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頂流網紅,涼涼了。
擁有1200萬粉絲的秀才,突然被封號。
據報道是涉嫌偷稅漏稅。
至今,他本人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秀才的走紅,一開始僅限於短視頻平台的中老年女性用戶。
他的視頻都以農村為背景,配上洗腦的流行歌曲,展示自己的招牌捂嘴笑。
而這套視頻又被年輕人當成了樂子,二次創作各種玩梗視頻。
和女網紅一笑傾城並列為「中老年土味頂流」。
由此,秀才正式爆火出圈。
關於秀才的討論中,許多人都提到了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
甚至不少人惋惜,秀才被封后,阿姨們沒了精神寄託。
但魚叔覺得,這種觀點掩蓋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
「秀才」們是精明的獵手。
情感背後,藏著更大的騙局。
而這樣的騙局,還在繼續。
究竟是怎麼回事?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場「詐騙」——
其實,秀才在直播里幾次「露餡」。
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騙打賞。
直播PK時,他的語氣沒了短視頻中的溫柔體貼。
反而十分強硬,一直朝粉絲要禮物。
還伴隨著一首名叫《醫藥費》的歌唱了起來——
「醫藥費,醫藥費,給我醫藥費。」
幸好被一旁的主播「一笑傾城」制止了。
PK輸了,就甩臉色。
不僅揶揄粉絲不給力,抱怨價值千元的禮物不夠分量。
還會把錢形容成「醫藥費」,調侃對面主播。
「我們家給你送的醫藥費都是華子(禮物),你給我送了個飛機,還讓我幹啥。」
據報道,有多名女粉絲被秀才引導打賞了幾十萬元。
那麼,這樣的騙局是怎樣形成的?
第一步,立人設。
在短視頻中,秀才溫柔體貼,真誠表白。
就像平替版靳東。
「從你走進直播間的那一天起,我一直在默默關注著姐。因為我相信一見鍾情,我也知道我們的緣分已經到了。」
這讓魚叔想起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里,周潤發飾演的男主潘知常。
為了能拉近距離,把自己塑造成老年女性的知己。
會在公園裡唱戲,製造偶遇機會。
還時常引用詩詞,看起來十分文雅。
潘知常特別懂得如何討老年女性的歡心。
會訴說原生家庭的不幸,袒露自己的脆弱和無助,激起別人的同情和保護欲。
還會適時吹捧。
先是挑起話頭,展開關於「美人」和「佳人」的討論。
「佳人喜歡男人有腦子。」
然後,話鋒一轉,稱對方就是佳人。
既誇了自己,又誇了別人。
讓老阿姨徹底淪陷。
第二步,構建親密感。
秀才的視頻內容高度同質化。
先是他的招牌動作。
走著走著,突然看鏡頭,然後又羞澀一笑。
然後開始對口型唱歌。
仿佛在跟螢幕外的人對視。
值得注意的是,視頻平台上的合拍和摳圖功能也加強了這種互動感。
用戶只需要導入一張照片或視頻,就可以跟秀才「同框互動」。
甚至可以躺到秀才懷裡,和秀才結婚……
更讓人產生「一對一」的親密錯覺。
在之前的假靳東事件中,也是同樣的套路。
視頻里的假靳東由AI生成,一口一個「姐姐」。
「親愛的姐姐,我一直給你發信息,你怎麼不回我呀?」
「姐姐,你點一下右邊的愛心和加號,回復我一下可以嗎?」
才讓許多阿姨們信以為真,覺得自己在跟靳東談戀愛。
第三步,設局要錢。
這些人本就居心叵測,沒有真情實感。
等到時機成熟,就開始暴露真實目的。
電影中,潘知常引誘阿姨投資墓地。
謊稱墓地十分緊俏,可以輕鬆倒賣賺錢。
這讓阿姨把攢的積蓄全都拿了出來。
同理,秀才以「線上打賞,線下分紅」的方式誘導一名粉絲打賞52萬元。
但卻出爾反爾,沒有兌現分紅承諾。
最終,在警方的調解下,只還了幾萬元。
來源:極目新聞,下同
這並不是孤例。
另一名給秀才打賞了8萬的女士表示,秀才還承諾要教她做視頻。
結果也都沒有兌現。
這些受騙女性都去找過秀才本人,試圖把錢款追回。
「大媽奔赴千里見秀才」的新聞,相信很多人都刷到過。
新聞採訪到的秀才同鄉表示,近期有很多來找秀才的粉絲。
她們並不是全都為了「網戀」奔現。
相反,許多都是去討債的。
但在最近的討論中,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成了統一的議題。
她們遭欺騙的事實,就這麼被淡化了。
一旦開始索要錢財,騙局便浮出水面了。
而阿姨們也並不像很多人想像得那麼毫無察覺。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里,阿姨發現潘知常借了錢後玩失蹤。
她覺得不正常,四處打聽潘知常的下落。
找到潘後,她本想斷絕關係。
但在潘的溫柔攻勢下,最後還是相信了他。
還帶他回家吃飯。
而現實中,不少粉絲明知秀才犯錯被封,但依然站在秀才這一邊,懇求平台不要封殺秀才。
「會等著你的」
阿姨們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被騙?
