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鴻×祝羽捷:尋找自己的語言

2023-09-29     ELLE世界時裝之苑

原標題:巫鴻×祝羽捷:尋找自己的語言

秋風盪起湖波,坐落岸邊的余德耀美術館 ,以簡約與青磚綠瓦隔岸相對,如同館內進行中的展覽的延伸——「歷史」和「未來」仿似並行於此。月初,美術館與福布斯中國合作推出群展「跨界:可能與迴響(Bordercrossing: Possibilities and Interactions)」,邀請30組出生於80-90年代的新生代藝術家參與展覽,碰撞出一場實驗性的跨界合作。展覽同時邀請了著名藝術史學者,亦是當代藝術策展人巫鴻教授擔任學術顧問。

作為與當代藝術家一同於現代叢林中穿行的策展人,祝羽捷更深刻體認著藝術家以外的「變量」——當越來越多的觀眾走入美術館之中,他們看見了什麼?美術館之於觀眾,功能是否改變?藝術展的實驗性空間又在何處?就在展覽開幕前日,祝羽捷看到了巫鴻教授在另一場學術講座中分享的千禧年前的實驗型藝術案例,於是她帶著「為什麼今天實驗型展覽越來難做了?」的疑問來到展覽現場,與巫鴻教授一同步入藝術家們充滿個性化「田野調查」的現代叢林中。

點擊觀看

請跟隨以下這份觀看指南,參與我們本期的話題互動:

【01:17-02:25】

麥影彤二

《和局》

2014

椅子,氣球,樹脂尺寸可變

麥影彤二

圖片由德薩畫廊惠允

Mak2

No One Wins

2014

Chair, balloon, resin

Dimensions variable

Mak2

Courtesy of DE SARTHE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這幅作品在祝羽捷眼中,很像在呈現某種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儘管名為《和局》,但在將倒未倒的平衡中,內置著一次次與未知、恐懼、焦慮的握手言和,帶著無名的緊張感。對於很多人來說它絕非好的情緒,但巫鴻看來,「任何一種覺知都有它存在的必要」,優秀的藝術家正是敏感於其中之微妙,並且找到一種語言表達出來。

【02:25-04:13】

黃一山

《盤切-2》

2018

板上綜合材料

156 × 125 cm

私人收藏

圖片由藝術家與新氧藝O2art畫廊惠允

Huang Yishan

Cutting with A Plate-2

2018

Mixed media on board

156 × 125 cm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O2art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用相對古典的建築元素中描繪現代文明中極具生活感的場景,在二維畫作上創造三維質感,它的意外之喜來自於視野、思維慣性的被打破,戲謔或調皮,都不失為藝術家的態度。

【04:13-06:55】

蒲英瑋

《情愫寰宇》

2022

布面油畫,亞克力,紙本拼貼,透明水色,絲網印刷,郵票,蠟筆,噴漆,油漆筆,馬克筆

200 ×180 cm

私人收藏

圖片由藝術家與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惠允

Pu Yingwei

Sentiments of the Universe

2022

Oil on canvas, acrylic, collage on paper, transparent watercolor, screen printing, stamps, crayons, spray paint, paint pens, markers

200 × 180 cm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artist and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在形式上,巫鴻關注到作品中元素、符號、媒材的堆疊,歷史與當代的也於此聯結;在內容上,祝羽捷則關注到了無論是百貨公司、旅行社、還是宇宙世界背後的資本市場,在空間的互融中無窮擴張。

#多元藝術的匯聚#

三十組青年藝術家通過現實與擬象的跨界完成對社會景觀與個體內部的「冶園」,呈現出的群體創作面貌在巫鴻看來,「這比較符合當代藝術的本質,永遠不同,但每個人背後是否有大的浪潮和大的趨向,則更值得思考」。此前的三四年里,全球可以舉辦展覽——尤其是有當代青年藝術家參與的——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巫鴻教授也希望藉由此次回國,將此期間累積下來的新藝術家、藝術家新作等集中看一看,也經由作品、與藝術家的溝通,了解他們看見什麼、思考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又有什麼疑問,《跨界:可能與迴響》便為此提供了豐富的空間。巫鴻喜歡這些藝術家帶來的「變量」,與之保持對話、摩擦,如同伴行在探索之路上,正是他對當代藝術策展情有獨鐘的部分。他不著急將藝術家們放入某種「代際」「標籤」「類型」或「風格」的集合,「可能這種沒有集合性,反而是他們的一種傾向。」

