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淺談蕭紅的反抗意識、國民性批判以及對人事的悲憫

2019-11-05     菠蘿愛嘮書

說起蕭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魯迅口中的「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是一代「文學洛神」。作為蕭紅的代表作品,《呼蘭河傳》更是當今「新課標指定閱讀書籍」。然而,上天總是妒忌有才華的女子,1942年1月22日,蕭紅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去世,享年僅31歲。一代文學洛神終究還是離開了這個對她冷漠的人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是她最後的絕筆。

古人常說,「知人論世」,從蕭紅充滿鬥爭精神的一生和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出發,再讀《呼蘭河傳》這部帶有自傳性回憶色彩小說的我,覺得它不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兒童啟蒙文學作品」隱藏在美好回憶的背後,其實是作者對家鄉的無限感傷,可以說是「哀其不爭,怒其不幸」。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對女性悲劇命運的同情、國民性批判精神以及荒涼的生命感受這三個方面來分析蕭紅的《呼蘭河傳》,重新認識作者的童年,重新認識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艱難生存的人民。

《呼蘭河傳》

一、對女性悲劇命運的同情: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羽翼卻是稀薄的

華萊士·馬丁說:「在一部作品裡面,通過一切虛構的聲音,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總的聲音,一個隱含在一切聲音之後的聲音,它使讀者想到另一個作者——一個隱含作者的存在。」

所謂的「隱含作者」,就是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情感經歷、價值判斷、理想追求等融入到作品當中。蕭紅年少離家出走,一生追求真愛,縱觀蕭紅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充滿叛逆精神的作家,她一生都在與封建傳統文化作鬥爭。所以當蕭紅書寫苦難中的悲劇女性時,看似同情,實則是在為廣大受苦受難的女性爭取自由和平等的權利。

在《呼蘭河傳》這部作品裡,我們印象很深的一個悲劇女性就是小團圓媳婦。所謂的小團圓媳婦,就是大家俗稱的童養媳。這個小團圓媳婦十分可憐,她本是一個十二歲的非常健康的女孩子,可是被婆婆給活活虐待死了。

她的婆婆為什麼要虐待小團圓媳婦呢?是因為他們家不想要小團圓媳婦嗎?不是,他們家很想要小團圓媳婦,但是,他們必須虐待她,理由是「她太不像個小團圓媳婦了。長得那麼高,一點都不害羞,腰板那麼直,還衝著人笑。」總而言之,她沒有小媳婦應有的膽怯樣,其實就是她不像是個奴才。所以,她的婆婆就要給她一個下馬威,給她一個又一個下馬威,直到把她整死了。

《呼蘭河傳》插圖:小團圓媳婦

令人憎恨的是,小團圓媳婦最終被折磨死了之後,這個婆婆沒有任何懺悔,她沒有反思自己有什麼施虐心理,反而覺得她自己是多麼倒霉。她說:「我一輩子沒幹過壞事,我一輩子都在行善,可是我就是命不好,所以我就沒有一個得到小團圓媳婦的命。因此我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啦。我是最值得同情的人。」蕭紅在這裡寫了一個施虐者還在覺得自己倒霉的心理,這是非常深刻的一種文化批判。

蕭紅通過寫小團圓媳婦的命運,寫出了傳統家族制度里的吃人的一面,而這種吃人吃的是最孤苦無助的女性,而且又是女性中地位最低的小團圓媳婦。正如蕭紅自己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羽翼卻是稀薄的。」

此外,蕭紅還寫到了指腹為婚的媳婦的命運,她們經常被逼到走投無路,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還寫到了娘娘廟裡的娘娘為什麼那麼溫順,「大概是被打怕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蕭紅,對自己,對同時代的女性的命運看得很透徹,她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卻是因為我是個女人。」 可悲的是,終其一生,她沒能逃脫身為女人的不幸命運。

湯唯在電影《黃金時代》里飾演的蕭紅

二、深刻的國民批判精神:從來如此,便對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蕭紅和魯迅之間動人的師生情誼,作為蕭紅的精神導師,魯迅顯然影響了蕭紅的文學創作,在《呼蘭河傳》里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魯迅先生的國民性批評精神的影子。

