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過多對孩子有害嗎?是的!在某些方面,越關注對孩子越不利

2019-11-15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所有你說不能玩,不能碰的東西,偏偏要去動!」

「不讓他幹什麼,他就發脾氣拍自己腦袋,我語氣稍微重點立馬癟嘴!不達目的不罷休!」

「我已經很耐心地勸導了,一點作用都不起!」

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

當你嘗試教孩子對錯、規則的時候,孩子卻「從來不聽」,怎麼辦?

答案是——那你就別再說了。

大人要是還接著說下去,那情況可能會更糟,比如下面這些狀況:

要麼尷尬沉默,要麼更生氣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

我們大人對著淘氣的小孩子,手足無措、萬分沮喪的時候,就特別愛問「為什麼」。比如:

你為什麼要扔玩具呢?

你為什麼要打弟弟?

你為什麼不好好吃飯?

你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

孩子能怎麼回答?我們又指望孩子回答些什麼呢?

如果類似的問題,用來問我們自己會怎麼樣?

「你昨晚為什麼又去吃宵夜,不是說要減肥嗎?」

「你為什麼總不去健身房,明明健身卡那麼貴?」

「為什麼這份計劃書拖到現在還沒寫?」

「為什麼要買這麼貴的鞋?」

我們能怎麼答?

作為「聰明的」成年人當然可以輕鬆找到各種藉口。但如果要是誠實地答,我大概只能說:

「嗯……當時頭腦一熱。」

「我就是沒忍住……」

「我也不知道……」

可想而知,要是孩子們也這樣回答爸爸媽媽,那你可能更加生氣了。

所以,問孩子「為什麼」真不是個好辦法。這些問題孩子根本無法回答,於是我們只能得到一個要麼更沉默,要麼更生氣的孩子。

要是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那孩子還可能變成這樣:

爸媽一開口,孩子立刻神遊天外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

他們不能按著大人的想法來進行交談和推理。

幼兒也不可能對善惡有深刻的哲學認識。

所以,當他們覺得爸媽就要開始訓斥、嘮叨、講道理……反正是一切自己不想聽沒興趣不高興的事情就發生的時候,他們就會:

停止傾聽,屏蔽你的聲音。

別懷疑,孩子在這種「逃脫戰術」方面非常訓練有素。

這是因為,當人們面對危險的時候,會觸發應激反應,讓我們的身體準備好:要麼戰鬥,要麼逃跑,要麼凍結。

如果孩子經常經歷爸媽的訓斥、嘮叨,那久而久之就「訓練有素」了:爸爸媽媽一開口,孩子立刻神遊天外心不在焉,開始凍結。

凍結的時候,大腦的執行功能關閉,無法同外界溝通、建立信任、產生同情……

所以,我們可能會看到孩子們完全不當回事,也可能看到孩子低著頭,順從的樣子,甚至還乖巧熟練地道歉,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只是在那一刻試圖應付而已。

這種情況,還怎麼能指望孩子把我們說的話聽進去呢?

然而孩子越不聽,我們大人就更容易:

越來越憤怒

作為父母,要是發現你的小寶貝不僅沒有乖乖聽話、道歉,反而一幅無所謂的表情,甚至還無禮地反駁你,你肯定會覺得非常生氣、非常沮喪。

更糟的是,這種挫敗感,很容易讓你不自覺地拔高音量,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起來。

再然後呢?因為爸媽的憤怒,又給了孩子更多的生氣理由。孩子對父母更生氣,父母對孩子更憤怒……矛盾就這樣不斷升級。

在家庭中是不是很常見?

因此,為了避免這些更糟糕的狀況,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們得儘量「不講道理」、「不問為什麼」,「不發火」。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不能「說」,我還能怎麼辦?

我們首要的任務是專注於自己,持續散發沉穩的自信能量!、

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對自己情緒的覺察,避免自己陷入憤怒、恐懼的狀態。儘量做到:

  • 放鬆但堅強的姿勢;
  • 平靜的肢體語言;
  • 適度的語調和音量;
  • 平靜的目光接觸。

這樣很難嗎?也許吧。

但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定得充分相信自己,遇到孩子任何令人頭疼的行為都別怕。你要知道:

兩三歲的孩子,不論鬥智還是斗勇,肯定都比不過我啊!最終狀況一定是掌握在我的手中。

其次,別在「不好的行為」方面給予孩子過多的關注

咦?不是說要多陪伴孩子嗎?不是說要多關心孩子嗎?難道我多關注孩子一點還錯了?

別急,解釋一下:

父母給予孩子關注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對錯誤行為的過多關注可能對孩子不利。

  • 要點一:

孩子們需要愛也需要關注,出於某些原因,有些孩子比別的孩子需要父更多的關注;

  • 要點二:

父母對孩子某些行為的注意力,有助於孩子加強該行為。

  • 要點三:

如果渴望得到關注的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積極關注」,卻得到了很多「負面關注」,那麼他們就會對這種負面關注產生興趣甚至渴望。

也就是說,本來孩子希望父母關注自己剛才的塗鴉、關心自己擦破的膝蓋,但爸媽卻更關注孩子又亂跑了,又亂畫了,那即便爸媽是在好好講道理,實際上卻讓孩子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不良的行為上。

於是爸媽的責備、道理,很可能反而鼓勵了孩子,再次出現那些不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孩子渴望引起注意的情況下。

第三:給予孩子足夠的積極關注

孩子需要父母的注意力。

如果「關注錯誤」成為父母注意力的主要來源,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出不良注意力的品味。

如果爸爸媽媽可以多關注自己想要的行為和反應,而少關注自己不需要的行為和反應,給予孩子充分的積極的關注,孩子那些積極的行為也會被養育和鼓勵出來。

  • 那麼,如何挑出孩子的優點?

首先,轉移我們自己慣常的注意力。

也許爸媽在生氣的時候,覺得孩子哪兒都讓人生氣,好像沒啥值得積極關注的優點。

但只要冷靜下來,不可否認,美麗的小花都是從小種子生長出來的。我們也必須做出有意識地努力,轉移自己慣常的注意力,以便讓我們注意到並認可孩子積極的行為,即使只是很小的事情。比如:

孩子安靜地獨自玩了一分鐘;

孩子把玩具讓給了小夥伴;

孩子今天乖乖洗澡……

請對孩子真誠地微笑並豎起大拇指。

然後,我們可以逐漸期望更多

想要更好地表揚孩子,我們也需要確保自己的要求適合孩子的年齡,個性和成熟度。

隨著孩子越來越善於這些行為,爸爸媽媽就可以減少表揚的頻率,並漸漸提高門檻。

當然,提高門檻的時候,要注意難度跨度別太大,要符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孩子現在已經擁有的能力,和孩子幾乎能夠、卻又不足以獨立完成,需要通過成人或者更有經驗的同伴幫助才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ZPD)

隨著孩子的成熟,他們也會意識到,這種情況會不斷改善。

而爸爸媽媽,也會在保持鎮靜方面做得越來越好。

最後總結一下:

如果你嘗試教孩子規則、對錯,孩子卻「從來不聽」,那與其「苦口婆心」,不如:

  • 儘量減少對他們不必要的行為的關注;
  • 制定明確的規則,並始終如一地使用;
  • 避免和孩子爭論、講道理、甚至讓孩子去推理;
  • 保持冷靜,但要堅強;
  • 記住:孩子並不是有意地招惹你,他們只是不自覺地(也可能是在父母的「培訓」下)做出應對這種情況的反應。
  • 給他們足夠的積極關注,代替他們對消極行為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