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寵經濟大行其道,「它力量」如何賦能影視創作?

2023-05-07     深度文娛

原標題:萌寵經濟大行其道,「它力量」如何賦能影視創作?

在日本東京的澀谷車站,有一座銅像,是人們為了紀念一條具有傳奇色彩的忠犬而建立。2009年,改編自這一真實故事的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上映後引發不小的熱度。3月底,國產版《忠犬八公》正式與觀眾見面,這一隻小狗感動全球數億人的故事,再次引發討論熱潮。「殺我別用小狗刀」「八公重構了我們對生命的認知」「這個世界沒有可愛的小動物們是不行的」……

隨著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化,人們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寵物帶來的真實情感慰藉愈發受到重視。我們注意到,圍繞、融入寵物元素講述的內容,如今在影視內容創作上,已經呈現出多角度、重情感價值等特徵,值得細化討論。

從「走失事件」到「建立依賴」

寵物成為劇集情節發展的助推器

沙灘,夕陽,海浪,椰樹,還有一隻寫著susan的船停靠在海邊。在1999年,一部名叫《寵物情緣》的香港都市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作品中,不僅有男女主人公這對歡喜冤家之間的趣事,該劇也巧用人聲配音,將Rocky與豆豆這兩隻寵物狗,賦予更多人的性格色彩,不僅讓這個海邊小島上的戀愛故事更加豐盈生動,而且強化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互動,在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2020年,女性題材風潮漸起,《三十而已》拉開相關話題討論大幕,劇中的鐘曉芹是城市女孩標準的「大多數」,嫁給事業單位「鐵飯碗」老公的她,養了一隻貓咪且做著一份普通工作。在夫妻二人爆發爭吵的當晚,貓咪的走失將兩人的緊張關係拉到極致,原本安心做一個平凡妻子的曉芹,也開始慢慢思考「人終究要學會獨自成長」的道理。

寵物在進入家庭、社區、社會關係網絡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重塑著個體空間與家庭空間,影響著家庭成員之間親密關係的發展,甚至延展至個體人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構建。今年年初,田園治癒劇《去有風的地方》熱播,劇中因閨蜜去世,生活與工作陷入低谷的許紅豆,獨自前往大理雲苗村的「有風小院」休息調整,在那裡她遇到了一群從城市中「出逃」的同齡人。群像塑造中,網文作家大麥從一個不敢打招呼的社恐宅女,逐漸有了轉變。大麥的父母希望她多出去曬曬太陽,也多交交朋友,於是送給她一個特別的禮物—一隻薩摩犬,從此因為這一隻鮮活的生命需要被她照顧,出門散步也由此成了必然。後來,大麥帶狗狗一起回到「有風小院」,性格也愈發開朗,還主動幫助雲苗村完成了宣傳片劇本的創作。

可以說,這些劇集用細節,強化了寵物之於人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劇情的推動、人物成長的合理改變產生了關鍵性影響。

從小貓小狗到番鴨

它們是甘當綠葉的綜藝副咖

隨著我國養寵人群及情感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寵物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劇集作品之外,與生活距離更近的真人秀綜藝,必然也少不了寵物這一殺手鐧。已經走到第七季的《嚮往的生活》,對照觀眾忙碌的生活,營造出了一種愜意的慢生活狀態,其中令人難忘的,不僅有嘉賓之間親人般的相處方式,更有蘑菇屋裡的各種小動物,它們跟隨節目組從山中小院,輾轉海邊與森林,為節目塑造了不可替代的記憶點。

最早作為節目「嘉賓」出現的小H 和小O是兩隻柴犬,在觀眾的見證下,它們有了四隻可愛的狗寶寶,分別叫做「鍋」「碗」「瓢」「盆」,並被張子楓、王珞丹等收養。此外,節目中出現的兩隻羊,「老點」已經去世,如今還剩下「天霸」,喂食、修繕羊圈等內容一方面豐富了綜藝情節,另一方面也為節目的廣告植入帶來更合理的契機;番鴨彩燈與其他小動物的性格形成對比,常喜歡站在欄杆處思考人生,黃磊打算燉鴨子美餐一頓的細節梗,一連延續了好幾季,常令觀眾開懷一笑……一方院落就是一個小世界,草木生息中,不僅有人們談天說地,還有小動物們在嬉戲,《嚮往的生活》借用人、動物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情感互動,凝聚出綜藝治癒力。

