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國家號召近百萬人投身北大荒開墾工作,現在為何要退耕還荒?

2022-08-23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當年國家號召近百萬人投身北大荒開墾工作,現在為何要退耕還荒?

在初中地理課本上,曾經講過,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它贈與人類得天獨厚的寶藏。它性狀好,肥力又高,適合大多數植物的生長。黑土地孕育出來的植物,往往比其它土地中的營養價值更高,味道更加可口。

不過由於黑土地的誕生,要求極為苛刻,在夏天它需要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到了冬天冬天它又要求空氣乾燥且溫度低下。

有了這些還不夠,還需要進行長期的淋溶作用,才能最終成型。放眼全球,能夠符合這種特定情況的少之又少。而當年國家組織大量人力開墾北大荒,現在北大荒為何要退耕還荒呢?

(一)、秀色蘊險峰之巔,瑰寶必藏艱險之地

在全球共計有三大黑土區,面積最大的在烏克蘭,烏克蘭國土面積為60.37萬平方公里,而黑土地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不過近年來受烏克蘭危機影響,那些廣袤無垠的黑土地,並未得到妥善的利用。

排名第二的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國的農業之所以能夠如此發達,它可謂是功不可沒。而排名第三的在中國東北,主要分布於東北平原之上,面積可達103萬平方公里。

那裡生產出來的大米,以粒形短圓,口感獨特和富含豐富的氮磷鉀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聞名於世。在古代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又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所以有大批未經過開墾的土地。

正因如此,到了戰亂年間,華北地區飽受戰火波而導致糧食歉收的農民,紛紛選擇乘風破浪,一路北上,來到東北尋找生計。經過歷時幾十年的「闖關東」以後,東三省的農用土地面積擴大了不知多少倍。

當時戰火連綿,人口銳減,所以東北的原住民和闖關東過去的百姓完全可以在保證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再靠著販賣糧食補貼家用。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姓安居樂業,可以無拘無束地繁衍生息,所以人口逐漸變得多了起來。

而東北地區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周期較長,此時的東北雖然還有「糧倉」之稱,不過並不能配合中原地區,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需求。不過,東北地區的農用土地,並未悉數利用起來。

像黑龍江嫩江以及黑龍江故地還有三江平原,那裡土壤肥沃且水源充沛,但一直以來都是人跡罕至,荒無人煙。究其原因在於,這裡河流眾多,但是氣溫異常寒冷,又瀕臨風口,一年四季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要飽受冰霜侵襲。

同時,這裡獨特的坡降,形成了面積廣大且變幻莫測的沼澤區,若是稍有不慎,很可能喪命於此。北大荒又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氣溫最低時能夠達到零下四十度。

古代的農民們,在可以滿足自己溫飽的時候,從來不會涉險進入這片荊莽叢生,沼澤遍布,風雪肆虐,野獸成群。正所謂「北大荒,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林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與狼」。

(二)、披荊斬棘,勇於開拓

在1954年王震將軍,前往黑龍江省湯原縣探望從朝鮮戰場回國,並在那裡修築森林鐵路的志願軍官兵們。彼時,他們正一邊做著一些掃尾工作,一邊等待著復原專業的手續。

不過大家對部隊都有很深的感情,不願意離開自己生死與共的戰友。到這裡以後,王震發現,黑龍江的土地是當真夠肥沃,一使勁能攥出油來。比起戈壁灘的沙地和早年南泥灣的黃土要強上百倍。但就是沒有經過系統化的開發,無法好生利用。

於是王震找到了黑龍江歐陽欽,又去到多個國營農場進行實地走訪,回到北京後寫了份報告給中央。他派了自己的軍隊和一些勞改犯,去往嫩江流域勘探地形,來評估該項計劃的具體可行性。

彼時王震還要負責鷹廈鐵路的搶修工作,所以他必須經常往來於福建與黑龍江之間。當一切準備就緒後,王震趁著毛主席提出關於「國營農業在第二和第三五年規劃時期將有大規模發展的指示」以後,王震提出呈上了《關於開發北大荒問題》的請示。

