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被查,開盤跌停,郭台銘到了做出選擇的時候

2023-10-23     王新喜

原標題:富士康被查,開盤跌停,郭台銘到了做出選擇的時候

文/王新喜

富士康被查,引發了業內不少的討論與猜測。22日,根據《環球時報》報道,記者從消息人士處獨家獲悉,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在今日早盤,工業富聯開盤跌停,盤面上顯示,賣盤洶湧,資金在大量賣出,但盤口上卻沒有接盤資金。

有媒體猜測,這可能與郭台銘宣布獨立參選後的一些言行有關,認為郭台銘參選實際等同於保送頑固堅持「台獨」立場的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上台。這無疑對富士康在大陸的業務造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撇開這些猜測不談,富士康確實是在稅務以及用地上存在問題。郭台銘也到了做出正確選擇的時候。

富士康到底存在什麼問題?

郭台銘曾口出狂言,他給大陸賞飯吃,大陸離不開他郭台銘。他說出這樣的話,也在於過去富士康在大陸經營這麼多年,分量的確不可輕視。富士康深耕大陸多年,發展到今天,廠區達到40多個,其員工總數超過100萬,深圳、河南富士康廠區員工最多,基本都在20萬至30萬之間。

富士康在我國多個省會城市都是「巨無霸」的存在,很多城市在引入富士康落地的時候,都會做出「要土地給土地,要稅收優惠給稅收優惠」的巨大讓步,當比如說提供5年甚至10年稅收優惠、給出利好土地規劃等等一系列政策,並且一站式為其解決動輒上萬的招工需求、各種道路交通等基礎建設配套。

在這麼多年一系列優惠加持下,富士康一直處於高速增長中,2022年,富士康營收約1.49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0%。2022年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20位。

由於在過去很長時間,富士康在大陸遭遇被被搶的超高待遇,從而讓富士康逐步迷失了自己,有越來越多的利用政策操作的空間。據報道,深圳市稅務局對富士康在深圳的多家工廠進行了稅務檢查,發現存在一些違規行為,包括未按規定申報稅款、虛開發票等。

在稅收之外,過去在用地方面,而根據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富士康在崑山的部分工廠存在違規用地的情況,包括超出批准的用地範圍、未按規定支付土地使用費等。

根據業內的透露,富士康可以零成本或者以極低的價格,得到遠多於「實際生產需求」的土地。然後富士康通過建設「產業園」,進行「二次招商」,以市場價向其他企業轉售土地或者「出租土地」,0成本的成為土地「二道販子」。

在過去三十年,富士康全國四十多個產業園,轉賣獲利或者「超期閒置」的土地太多了,比如說,鄭州富士康的員工數在25萬左右,跟深圳龍華園區的員工數差不多。在員工數差不多的情況下,鄭州富士康面積卻大出了4倍。

如今展開土地稽查,合情合理,因為富士康偏離了製造業的軌道,而開始利用製造業的身份,利用政策的優惠,在稅收、用地上獲利,這其中或存在違法違規之處,從而偏離普通大型製造企業的位置。

這是富士康做出的第一次選擇。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富士康在大陸有40多個園區,在大陸每個地方投資都享受著低價拿地5年免稅政策,等免稅期滿又把工廠搬到新的地方繼續享受著免稅政策。享受完中國大陸優惠政策後,又配合蘋果代工業務,把工廠搬到越南和印度,在目前,中國零部件占據iPhone15的價值比例僅為2%。這相當於又間接的把他在中國大陸的套利轉給了印度。這是富士康做出的又一次選擇。

富士康一直在逃離中,何來查富士康導致 「逃離」之說?

部分人認為對富士康的納稅和土地稽查,會導致富士康「逃離」,從而最終帶來「幾十萬人」的失業,讓他們成為「犧牲的代價」。

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的是,這幾年富士康不斷把蘋果的代工產能往東南亞轉移。此前有媒體爆料,深圳富士康已經拆除了8條產線,並解僱了不少新員工,對於老員工開始鼓勵休假,而富士康卻在印度正在瘋狂招工。

有消息稱,富士康未來計劃將3000億美元產能轉移至印度,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2024年計劃在印度年產2000萬部蘋果手機。

這幾年,富士康本身在有序的將產業鏈外遷。從過去到現在,富士康一直是配合美國的脫鉤大計。

現在華為產業鏈整合起來了,比亞迪,立訊精密起來了,要代替富士康的產能並不難,近期庫克來華也去了立訊精密,富士康空出來的產能,有大量的企業來填補產能,解決更多的就業。