同樣於綜藝節目中出圈的小動物不在少數,例如:原創聲音互動陪伴真人秀《朋友請聽好》中的德文貓點點以及銀漸層阿苔,它們的放鬆、慵懶與愜意,常常令人心生羨慕;勞作紀實互動節目《種地吧》中十位少年養的田園犬,曾引發「城市養犬」與「農村養犬」不同方式的討論,節目發展養殖業的羊群等,也讓觀眾了解到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這些都為綜藝故事的講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們注意到,這些節目除了把小動物們當成獨立的個體外,還往往利用字幕、表情符號、特效等模擬它們的內心活動,表現它們的情感狀態,通過用擬人化的手段對動物們的情感及經歷進行「解釋」,以增強觀眾的認同與共情。

垂類發展平平,錦上添花更佳

萌寵經濟打開文娛創作的更豐富想像

根據《2021年中國寵物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寵物經濟的市場規模已達3000億元,催生了規模龐大的寵物相關產業鏈。而近年較受關注的寵物元素劇綜創作,多以寵物作為節目的敘事重要元素,在凝聚出人與寵物之間情感的同時,正成為影視創作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關注,即寵物相關垂類內容,往往口碑較高但熱度不足。例如:紀錄片《了不起的寵物醫生》以及真人秀《寵物醫院》等,豆瓣評分均在8分以上,但參與評價分數的人相加不足2萬。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小動物在綜藝中擔任「配角」時,卻格外受歡迎,甚至電影《後會無期》的寵物「馬達加斯加」開通微博後,已累計擁有382萬粉絲。

可以想像,垂類內容對觀眾的情感粘性要求較高,相比較題材更大眾化的綜藝,於宣發層面不容易受到關注。那麼,當我們展開想像,行業創作者是否可以嘗試,搭借已經出圈的小動物,以衍生綜藝的方式,來做垂類深耕,利用當下劇集、綜藝中的寵物元素引發「售後」,提升好感、自然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例如:國產電影版《忠犬八公》作品還沒拍完,十幾隻狗狗便被領養;《嚮往的生活》小H與小Q的孩子,被嘉賓領養後,節目中大家也會再提起它們的現狀,讓觀眾感覺欣慰與踏實。

同時,在單純的經濟審視之外,行業還需認識到寵物經濟編織起的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寵物生命情感問題。諸如:社會和產業該如何規範化培育和交易寵物,如何處理被遺棄的寵物?法律層面該如何完善和平衡關於寵物交易、動物保護和消費者權益的規定與制度?

可喜的是,國內首檔人與動物親密接觸的真人秀《奇妙的朋友》讓明星體驗動物飼養員這個職業,通過他們之間的和諧互動傳遞出關愛動物的理念。正如該節目製片人早前曾在採訪中提到:「我們做人與動物的節目,就是要讓觀眾看到人從試圖和動物的溝通,到雙方建立情感的過程,從而讓被電子化的大眾感受這原始的、本真的、具有挑戰性的情感交流」。流浪動物救助情感類真人秀《百分之二的愛》提出了「領養代替買賣」的概念,讓觀眾對寵物棄養現象有了更多的認識與了解。這些節目,在宣傳科學文明養寵的同時釋放出了積極正向的人文關懷。

如今,「吸貓」「擼狗」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它折射的,是整個現代社會人的情感和生活需求。加之當下「獨居」風潮、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化問題的顯現,需要陪伴的情感需求,也為萌寵故事講述、萌寵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敘事空間。總體來說,寵物元素之於內容創作,它具有很強的情感屬性,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營造出共情體驗,因此與強調情感關係、輕鬆治癒的影視創作可以實現天然貼合,相信未來大有可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eb18905d11e00dbd4aee29c81a1f7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