這個學院(哈佛大學亞當斯閣/Adam's House)在20世紀80年代的院長是羅伯特·凱利(Robert Kiely, 1931— ),一位專攻19世紀英美文學的資深教授。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啟國門之後,他是最早來這裡訪問和教學的哈佛教授之一,回美後立刻給亞當斯閣的大飯廳換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落地窗簾。學院每年會延請不同學科的博士生擔任「住宿輔導員」,任期不定,一般持續到獲得學位之時,在那裡住上五六年者因此不在少數。我於1983年應試通過,隨後發現這是個比預想還要實惠的美差,不但免費享有一套古色古香、帶壁爐的二室一廳單元,而且可以在飯廳隨便吃喝並請客人來訪。工作內容則極為靈活,基本由自己規定。

亞當斯閣一次中國當代藝術展覽上的合影,從左至右為:陳丹青、羅中立、翁如蘭、凱利夫人、羅伯特·凱利、木心、巫鴻

因此當我發現學院社交大廳很適合做畫展之後,在凱利院長的許可和鼓勵下,我的職責就從美術史輔導員漸漸變成「駐院策展人」,給當時人數漸多的訪美中國藝術家辦起一連串的展覽。幾年下來,在那裡做過個展的畫家包括陳丹青、木心、張宏圖、翁如蘭、裘德樹、張健君、羅中立等人,此外還有幾個群展。由於中國當代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還是個新鮮事,這些展覽吸引了不少哈佛的學者和學生,甚至周圍大學的人也來參觀。

——摘自巫鴻《豹跡》

【06:55-08:30】

距離在哈佛做中國當代藝術展經已過去太多個十年,回憶起「中國當代藝術在美國還是個新鮮事」的年代,巫鴻仍然記得那份青澀。他見證過80年代的這批藝術家們,帶著很寫實主義的、被學院派所規訓的秩序,以獨屬自我的那一套,錯位地與世界接軌。直至90年代,他目睹變化如此飛速又劇烈地發生著,在各個層面上璀璨著、也促發著新聲。中國當代藝術乘著時代列車一路狂歡,沿途開闢了各種新的諸如裝置、觀念等等當代的方法,留下即時的表達,關於當下所思所想、身安何處。他和所有人一樣期待著千禧年的鐘聲敲響,新的世紀仍在等待書寫,而今,環顧四周30組藝術家的作品,他愈發強烈地意識到,隨著全球化進程進入日常的每一寸,當代藝術的種種間隔早已模糊不清,成長環境的多元,令文化、教育愈發同步和相互深入,也令年輕藝術家們處在更廣泛的全球語境之中,其中呈現的複雜性不言而喻。因此,此次群展對於美術館也好、策展人也好,都絕非易事,「就像兩方面都在找,一方面是找這種共同性,一方面又找這種區別」,因為展覽始終會有一個主題、一個名字,但巫鴻不希望觀眾帶著先入為主的結論進入展館,而是經由自己的觀察,慢慢感受趨勢。

【08:30-10:03】

對於展覽中主題、媒材和風格的「多元」,祝羽捷有著非常直觀的感受,但她同樣警惕於,當「多元」成為一個高頻詞後,其定義卻越來越模糊。不妨套用當下流行的句式反問——當下我們談論「當代藝術的多元」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在巫鴻看來,「多元」作為當代藝術的基礎性格,在當下不可避免攜帶上藝術家的個性,這種個性具體而言,或許正是巫鴻持續與當代藝術家對話中最關注的內容,即「表達什麼?怎麼表達?」——藝術家們如何保持敏感,去尋找過去與未來交匯處、瞬時但直擊心靈的觸動?如何尋找自己的語言,將模糊的感知清晰表達?都需要經歷一個觀察的漸進過程。又或許是兩位嘉賓都特別期待看見的,「不太熟悉的」「驚異的」東西。這便是展覽最終命名為「跨界:可能與迴響」所描繪的,希望通過將藝術家們並置以呈現一個機會,讓大家看看對話的「可能」,以及激發一些思考,在未來或許能收穫「迴響」。