富士康的問題是,從大陸拿了大量的好處,囤積了大量的土地,卻在把產能轉移給印度,它本身違背了大陸「惠台」政策的初衷以及雙方的約定。

如果富士康持續這麼不斷將產業外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國大陸給地、給優惠給補貼,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去幫扶富士康做大,富士康拎包入住,做大之後,把這些中國給的好處間接轉到了印度越南。

富士康被查,要實事求是的去看

商業貿易是互惠互利的,無論是台資還是外資,大陸給你好處,是讓你賺錢的同時,反饋給大陸同胞,而不是反饋給印度,如果中國大陸一直給富士康輸血,富士康一直給印度輸血,相當於中國的產業優惠間接給印度做嫁衣。

富士康被查,報道說明了依法。所謂依法就是就事論事,而非刻意刁難。我國近期取消了對外資製造業企業的准入限制,是歡迎和鼓勵外資進入的,不可能故意為難外企或者台企。

簡單來說,富士康如果有問題,存在違背政策與法規方面規定的操作,那麼稽查富士康就是合情合理的。

國內很多人現在有種」外資逃離」的恐慌,某個企業一旦有問題被查,就高唱保護民營經濟論調。只要披上了民營經濟的外衣,就不能動,不能查,否則就「引發外資恐慌」。

許家印在所謂「民營經濟」的保護下,負債2.5萬億,不斷向海外轉移資產,在海外申請破產保護,看來,國內對民營經濟保護的太好了,以至於讓更多人在中國撈錢有恃無恐,而無視法律。

一家企業與一個人一樣,如果違法、如果存在不合規的地方,那就要查,存在就要處罰,這才是依法治國,我們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保護的是合法合規經營的企業,如果礙於「民營企業家」這頂帽子,連稅務與用地違法、轉移資產、配合美國脫鉤不能動,把對企業違法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視為保護民營經濟,這其實是一種對「民營經濟」過度敏感而進入了偏執狂的症狀,這種論調也違背了依法治國的大方向。

對手下手穩准狠,中國也不能一直被動被壓制

儘管如此,對於印度配合美國的供應鏈轉移打擊,中國也不能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處境,即便不談富士康的問題,中國也到了反制的時候了。

看看對手印度,通過加征關稅,承諾補助等手段迫使中國供應鏈逐步轉移,近期又通過各種流氓手段打壓中國企業。再看看美國是怎麼手段用盡,無所不用其極保護自己的優勢產業,怎麼沒人說美國的做法導致外資逃離了?

歐盟對蘋果谷歌亞馬遜罰起款來毫不手軟,在汽車領域,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出手針對中國企業啟動反補貼調查,他們有擔心外資出逃嗎?

況且從富士康的事情來看,我們其實與他們不同,秉持的標準是實事求是。眾所周知,外企的高利潤是完全覆蓋他的成本的,除了本身產品的附加值,還有就是我們對外企各種優惠,我相信絕大多數外企都遵守法律法規,但是根據報道來看,富士康並非如此。

因此,基於我們國家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對富士康一些不規範的經營行為進行查處;而另一方面,針對富士康在偷逃稅款、土地徵用方面違法的嫌疑進行查處。「查處」是為了保障對內外資企業都一視同仁,被公平對待。

回到富士康的發展來看,過去我們常說選擇決定命運,從當前來看,富士康的選擇一直傾向配合美國,但同時也在撈中國市場的各種好處,並把這些好處拿到印度或美國建廠計劃中,這其中一旦過度偏向美國脫鉤大計劃,基於從美方利益來經營大陸的業務,在急於求成以及利益最大化的操作之下,違規經營觸碰政策紅線難免。

這種騎牆做派,要做到符合政策與法律,符合中國大陸與富士康的共贏原則,已經越來越難,郭台銘在當前的形勢下,需要放棄當前的騎牆派作風並過度偏向美國的傾向,需要做出選擇,並且明確自己的態度。

富士康過去種種做法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它未來在中國市場的運勢,導致業務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從目前被富士康被查來看,撇開稅務與用地的問題不談,富士康也到了做出選擇的時候,而選擇可能決定了富士康在中國市場的命運,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c66bc0cf5cc8b0b0512bebcd16cd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