首先,是精神上的空虛。
電影中斯琴高娃飾演的阿姨,雖然有丈夫、女兒,但活得像個隱形人。
丈夫在家只知道看電視,熟視無睹地讓她包辦了所有家務。
女兒也不願意陪她聊天。
當然,她們會在現實中尋求感情的出口,但往往以失敗告終。
在美劇《性愛自修室》里。
人到中年的妻子會穿上性感睡衣,暗示丈夫。
但卻被拒絕。
「你以為自己還是25歲嗎?」
她們活在妻子、母親的身份里,困於沒有激情的婚姻家庭中。
或許已經這麼過了十幾、幾十年。
「秀才」們的闖入和陪伴,讓她們短暫地逃離現實生活,找到了久違的熱情。
其次,是對熟人社會的恐懼。
秀才的粉絲大都來自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
尤其是農村、縣城,都是典型的熟人社會。
她們內心的情感需求,說出來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街坊鄰里的談資。
反而在面對陌生人時,容易敞開心扉。
而相對匿名的網際網路世界,同樣給了她們安全感。
因此,那些留言才會如此直白熱烈。
最後,大數據造成的信息繭房讓她們沉溺其中。
人看到什麼,是大數據決定的。
不光視頻,就連評論區也不例外。
就如這兩天網絡流傳的一則視頻。
有網友發現,在同一條情侶吵架的視頻下面,男性和女性用戶看到的評論區是不同的,只能看到各自性別視角的評論。
而放在這些阿姨們身上,也產生了同樣的效力。
她們的首頁,充斥著針對中老年女性的視頻。
一個不小心,就會點進「秀才」們的直播間。
繼而被大數據判定為此類帳號的受眾。
如果有打賞行為,更會被平台重點標記、加以維護。
可想而知,她們是不容易刷到曝光騙局類的短視頻的。
前段時間那則「72歲奶奶跨省見秀才」的新聞就是個例子。
在年輕人那裡,刷到的是針對這種現象的嘲諷玩梗。
但秀才的粉絲們接收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會刷到質疑新聞真實性的視頻,甚至是偽闢謠視頻。
然後得出結論——
老奶奶根本不是秀才粉絲,一切都是有人利用炒作、詆毀秀才。
甚至可能刷不到秀才的負面新聞。
有些粉絲根本不知道近期的事件,一直在問怎麼回事。
因此,很難逃離出陷阱。
「秀才」們的騙局,不只靠一己之力。
平台作為利益相關者,難辭其咎。
「秀才」們輕易賺到了錢。
網友們則有了樂子,開始一場整活狂歡。
鬧劇過後,中老年女性群體成為最大輸家。
她們的情感需求依然是被遮蔽的。
既被騙錢,還被嫌棄羞辱。
每當秀才PK快要輸了的時候,阿姨們總是被攻擊的對象。
甚至還被造黃謠。
有居心不良之人借阿姨的名義,發各種露骨的留言。
一看就是反串,不是以往秀才粉絲的風格。
但卻又廣為流傳,成了網友們玩梗的素材。
而秀才被封后,越來越多的網紅開始模仿秀才。
就如網友的戲言,「一秀落,萬秀生」。
似乎中老年女性群體的需求得到了重視。
但不難發現,這些網紅們只是跟風蹭流量。
一位網紅就現身說法。
每條出鏡拍攝的模仿視頻都會給直播導流兩三萬人。
讓現場觀眾人數會穩定在30萬到60萬之間。
在獵奇的狂歡中,背後的騙局和風險完全被娛樂化了。
甚至變成一種商機。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我們把秀才和中老年女性的慾望掛鉤,只會加重刻板印象。
正中「秀才」們的下懷。
反而與關注中老年情感需求的初衷背道而馳。
而這也暴露出,我們對中老年人的慾望和情感需求的想像多麼匱乏。
仿佛浪漫關係就是全部。
始終離不開性吸引力。
但她們需要的一定是愛情嗎?
採訪中,不只一位秀才粉絲將這種感情定義成姐弟情。
「自己把他當作弟弟和兒子來心疼。」
反而是秀才誤會了。
來源:澎湃新聞
而在現實中,她們都是立體的生命。
也有多種多樣的情感需求和滿足渠道。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里,女主角的鄰居就將貓視為自己的情感寄託。
通過養貓來消解孤獨。
還會打扮自己,不斷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現實中,蘇敏阿姨則選擇了獨自旅行。
在婚姻中,她一直在照顧家人感受。
每天都如履薄冰。
還被查出患有中度抑鬱。
但這樣的忍讓卻沒有換來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反而要遭到冷暴力和家暴。
而之後,她選擇學車,自駕出走。
這才活出了神采。
對於中老年女性情感需求的討論,本質上是讓我們看到真實、多元的人。
尊重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都擁有追求自我的權利。
如果只用作玩梗嘲笑。
那不是在關注她們的需求,而是在滿足我們自己的獵奇心理。
一個秀才倒下了,還會有下一個秀才興起。
而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給本已弱勢的群體再多加上一層偏見。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