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詩畫》發布九江藝術家們的文藝作品,以期使本地的藝術創作得以廣泛傳播。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首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
我們乘坐的豪華大巴沿著八里湖南岸一路行駛,然後北拐,駛向一條橫貫在八里湖中央的南北大道,從車窗望去,兩旁漣漪的湖水,像一幅巨大的絲綢在輕輕晃漾,儘管我們坐在車上,也可以感受到腳下湖水是多麼溫婉恬靜,又是多麼明亮清澈。
告別了八里湖,不到幾分鐘就來到了鶴問湖。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八里湖與鶴問湖是連貫在一起的,像一個大家庭,後因社會發展,修建一條公路,才將整個大湖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小家庭。位居上游的成了鶴問湖,位於下游的便成了八里湖。鶴問湖是兄長,面積是八里湖的三倍。好在兩家本為同根同源,一路之隔,相處得極為和睦。
九江八里湖 攝影:羅匡龍
鶴問湖南岸與九江長江二橋交匯的地方,是遊船停泊的碼頭。有三艘遊船停靠碼頭上。我們一行買票上了一艘可容納五十名遊客的船上。票價是四十五元。
我們乘坐的遊船分上下兩層,上層四周通透,有白色的塑鋼頂棚,中間有兩排鐵制坐位,下層船舷兩側安置明亮玻璃,有舒適的坐椅,有別致的桌子,還有一個寬大螢屏和卡拉ok設施供遊客娛樂。為了視野開闊,能盡情遊覽鶴問湖周圍的湖光山色,我毫不猶豫地走到上層。
剛坐定,遊船便開動了。確切地說是滑動了,靜悄悄,沒有我想像中的馬達轟鳴聲。原來這碩大的遊船竟然是靠電動驅使的,非常綠色低碳環保。
九江賽城湖三色瀝青道綠道 圖源:掌中九江
遊船沿著鶴問湖的四周作順時針行駛。大家也紛紛地站在船上拍照,或錄視頻,忙得不亦樂乎。此刻,遠處的山巒像一幅流動的水墨長卷,緩緩地從我的眼帘移動。北岸湖畔的林立的高樓,錯落有致地屹立在藍天白雲之下,十分壯美。
遊船經過一處水中的小島時,那島上樹上棲息的水鳥,依然安靜地站在樹枝上望著駛過的遊船和遊船上的我們,絲毫沒有受到驚嚇和被打擾而顯得慌亂。顯然,它們早已習慣了這些「闖入者」,知道 我們不會傷害它。甚至還有一隻水鳥還發出長長鳴叫,仿佛在向我們問好,也許是邀請我們上島上做客。
我曾不止一次來到鶴問湖遊玩,但乘坐遊船觀賞還是頭一次。說實話,在湖岸上欣賞湖中的景色和在遊船上欣賞的湖中景色卻大不相同。除了在視野上更加開闊,心情上更加愉悅,更特別的是一種全景式的,近距離的,感觀和理性的共同欣賞。它讓人有種更真實的接近歷史,穿越時空,去追尋人類社會進步的足跡。
九江鶴問湖 圖源:九江廣電
據當地的史志上記載,鶴問湖名字的由來源於晉代陶侃母親死後,他苦於不知葬母於何處。此時,有一異人倏然降臨在他面前,告訴他葬母的準確地點,說完之後便化作一隻白鶴飛去。當然,史志上的記載雖有幾分神話色彩,但正因為有了這神話才增添了鶴問湖的幾分神秘。
這時,我忽然又想起剛剛經過的水中那座小島,想起島上樹林中傳來悠揚的鳴叫,它是不是當年的那隻飛走白鶴又飛回來了。它是路過這裡呢,只待上幾天,還是永遠地留在這裡不會飛走……
遊船載著我們環湖遊覽了一個多小時,也許是坐在船上遊覽,感覺不到疲倦勞累,直到遊船靠岸,還覺得遊興未盡,恨不得再叫船老大重遊一遍。
岸邊大巴上的喇叭在不停催促著我們,再別了——再別的不是康橋,而是這美麗的鶴問湖。
2023.9.23
【作者簡介】陳飛龍,生於1964年,九江人。現居八里湖畔。創作散文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