下跌,5.9的豆瓣分、劇情被罵注水、降智,《星星》好像歷年的那些情人節檔電影,除了營銷和儀式感外,沒有再給觀眾留下什麼。

對於整個電影圈而言,如何基於劇版成功打造二創電影,成了困擾各個團隊的瓶頸和難題。就「劇改影」模式而言,在2015-2018年一度非常流行,《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愛情公寓》等靠著珠玉在前的劇版,陷入趁熱打鐵「割韭菜」的誤區,快速消耗著後續觀眾對整個「劇改影」品類的信任。

現在《星星》自然在票房和營銷上是非常成功的,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如果電影市場仍視「情懷牌」和「粉絲熱度」為保本的掘金工具,這種內容模式該如何走得長久,受騙的觀眾該如何挽回?

在當今「劇影IP聯動」愈發大勢的影視生態中,出品方唯有精準把握受眾畫像和IP質量,在文本和營銷層面實施對等的付出,「劇改影」模式所面臨的困境或許才能迎來轉機。

受眾的選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劇改影」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受眾的選擇。

「劇而優則影」是影視公司的常規操作,在劇集收穫驚喜的熱度後,出品方通常都會沿用原班人馬、快馬加鞭製作出一部改編電影,不但大大減少了營銷成本,還能確保在影片熱度存續期間的投資回報。但是,當一部電視劇已經擁有牢固的粉絲基礎,電影版作為一部獨立的、可供任何受眾選擇消費的產品,是繼續服務於粉絲期待,還是突破圈層文化,拓寬更大的市場面?

影版《星星》的改編建立在一個前置的訴求之上,也就是讓張萬森和林北星的愛情達成圓滿,復現劇中那句火遍網絡的「張萬森,下雪了」。而這種完成任務式的思路,少了情感,也缺了邏輯。它試圖解決劇版中留下的遺憾,但並沒有在劇版基礎上作續集,而是重新講述了一個獨立於劇版的新故事。出品方顯然考慮到電影的廣泛受眾,一邊是想依靠粉絲粘性賺取紅利,一邊又想討好新鮮的觀眾血液。結果到頭來,容易落得一個兩不沾的局面。

情感上,劇中的林北星原本並未察覺到張萬森的暗戀情愫,而是通過多次穿越拯救他而逐漸喜歡上他,意識到他這份小心翼翼的情感和多年來的守護,決心彌補對他的虧欠。影版卻直接將感情線改成了兩位主人公的雙向暗戀和雙向奔赴:張萬森出於一場小時候的誤會,將對林北星的喜歡延續到現在,林北星則因為一次偶然的相遇暗戀上光芒四射的張萬森。這份取巧看似滿足了劇粉的期待,實則是通過更改人設來實現所謂的圓滿,削弱了劇版中張萬森獨自暗戀林北星的情感厚度,不僅無法取悅劇粉,毫無建制的情感動機也無法說服其他觀眾。

邏輯上,或曰結構上,影片在進行到一半時才突兀地呈現平行時空的設定,而編劇埋藏的反轉點甚至在最後30分鐘才靠女主的畫外音自述和大段閃回顯露出來,觀眾才知道原來林北星也身陷時空穿越,而她擁有著和張萬森穿越平行時空同樣的信念——拯救暗戀的人免於遭受演唱會場館的失火事件。在缺乏伏筆和鋪墊的前提下,直白的揭露並非讓人驚喜,反而更給觀眾留下一種矯揉造作、強行圓滿的印象。此外,為了彌補劇版的遺憾,張萬森撐傘的畫面和那句「張萬森,下雪了」毫無由頭地被安插在結尾的戲份中,對劇粉來講無疑是一種敷衍,其他觀眾除了能拍個「下雪了」的短視頻,本身對內容來說也看得雲里霧裡,不知所云。

盲目追熱點: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

影版《星星》所暴露出的問題,容易讓人產生出品方操之過急的印象。前面幾個案例,創作者無法專注地構思故事,反而被突如其來的商業價值所裹挾,一昧追趕尚有餘溫的熱度,而這正是「劇改影」模式一直以來仍未除去的沉疴痼疾。

譬如去年上映的《愛很美味》便跌入了「賺快錢」的陷阱。劇版《愛很美味》在2021年末猶如一匹黑馬橫空出世。故事接地氣地描繪了三位都市女性的生活圖景,在陳正道細膩的鏡頭中,有關友情、事業和情感的女性議題娓娓道來,產生了不小的熱度。劇版的火爆雖在意料之外,卻也未達到諸如《星星》《想見你》的出圈高度。然而,《愛很美味》的團隊卻有種被意外之喜沖昏頭腦的熱切,緊接著就將電影版提上日程,最終票房遇冷,僅僅收穫1455萬的市場成績便遺憾離場。

