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荊州南陽到揚州九江,聊一聊袁術集團發展的戰略的變化

2023-12-14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從荊州南陽到揚州九江,聊一聊袁術集團發展的戰略的變化

袁術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個挺重要的軍閥,在初期的時候,關東地區的各個軍閥在名義上都是圍繞袁紹和袁術兩個人物的競爭當中。另外袁術的形象也有些"愚蠢",原因就在於袁紹、曹操這些較為強大的軍閥都沒有僭號稱帝,哪怕內心中有這個想法,袁術卻熱衷於此,不顧當時的形勢和眾人的反對僭號,最後也是僅僅兩年時間就徹底地失敗。

由於這個原因,可能袁術集團在整體上不如袁紹、劉表、公孫瓚、劉焉的評價,哪怕他們同為失敗者。袁術集團的戰略和發展的變化也不算太受人關注。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汝南袁氏與荊州南陽

汝南袁氏是袁術的家族,是東漢時期能夠達到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的頂級家族。這種關係對於二袁來說是一筆相當豐厚的資源。僅從一些比較"虛"的東西來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門生、故吏與故長官的關係構成了次一級的君臣關係,這種關係是當時人脈關係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袁紹能夠兵不血刃逼迫韓馥讓出冀州給自己,其中一個發揮作用的點就是韓馥曾經是袁氏的故吏,他在面對自己下級的袁紹的時候,也不得不考慮這一層關係。

荊州南陽是袁術真正創業的開始,如果"仲氏"也算是一個政權的話,那南陽也算是袁術的龍興之地了。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何進與宦官打得兩敗俱傷,董卓趁機進入洛陽,這是東漢中央政權對地方的徹底失控的開始。袁術不肯依附於董卓於是逃出洛陽,當然也有袁紹。

二袁的逃跑路線很有意思,袁紹是跑到了河北,大概是看中了河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是更好地整合關東各個參與討董的軍閥的力量。袁術則向南跑到荊州的南陽郡,小編認為這個舉動應該也有一個考慮深遠的目的。

東漢在地方長官的任免上有一個迴避制度,雖然不見得被百分之百地執行,但至少是存在且具備一定約束力的。袁術身為豫州汝南人,他無法做豫州刺史或者豫州牧。這種迴避制度是為了避免地方長官藉助職權為自己的家族謀利,在漢末的亂世當中也起到了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野心家藉助家族的力量。

長沙太守孫堅在北上討伐董卓的時候,殺死了荊州刺史王叡和南陽太守張咨,荊州和南陽郡成為了一塊"無主之地",雖然還存在各種小勢力,但是很難成為一支強有力的控制荊州的力量。袁術占據南陽郡有三個好處,第一、南陽為東漢大郡,人口富足;第二、南陽郡作為荊州北部屏障,利於向較為空虛的荊州中南部擴張;第三、南陽郡與汝南郡較近,可以利用家族的力量。後來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刺史,或許就有這個原因。

袁術向東轉移到揚州九江

從袁術前期的動向來看,袁術應該是想以荊州、豫州作為開展霸業的基石。但是董卓不可能給袁術這樣的機會,他以劉表為荊州刺史代替王叡,南陽郡就是荊州所轄,但是被袁術占據,這個人事安排勢必會引起袁術與劉表之間的衝突,讓兩支勢力在荊州內鬥。

一開始的時候,這種衝突暫時被壓制起來,因為有關東聯軍的出現。袁紹、袁術、劉表等二十幾支力量都參與關東聯軍,以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為綱領。這個時候劉表和袁術實在是不太好起內訌,劉表還忍著噁心表袁術為南陽太守。不過等到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失敗,然後陷入分裂內鬥的情況下,袁術和劉表之間的矛盾也就徹底爆發起來。

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孫堅成功打進洛陽,但是袁紹不但出兵響應,還派人來爭奪孫堅的豫州,這件事成為袁紹和袁術徹底分裂的一個導火索。隨後袁紹、袁術開始各自拉攏盟友,主要有兩個選拔的目標,第一是離自己遠,符合遠交近攻的邏輯(曹操準確來說是袁紹的附從,與袁術、孫堅的關係較為相似);第二是和自己的敵人有仇,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於是袁術找了公孫瓚、陶謙;袁紹、曹操找了劉表,關東聯軍產生了兩個以袁紹、袁術為首的對立的聯盟。這個時候袁術與劉表的戰爭終於爆發。不過袁術與劉表的戰爭並不順利,而且自己還陷入被曹操、劉表夾擊的狀態。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袁術的得力部下孫堅在與劉表的戰爭中戰死,袁術以朝廷派遣的兗州刺史金尚為旗號,北上與曹操爭奪兗州,但是被曹操打得大敗。袁術沒有回到南陽郡,而是選擇向東轉移到揚州九江郡。這是袁術集團發展的一道分水嶺。

南入江東北連徐州

袁術到揚州九江郡,在淮水與長江之間,就是淮南地區。這個時候袁術主要有兩個發展的方向,一個是北方的豫州、徐州,一個是南方的江東,就是揚州的南部。這個兩個發展方向可以說成功了,也可以說是沒成功。袁術的勢力範圍確實影響到揚州、豫州、徐州三州之地,但是實際的控制卻並不牢固。

首先來說江東地區。孫堅戰死後,他的一些部下和宗族就依附於袁術手下,袁術對孫氏宗族也還算信任,令吳景、孫賁渡過長江占據丹陽郡、吳郡。結果吳景、孫賁被朝廷下派的揚州刺史劉繇驅逐,隨後劉繇陳兵江表封鎖袁術集團南下渡江的道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袁術派孫策渡江擊敗劉繇。雖然孫策名義上是袁術的部將,孫策打下來的江東地盤名義上也是袁術的地盤,但實際上孫策已經具備了脫離袁術的基礎。

接下來再說徐州。陶謙和袁術曾經是盟友,但是從袁術轉移到淮南地區之後,二者的盟友關係已經不復存在。陶謙沒有實力主動進攻袁術,袁術也沒有糧食進攻徐州,二者還算相安無事。陶謙去世劉備接管徐州;呂布被曹操打出兗州,被劉備接納,袁術抓住時機聯合呂布擊敗劉備,與呂布保持一個非常脆弱的聯盟。

從建安元年到建安三年(即公元196年到199年),呂布與袁術的關係時戰時和,整體上來看呂布還是維繫著與袁術的聯盟關係,或者說在名義上向袁術臣服,承認袁術建立的獨立於漢室的政權。但是就如孫策在江東一樣,呂布更加具備獨立性,袁術對徐州的影響力非常有限。至於豫州這塊地方,長期以來都是各個軍閥激烈爭奪的地區,袁術占據一部分豫州,曹操也占據一部分,還有各種小勢力的存在。

總而言之袁術從荊州轉移到揚州,確實打開了新的局面,勢力波及三州之地,但是他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力並不強,他的強大的局面也只是表象而已。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袁術僭號,孫策立刻脫離袁術,呂布也一度投靠曹操,內部也是士氣低落、分崩離析,加上江淮地區的嚴重饑荒和曹操等人的軍事打擊,袁術這個一度很強盛的軍閥就草草收場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