他詳述了他對黑土地的調查情況,建議鐵道兵在黑龍江的密山、虎林、饒河3個縣境內,舉辦一個綜合性的半機械化的農牧業企業。毛主席在聽完報告以後,很是認同,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中央很快通過了這項決議。

在1956年王震親自帶隊,率領著鐵道兵的七個師和一眾專業官兵浩浩蕩蕩地開赴北大荒。王震曾經主持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作,對於開荒種糧,可謂是手到擒來。接著,又有大批支邊青年,從全國各地不遠萬里地來到此地。

萬餘名農業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作者,也紛紛響應號召,投身北大荒的開墾工作。當然,人數最多的還是那些知識青年,他們響應毛主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懷揣著理想與抱負,奔赴黑龍江。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這一幕。這些拓荒者們在冰天雪地之中,勤勤懇懇地從事著開荒事業。初期的任務,就是開墾荒地和建設農場。那裡的土壤條件不合適任何機械作業,也不適合任何的交通工具行走。

他們只能靠兩條腿,硬生生的在荊棘叢生的荒原之上亦步亦趨地前行。北大荒沼澤遍地,往往每下一銑,就會激起一大攤泥水,人的身上全都會沾滿泥土。而且,由於人數眾多條件又苛刻,所以是沒有廚房的,大家就露天生火。

有時開墾的地方就在水裡,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吃飯的時候只能站著或者邊走邊吃;當地雖然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可是一時間無法開採出水井,他們就把水泡子裡的水,過濾出來,直接喝或者做飯。

當地雖然不缺糧食,可蔬菜是十分罕見的,大家就漫山遍野的挖掘野菜。在這近百萬人的努力之下,北大荒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北大荒,也搖身一變成了北大倉,成了國內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商品糧基地,成了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

(三)、此一時,彼一時

不過現在國家開始號召,北大倉的退耕還林與退耕還荒,並且已經停止開發三江平原地區,並設立了自然保護區。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當年無數英雄兒女為征服這片桀驁不馴的黑土地所付出的努力,都付諸東流了呢?並非如此。

他們留下的是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其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遠大於物質財富。那麼,當年國家號召近百萬人投身北大荒開墾工作,現在為何又要退耕還荒呢?

因為,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與幾十年前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當年北大荒開墾之際,有大量軍人從朝鮮戰場上撤退下來,不過在正常情況下,軍營中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的軍人。但他們都是為祖國立下過赫赫戰功的英雄,因此必須妥善安置。

當時國家還沒有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無如此之多的崗位提供給多出來的官兵。所以,開墾北大荒,等於是為一眾人等提供了就業崗位。還有當年受國際形勢影響,城市中的供給嚴重不足,而農村的出產量又嚴重不夠。

那些青年們,在城市裡無疑會加重負擔,而三江平原地區的農村地廣人稀,大片土地無人耕種,正好可以實現互相彌補。如此一來,既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也減輕了城市的負擔,可謂是一舉兩得,兩全其美。

所以,開墾北大荒是有前提條件的,是在特殊背景與特殊地域中所形成的特殊建設。而如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機械化、科學化農業的推廣,這些問題都不復存在,自然也沒有必要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開墾。

當時,國家的當務之急是發展農業和解決就業問題,所以沒有顧得上考慮生態環境的問題。隨著國家的發展和北大倉的逐步建設,越來越多的生態問題被暴露出來。因為曾經的過量開墾,使得濕地面積減少了百分之八十。

生活在三江平原的珍惜保護動物們,也因此失去了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多種些糧食,出產莊稼,也得為動物和自然生態環境考慮。在這個背景下,退耕還林就成了勢在必行之事。

當然,幾代拓荒人不畏艱辛的偉大壯舉,並不會因此而泯滅,他們的事跡終將會彪炳史冊。當初他們高喊著「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口號,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將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奉獻給了這片黑土地,奉獻給了自己所深愛的國家和人民。

如今北大荒精神已經發展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它特徵鮮明,是軍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地文化的結合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8418081dbe6c19d27aecf148c0584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