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去中國化:美國市場無力討歡心,中國市場被華為蠶食

2023-07-17     王新喜

原標題:戴爾去中國化:美國市場無力討歡心,中國市場被華為蠶食

文/王新喜

戴爾一直喊著「去中國化」,從最近的數據來看,戴爾求錘得錘,情況越來越不妙。

2023年戴爾利潤大跌46%。2023年第一財季營收 209 億美元,同比下跌 20%,創下公司自2018年重新上市以來的最大跌幅。消費者 PC 業務表現最差,同比減少41%。 一季度,戴爾在整個亞太市場,出貨量下降超40%,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了45%,中國市場丟掉的份額,基本上都是被華為拿走。

根據IDC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 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個人電腦(PC)出貨量達6160萬台,同比下滑了13.4%,排名第三的戴爾出貨量為1030萬台,同比大跌22%,市場份額也降至了16.8%。

事實已經非常明顯,自從宣布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之後,戴爾一直跌跌不休。

事實上,按照戴爾的計劃,戴爾供應鏈」去中國化「還沒開始,但從戴爾業績來看,中國市場已經在去戴爾化了。我們看到,擁抱中國市場的蘋果依然還在增長——蘋果出貨量為530萬台,同比增長了10.35%,成為了前五廠商當中唯一保持增長的廠商。

其次,華為吃到了戴爾去中國化的紅利,今年一季度的中國PC市場,華為成為前五廠商唯一的逆勢增長的廠商,其他四個都在下滑。這意味著戴爾去中國化導致被蠶食的份額,被華為吃到了。

戴爾去中國化:親手把市場拱手讓人

在一季度的時候,就傳出戴爾要將PC的生產慢慢的遷出中國,並且明確表示分階段進行:

首先,2024年停止使用中國製造的晶片,並已告知供應商大幅減少其產品中其他「中國製造」組件的數量。

其次,據台媒工商時報報道,從2025年開始啟動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與周邊組裝去中化。要在2025年前,要將50%的產能移出中國大陸,其電腦將逐步不含中國痕跡,不使用任何中國生產的晶片和零部件。

再次,在晶片採購方面,戴爾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最快從2026年起優先排除中國大陸IC廠商在中國大陸晶圓廠投片產品。第二階段則是排除中國IC廠商在海外晶圓廠投片生產產品。

戴爾之前的銷量一直在中國市場排第二名,這種決策其實是缺乏智商與情商的。因為戴爾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可替代性價值,聯想、華為、惠普、宏碁、神舟、華碩等都可以替代它。

戴爾筆記本電腦有成千上萬的組件,生態系統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熟和完整多年,根據戴爾的說法是,不希望他們的晶片在中國大陸製造,理由是擔心美國政府的政策。

戴爾去中國化看起來是因為擔心美國政策,但事實上是一種無奈的險著。因為在中國市場經營的非常好的美國企業,比如蘋果與特斯拉,都不會表態要去中國化,他們並沒有擔心美國政策,而是擁抱中國市場。

戴爾去中國化的背後,是其在中國市場的前景不樂觀,近幾年來在國內PC市場,不斷有新品牌加入PC領域,比如華為和小米都推出了自己的筆記本,而且在市場上的反響還不錯,戴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被侵蝕。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如今PC產品的利潤比較低,戴爾在中國的生存壓力是很大的。既然在中國市場已經撈不到太多的油水,戴爾便開始操弄政治,以標榜去中國化來迎合美國政客,還通過去中國化,迎合美國市場,去獲得更多商業利益。

但很顯然,戴爾去中國化,要繼續在中國市場維持穩定的市場份額幾乎不可能,因為圍繞PC形成的產業生態一旦破壞,想要修復回到原來的狀況就難上加上,一旦親手把最大的市場拱手讓出,也很難再找一個這麼大的市場替代。

戴爾化去中國化,既無法討美國政客的歡心,也寒了中國消費者的心

戴爾並非不可替代,因為戴爾和其他品牌一樣,都是「產品整合商」,處理器、顯卡、音效卡、螢幕等都是來自其他企業,戴爾PC以及PC周邊產品,於中國供應鏈而言,它是錦上添花的加分項,它退出了,有其他廠商來填補它的份額;於消費品而言,它也只是一個選擇,但不是必選項,僅此而已。

在PC領域,其實整個國內產業鏈都是非常成熟了。intel的晶片,windows系統,第三方廠商的內存、SSD,戴爾沒有絕對的不可替代性。從PC品牌來說,中國還有聯想、華為、神州、小米等國產品牌可以替代的。中國也有自主的國產處理器、顯卡、音效卡、內存、SSD等零部件廠商,螢幕廠商。

其次,戴爾想迎合老美去中國化,但其實,美國公司在去中國化議題上有相當大的迴旋餘地。

根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當前美國三大晶片巨頭執行長(CEO)將於下周前往華盛頓與美政府官員和議員舉行會談,遊說拜登放棄出台新的對華晶片出口限制。據知情人士透露,這3家晶片巨頭是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

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晶片設計公司在受到施壓之後,還在繼續遊說美國政府試圖挽回局面的舉措來看,這些美國公司意識到無力承受失去中國市場的後果,而且美國去中國化其實有相當大的迴旋餘地。

前些天,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市場不可代替,退出中國市場不是一種可行選項。

從當下來看,戴爾去中國化搞得兩頭不是人,在美國市場,戴爾當下並沒有如其所願,討得美國政客的歡心,獲得其相應的利益,在中國市場,也寒了中國消費者的心。

戴爾去中國化,華為或將吃到紅利

戴爾的苦果還在後頭。現在其市場份額急劇下滑,說明個人消費者已經在行動,而戴爾的去中國化本身也可能加快國內政企市場的去戴爾化步驟。事實上,早在去年,就有來自彭博社的消息稱,國內相關單位將採購5000萬台純國產電腦,將採用100%的純國產作業系統,關鍵晶片、快閃記憶體等硬體再到應用軟體都是國產,替代目前正在使用的windows電腦。

這種國產替代需求集中於全國各事業單位、行政部門,而戴爾的這種去中國化表態,也會導致更多B端企業陣營反感與不安全感。

事實上,無論在中國還是全球,戴爾在商用市場一直比較強勢,而且商用採購很多都是大單。

但現在一方面商用和中小微企業採購都不景氣,另一方面,戴爾高調宣布去中國化,企業商用採購也擔心戴爾未來徹底退出中國市場,導致PC產品在售後服務以及數據層面的一些問題。因此,在消費和商用市場都受影響的情況下,戴爾出貨量一定是往下掉的。

那麼誰來接盤戴爾失去的市場份額?從國內來看,很可能是華為。商用市場是戴爾的基本盤,根據早前媒體採訪業內人士透露,在消費市場之外,華為在商用PC市場的渠道布局也越來越成熟,並且策略在不斷調整。

從過去的業務來看,華為在承接政府機構、企業大單採購層面有豐富經驗,在國產替代成為趨勢、戴爾又要去中國化,未來如果更多企業不再採購戴爾的電腦,伺服器等,那麼很可能會轉向華為,從目前的PC市場現狀來看,華為正在吃到戴爾去中國化的紅利,戴爾不僅在失去市場,更大的可能性是會失去人心,從目前來看,戴爾最壞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83c66d55f7d767551eb29f38deb9f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