【10:03-11:44】

將策展作為「興趣」的巫鴻樂於看見這樣的「多元」,因為回歸藝術史學者的「正職」時,他深知歷史的「殘酷」。「現在這麼多藝術家將來也會被濃縮被選擇,不是被哪個人選擇,而是一種被歷史選擇,是一種集合性的,最後編出那麼一個歷史來。」

「這有點不公平是吧?但是這就是歷史要做的事情。」至於當下,他還不想這麼早就「往回看」。去年,由理想國出品的「新學術」四卷本《關鍵在於實驗:巫鴻中國當代藝術文集》中,便有一半以「藝術家」為題,他以書寫探索的當代藝術家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線路。他坦言這是他作為學者、作家的興趣所致,並不通用,但卻令他異常滿足。

【11:44-18:00】

四卷本之名「關鍵在於實驗」,也再次切入了祝羽捷錄製前日便向巫鴻提出的疑問「為什麼今天實驗性展覽越來越難做了?」在巫鴻跨越數十年、結合中西方的觀察中,這種變化並不僅僅在國內發生,只因國內將歷時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與變化都濃縮在二三十年內,才顯得尤為明顯。但行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一定會產生商業價值的考量。實驗性的空間或許變化了,但堅持實驗性,尋找實驗性可能的本心不應受到影響。

開始獨立策展至今,祝羽捷在此前的很多策展的尾聲處,會置入一個與此次展覽相關的延伸閱讀圖書館,對於美育投入很大關注的她,欣喜於進入美術館的觀眾越來越多,但她也時常思考,這是否也是雷同於消費商品、消費娛樂的對藝術的消費?

受困於疫情很長時間未回國的巫鴻,對國內美術館觀眾劇增的感知尤為強烈,相較「是否消費藝術」,他更反思於美術館的作用是成為自拍背景板,還是成為與藝術互動的空間?對於觀眾來說,或許因人而異,但鼓勵觀眾進入美術館仍然是有意義的事,因為初心仍然是創造觀眾與藝術發生關係的可能。

#尋找自己的當代性#

在文學領域也有學者切入過「當代性」的討論,曾提及N.伊萬諾娃一再強調的,「我們的時代性」的「當代性」是指向三個層面:其一,當代性具有「我們的時代性」,即作者出生以來的這個時代的獨特性質。其二,各個時代的文本在「當前」共同存在並進入讀者視野的共存性。其三,指不同時代的作者、不同時代的作品「一直活著」的特性,即生命的存在性。

「我們的時代性」,是當代性的起點,正是巫鴻在對話中所關注的,首先你得看見,得調度起你「在場」的一切感官,去還原你的感知。

但同時首要區分於「尚未完成的現代性」,因為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感知,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如若每個時代都屬於當代,其不斷擴充、完善的理論令其成為「無邊的現代性」。因此歷史、經典仍然需要並置於「在場」被看見,作為一個向度的參數,即「共存性」,這或許與巫鴻老師的「史觀」頗為接近。

常被提及的人類一大困境,是無法從舊理論中尋找到現實世界的答案,以歷史為鏡觀照當下或許能更清晰自己所處何處,卻不一定能為你指向未來的通路,「結論是留給未來去做的」,尋找一種獨屬自己的、富餘激情的、有生命力的語言,則是當下可以也應當做的事。在這個層面上,不停突破自己舒適圈的祝羽捷,以策展人身份不停「及物」「及人」、以美術史學者不停尋求「共存」「參照」的巫鴻,又何嘗不是始終尋找自己當代性的踐行者?