蕭紅在書中描寫了一個大泥坑,「東二道街上有一個大泥坑,大泥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不方便,人過去了差一點掉下去,有個小孩兒掉下去了,還好被人救起來,要不就淹死了。還經常淹死豬,經常馬掉下去,有人掉下去,有人出事了,大家都來幫忙,其實一半是幫忙,一半是看客,看熱鬧,但是從來沒有想到,要把這個泥坑給填起來。」

雖然說人差一點淹死,常常淹死牲畜,可是大家只是抱怨,從來沒有想過把這個泥坑填起來,蕭紅在這裡批判的是人們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覺得很有道理,就像書中的大泥坑,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總會有爆炸時候,等到那時就什麼都晚了

蕭紅繼續寫道,「這個泥坑裡總是淹死豬,總是嗎?不總是,一年偶爾只淹死一兩頭豬,有時一年也沒淹死豬,但是我們經常吃淹死的豬,其實我們吃的是病死的豬。

看到這樣的一段話,大家是不是感到很好笑呢?這恰恰就是蕭紅作品獨特的文學魅力她能在趣味性中滲透著國民性批判,當她在諷刺人們自欺欺人的心理,當她在批評這件事情時,她選擇跟自己批評的對象站在一起。所以說這種敘述是充滿趣味的,因為當作家與受批評的對象同時出場時,在文學敘述的層面上會建構出一種敘述的興味,使得作品不僅呈現出了一種生機勃勃的趣味,還呈現出作家的思想高度。

三、對具體人事的悲憫和荒涼的生命感受: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蕭紅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作家,甚至被當時文壇里的眾人看作是「祖師爺賞飯吃」,因為她天性敏感細膩,充滿對現實的具體人事的生命悲憫,這點在《呼蘭河傳》里可以明顯感受到。在書中蕭紅塑造了一個頗似「孔乙己」的人物,即有二伯的形象。

有二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我家的一個下人,一位年長且對我家有過貢獻的下人,但是他同時也有他嚴重的缺點,偷東西,他沒錢就偷我家的東西去賣,他賣東西的時候就被父親打。

他被父親打的時候呢,蕭紅是什麼心情呢?蕭紅寫道,「父親打了有二伯,父親三十多歲,有二伯快六十歲了。他站起來就被父親打倒下去,他再站起來,又被父親打倒下去,最後他起不來了。」

《呼蘭河傳》插圖:有二伯

蕭紅是怎樣看待有二伯的偷盜行為的呢?在書中並沒有非常明顯的褒貶色彩的句子,但是從蕭紅的這句話「父親打了有二伯,父親三十多歲,有二伯快六十歲了。」我們可以看出,蕭紅其實是非常同情有二伯的,面對三十多歲正值壯年的父親,年老體弱的有二伯根本毫無還手之力,他只能默默忍受著主人的毒打,即使自己曾有功於這個家族。

不止有二伯,蕭紅在《呼蘭河傳》里還寫道了一位賣豆芽的王寡婦, 她的獨子掉河淹死了,王寡婦從此以後就瘋了。蕭紅在書中這樣寫道「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著,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台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後,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著。」

蕭紅的這段話,未加任何渲染,沒有誇大悲傷,但僅僅是平淡的敘述,仍讓讀者讀之落淚。因為我們能從這看似冷靜的話語深處,看到蕭紅努力克制的不忍。接著這種具體的對人事的同情深化到對生命普泛的悲涼,「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 。」

湯唯在電影《黃金時代》里飾演的蕭紅

結語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不僅僅是一個回不到故園的柔弱的女性,她是一個接受了現代思想並以新文化為支撐的充滿自信的知識分子。所以當她回憶起自己的故鄉時,這個回憶便有了非常豐富的內涵。這種豐富的內涵,既有回憶性文學之中所特有的本真的生命狀態,也有蕭紅成年之後所經歷的生命的辛酸;既有深邃的啟蒙思想也有具體的生命關懷。

豐富的思想內涵,豐富的情感體驗,構成了這部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看到書中作者和祖父之間溫馨的祖孫情誼,就忽略了作者對女性自由平等權利的召喚,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對生命本真的探尋,讀懂隱藏在溫馨背後的荒涼,才算真正讀懂了《呼蘭河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l6XPm4BMH2_cNUgDk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