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沒有起跑線
只是跑的人多了,變成了一條線。」
最近,大家都被一個5歲小朋友的上學簡歷給刷屏了,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受到了一萬點暴擊!
2歲開始學詩,5歲能吟古詩100首。
四歲學鋼琴,現在已經開始備考英皇二級鋼琴考試,圍棋也已經取得11級證書。
每年要看500本英文書,每周要寫三篇英語日記,喜歡各種邏輯思維遊戲,會數獨、七巧板,幾何認知。
還會做實驗,已經掌握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熱脹冷縮的原理和多米諾骨牌效益。
小小年紀,足跡遍布多個國家幾十個城市。
這份堪稱「別人家孩子的簡歷」,足足有15頁之多,分成了7個部分,從家庭到愛好面面俱到,最後還附上了長達5頁、包含408部英文讀物的書單。
這是他2018年英語閱讀書的目錄:
每年閱讀量500本,識字量1500,足跡遍布多個國家幾十個城市。
喜歡文史、藝術、數理、運動,每周要寫3篇英語日記。
喜歡做實驗,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等基本原理和多米諾骨牌效應。
4歲半學習鋼琴,準備報考英皇二級;學習圍棋4個月,取得了11級證書。
家庭教育觀:多嘗試、追求過程;少考試、淡化結果——精彩的過程終能帶來豐碩的成果。
除此之外,幾乎每一天,都有非常嚴格的課程安排。
看完簡歷後,相信各位粑粑麻麻的心裡是不是很震驚!納尼??這是一個5歲小朋友應該有的成績嗎?5歲的時候,不知道大家在幹嘛,反正小小步還在和小夥伴們玩泥巴、丟沙包...
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豈止是八輩子啊。
網上曝光後,很多人覺得很不可思議,說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的父母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但仔細一看,我們卻忽略了這位優秀小朋友的父母卻是這樣的教育觀,這對父母,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亮點」。
他的父母說道:
「我們並不要求他每一門都精通,只是確保他能接觸各種興趣,為未來的選擇做準備,我們希望孩子能多嘗試、追求過程,能享受過程帶來的樂趣和成果。」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教育觀是:
「多嘗試,追求過程;少考試,淡化結果,不要求孩子每門課學了就要精通。」而是引導、鼓勵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幫他找到真正最感興趣的事情,以便於未來他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父母也從來沒有缺席過。
「從他2歲半開始,我們就堅持每周有5天,每天2-2.5小時的有效陪伴,從文到武,從靜到動,希望他在廣博上不輸於父母。」
「每周五天,每天兩個多小時的有效陪伴,從文到武,從靜到動。」不是一股腦地把孩子的事情丟給老師、丟給培訓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毫無作為只問結果。
而是通過給與高質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陪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觀眾。孩子不會錯過父母的後半生,也請父母們不要錯過孩子的前半生。
此外,其父母還提到了一點:
「我們的嚴格主要體現在過程,我們並不太追求結果,但要求他在過程中保持認真的態度——無論是靜態學習還是動態鍛鍊。」
過程嚴格,是為了讓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有認真端正的態度,也正是因為孩子需要在這樣開放的環境中,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探索欲、好奇心,不會把孩子訓練成為「考試的機器」。
你以為考高分就等於一切,你以為錐懸樑刺骨學習成績好就等於成長。殊不知,一個人的優秀不一定體現在他考試的分數有多高,鋼琴等級有多高,會的東西有多少,而是在於他的眼界和自信。
而這些帶給他的比單純的高考分數要多的多!
有遠見的父母總能看得更遠,不得不說,這位小朋友的父母教育觀念的確很超前,從學到陪伴,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從這個孩子的簡歷顯示,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是畢業於名牌大學——復旦,目前也都在頂級公司中任高管職位。看到這裡,有一部分網友又說了:
確實,很多人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巨大差距、心有餘而力不足,且這個差距不僅是金錢的差距,還有教育的差距。
如今,一句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刺痛了很多家長的心,在焦慮的衝動下,很多人漸漸忽視教育的本質。
於是,各種教育培訓班興起,甚至「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牛娃之殤」的文章頻頻刷爆我們的朋友圈。
以前看過香港TVB有一檔節目《沒有起跑線?》,節目通過記錄身懷六甲、升幼稚園、小學、考中學等處於不同階段的真實家庭,揭秘香港近年教育情況。
「你想讓你以後的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幹什麼?」
老一輩人常用說三翻,六坐,八爬來形容一個嬰兒的成長過程,6個月的孩子才剛剛學會坐立,能幹點啥呢?
而紀錄片里的這位媽媽Irene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學習」。
Irene 甚至提出了她決定要「贏在子宮裡」的說法,在她所住的地方,還更有「贏在造人前」的說法。
所以Irene懷孕五個月時,就已經提前給孩子了解了家附近五六十所學前班幼兒園的情況。
這部紀錄片所說的教育情況雖然出現在香港,可也反映出,在這個「高質量的教育是孩子通往成功道路的唯一途徑」占據大多數父母頭腦的社會大環境中,滋生出一種近乎「病態」的錯誤邏輯:想要上好大學,就要上好高中;想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想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學;想要上好小學,那就必須要從幼兒園開始抓起。
於是很多父母在一邊是並不寬裕的資金,一邊是渴望給予孩子的「貴族教育」,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焦慮里苦苦支撐。
其實,人生本就沒有起跑線,只是跑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線。家長們焦慮,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殊不知,父母自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托起孩子人生高度的,不是針對「起跑線」的輸贏,是父母本身對教育本身的理解程度。
如果只把孩子當成「考試的機器」,忽視孩子本身的成長,無異於空中樓閣,只有形式,沒有根基。因為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智力疊加,而是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好的教育是教學相長、彼此成全,而不是病態共生、互相消耗。我想,只有我們在「父母」的這張答卷上越來越得心應手,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在「孩子」的這張考卷上考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