【18:22-22:08】

自拍文化的流行、社交網絡上種種新型景觀悄無聲息的蔓延,新技術革命的影響儼然已經嚴絲合縫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而今以更快速度擴散的人工智慧的通用化,以同樣快的速度衝擊著幾乎所有領域。在藝術界,這種衝擊或許在更早以前就已發生,在巫鴻看來,影響必然存在,對此的探討隸屬偏哲學向的命題,包括人與機械的關係、人在現代科學、工業化發展中的位置在哪?

他因此以新技術革命中頗具歷史性的技術性時刻,即19世紀30年代左右出現的「攝影術」,與當下人工智慧的熱議作類比。本雅明曾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論述了機械複製對藝術的影響,在他的理論中,藝術作品會因其可被複製而失去光環。但這份「預言」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並沒有成為現實,因為市場早已做出自由的調整,以限量、編號等種種方式。如此突破限制與再限制的過程,涉及到多重因素,也令藝術作品與技術產生更為複雜的互動。而就人工智慧而言,目前對其影響的討論,仍是一種想像性評估。

【22:08-26:02】

AI帶來的技術倫理問題,實際是主體性的爭奪,同回機械複製時代,操縱機械的仍然是人,人總會用生產物控制生產物。

具體而言,針對諸如Midjounery等智能生成軟體的普及,除卻本雅明所言的光韻、靈韻的消失,祝羽捷也意識到某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複製,對於作品的原創性也產生了更多的技術倫理問題。但仍以「攝影術」為例,它的出現顛覆了人類的認知、藝術創作的方式,包括怎麼表現世界,電影、電視、錄像等等應運而生。但機械仍然只是一個記錄器,一種客觀工具,實際起作用的是攝影機背後的目光,還是人來創作、人來控制。所以儘管種種影像描繪了形態各異的對人類的控制,巫鴻樂觀以待,在他的體認之中,人類似乎總有一種能力,把自己的創造物用別的創造物來平衡。

【26:02-29:00】

「元宇宙」往往是與人工智慧伴生的話題,在元宇宙中,兩位嘉賓會選擇什麼樣的「Second Life(第二次人生)」?

繼續上很多年的學,在哈佛讀研究生,去芝大做教授,「好像有點無聊是吧?」巫鴻邊說邊笑著,思緒卻仿佛已經進入元宇宙之中,他期待從現實里線性的時空中發展出來,或許人不再有年齡,或許能超越時空,或許變成了一個思維或者目光,或許通古博今、集偉大的音樂家、畫家、和像Michael Jordan般偉大的籃球家於一身,或許是實現永恆的和平。

而祝羽捷則想與巫鴻老師互換人生,體驗一回他的「無聊」生活。

#我們是否還擁有外部?#

無論是上文提及「當代性」所包含的「時代性」「共存性」,還是巫鴻以「攝影術」的出現為理解人工智慧的抓手,其實與克羅齊所述「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邏輯相似,如此看來,「尋找自己的當代性」有點近似盡一己之力的彌合,去看見令你相信的使歷史成為真理的東西,去做你能想像的使未來成為現實的事。

偶爾也可以像兩人一樣走進「元宇宙」中,站在自我的外部,看見限制你的、規訓你的內在邏輯——為什麼只能在被模式化的邏輯內尋找解決方案?我們是否還擁有自我的外部?新如何尋找新的參考?我們又將身安何處?

監製|舒朕萌

策劃|ELLE津梁工作室

編輯|Anson

導演|Ovelar

攝影指導|王梓安

掌機|張賽

攝影助理|韋煒 阿菜 瑞奇

錄音|湯文翰

燈光師|孫永濤

燈光助理|段雙傑 孫瑞陽 鄧鵬浩 陳海洋

妝發組|王融穎

後期|任傑

調色|Chelbaum

海報設計|Lowen

微信設計 | Gan Tian

運營|肖雯 盧俊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25c3e7c4a1f4fe09e43b5402414c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