《愛很美味》電影版給「劇改影」模式帶來的啟示有三。

其一,跨媒介敘事面臨的挑戰並不簡單,影版很容易陷入水土不服的窘境。《愛很美味》電影版最大的問題就是觀感像一集加時電視劇、一集劇版的番外篇,唯獨不像一部獨立的電影。先撇開非粉絲觀眾不說,如若劇粉掏錢買票卻在大螢幕上看到他們本能在流媒體上看到的內容,結局註定無法令他們滿意。影版在結構上的設計仍然遵循了劇版的三條人物動線,卻沒有將他們集結在一條明晰的主線上,致使影片的節奏平平,落入「流水帳」的問詰。

其二,《愛很美味》的類型局限、卡司陣容和小體量投資決定了它無法最大化實現劇影聯動所帶來的市場價值。我們知道,諸如《星星》《想見你》等等的大熱門IP都是在粉絲千呼萬喚的請願下誕生出來,即使無法擺脫「劇改影」的口碑困境,原作的粉絲基本盤結合地毯式營銷的加持也會給予票房基礎的保障。

其三,在劇版並未積累足夠高熱度的前提下,如若影版沿用原班人馬、續寫劇版故事,更加無法突破圈層文化的桎梏。雖然影片用開場的餐桌對話戲竭力展現了三位女主在性格、情感和事業方面的信息,但由於電影時長的限制,非劇粉觀眾仍然無法對每個角色有著充分的認知。同時,類似於劇版的同質化內容也會給劇粉帶來內容的冗贅感,無法產生眼前一亮的觀感。

成功的「劇改影」是什麼樣的?

圖表中列舉了近十五年來票房成績相對不錯的「劇改影」影片。如果僅僅通過票房表現來評判,那麼以上片目都表現出了不俗的成績。但論口碑,這些影片在內容上卻遠遜於電視劇的高質量。綜合來看,《北京愛情故事》在票房和口碑間保持了某種正向的平衡。

2012年,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憑藉其現實骨感又千迴百轉的都市愛情戲碼風靡一時。相較於上文所探討的案例,緊鑼密鼓籌備電影版的陳思誠選擇了一條新策略。電影版《北愛》並沒有延續劇版的內容,也並沒有起用原班人馬打造一個全新故事,而僅僅挪用了「北京愛情故事」的片名,集結了五對不同年齡層的伴侶,描繪愛情的苦與甜。

誠然,一個完全獨立於劇版的故事勢必無法利用慣常的「情懷牌」來吸引劇粉的回眸,但陳思誠貫穿始終的影調風格和主題概念,仍然會吸引劇粉的捧場。而且,相比劇版僅僅描繪「北漂」群體的格局來說,影版《北愛》涵蓋了各個年齡層的角色,力求映射更廣泛的觀影群體,完全消解了「劇改影」模式的觀影門檻。

劇影聯動的思維大致分為三種模式:「劇改影」或「影改劇」,還有一種就是2023年末亮相的《三大隊》所採取的「劇影共同開發」模式。相較於「劇改影」,「影改劇」的難度係數會稍微低一些。一方面,電影和電視劇有著不同的受眾群體,兩撥觀眾互不打擾,也並不存在「劇改影」所面臨的受眾選擇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劇集開發的龐大體量,基於電影IP的二創改編並非僅僅受限於粉絲和市場,製作團隊更多是沿用影片的概念或主線,採用不同班底打造一個內容更豐富的嶄新故事。《三大隊》雖說是共同開發,但在播出的先後順序上仍是先影后劇。這樣的策略首先可見影版的市場表現,也並不耽誤劇版的受眾群體會因此丟失,反而還能招來出於對影版的喜愛而來觀看劇版改編的觀眾。另外考慮到電影市場相比劇集市場在內容層面是更高的維度,先影后劇也可以將口碑做平移。

一般來說,「劇改影」和「影改劇」大多都基於前作的成功,而諸如《杜拉拉升職記》《三大隊》等等這樣共同開發的模式,其底層邏輯完全是資本市場對IP質量的足夠信任。共同開發是一場豪賭,要麼是一方口碑碰壁、連帶影響另一方致使雙雙撲街的局面,要麼是相互反哺熱度、實現「一魚多吃」的勝利。究其根本,劇影聯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延續IP的長尾效應,獲得更高的市場回報。

或許,面對「劇改影」口碑困境的最優解,便是出品方在對原IP的精準把控之上,在文本和運營層面的全力以赴,而不是為了趕一個熱點而動作變形,導致贏了本片的一時,丟了觀眾的一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52d012cd803a161d12b9b401c0c7d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