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案——健脾疏肝化痰法

2019-11-19     大國醫說

梅核氣一詞首見於宋代《南陽活人書》,其云:「梅核氣……塞咽喉,如梅核絮樣,咯不出,咽不下。」描述了該病的典型症狀。而早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就對該病證進行了記載,其曰:「心脈大甚為喉吤。」即言喉中有異物梗阻。該篇又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描述膽腑病變會咽部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來,卻怎麼也吐不出來的症狀。

梅核氣該病雖發於咽喉,卻與臟腑失調有關,咽部異物感為標,肝脾失調為發病之本,氣滯痰凝咽喉為其病機關鍵。

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情志所傷,肝氣鬱結,橫逆於胃,胃失和降,聚濕生痰,肝胃之氣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隨氣升,痰凝氣滯於咽喉而發病。亦有飲食勞倦或憂愁思慮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痰濕阻滯,土壅木郁,痰氣循經上逆,交阻於咽喉而發病者。

舉例

肖某,女,45歲,2016年10月19日初診。患者於3年前出現咽干不適,咽部異物感,在廣東省中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示:咽部慢性充血,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慢性充血,表面有膿栓,瘢痕粘連。診斷為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給予中西藥和中藥湯劑治療半年未見好轉,後考慮由扁桃體腫大引起,於2008年8月進行了扁桃體切除術,手術順利,雙側扁桃體窩無腺體殘留。但術後症狀仍未見好轉,曾輾轉幾個耳鼻喉科醫師治療不效。

刻下症見:自覺咽干灼熱,咽部異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煩,失眠。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中醫診斷:梅核氣(脾虛肝鬱,氣滯痰凝咽喉),治以健脾疏肝,降氣化痰,清利咽喉。

2016年10月26日二診:咽干灼熱消失,有少許咽部異物感,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痰氣漸消,熱邪已清。

2016年11月2日三診:咽部不適症狀基本消失。

2017年1月2日隨訪,咽部不適未復發,一切正常。

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如肺胃蘊熱,火熱炎上,氣血結於咽喉,可見局部充血色紅,熱灼津液而咽干。氣屬無形,痰雖有形而聚於經絡,故咽部有異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舌淡紅,苔薄白,說明病雖日久,仍屬易治。脈沉細,提示病邪在里,已傷陰血。內傷陰血,虛熱上擾,心神不寧,故心煩,夜眠夢多。故證屬脾虛肝鬱,氣滯痰凝咽喉,治以健脾疏肝,降氣化痰,清利咽喉為主,兼以清心養血安神。

梅核氣一病,女性多於男性,症狀常見咽干灼熱,與現代醫學的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癔球症狀十分相似。有咽部異物感又須與中醫的噎膈相鑑別,患者也常會因此而認為自己罹患惡性腫瘤。臨床醫生如果經驗不足,對梅核氣的病因病機認識不足,也常會誤診。即使診斷正確,臨床常用方劑也難取速效,是為本證難點。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9UChm4BMH2_cNUgcH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