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競技到經濟 體育消費多元化擴容

2023-12-15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從競技到經濟 體育消費多元化擴容

本報記者 蔣政 鄭州報道

有人在東北滑雪,有人在湖北登山,還有人忙著打村BA賽事……隨著諸多運動項目進入大眾視野,新的消費場景和業態蓬勃生長,我國體育產業也在不斷擴容。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2023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和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上獲悉,2022年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約為6821億元,比2021年增長7.21%,高於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除體育旅遊之外,體育用品、健身休閒、體育觀賽、體育教育培訓支出均獲得較大增長。

多家運動協會負責人和行業人士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競技項目、小眾運動項目下沉到大眾身邊,並在科技賦能下開始擺脫外部環境和場地限制。同時,群眾基礎較好的細分賽道已經著手商業化運作,相關賽事、運動用品、培訓等市場擴容明顯。

大眾運動項目擴容

日前,維動體育旗下籃球賽事「赴戰」鄭州站在當地RC籃球館正式開打,多名網紅球員登場參賽。該比賽在線下吸引近3000人觀看,並賣出了超2000張球票。球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河南地區的籃球氛圍特別好,只要比賽好看,很多用戶願意付費觀看。

記者了解到,體育觀賽支出,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居民消費中的重要一環。最新發布的《2023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居民體育消費調查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同2020年相比,2022年體育觀賽消費支出增長14.48%。越來越多的體育賽事走進大眾生活當中。

《報告》提到,2022年試點城市居民最常參與的運動項目是羽毛球,其次是籃球、跑步、桌球、游泳等。具有一定技術門檻要求的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群眾歡迎,將有望進一步帶動體育教育培訓相關消費的增長。

多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大眾參與的運動項目,已經逐漸從球類、跑步等項目,延伸至滑雪、登山、飛盤等;場地也擴展至水陸空;同時,很多項目開始逐步擺脫自然條件限制,開始滲入大眾生活。

家住廣州的張峰,在今年7月份,花費近10萬元為自己購置了一套室內高爾夫模擬器。他可足不出戶,與家人一起享受這項運動的樂趣。他告訴記者,該模擬器能夠實時記錄球的飛行線路和旋轉,並對相關數據進行分類,可實時校正自己的技術動作。

中國高爾夫球協會相關負責人提到,我國高爾夫場地數量有限,很多人沒有太多機會實地感受。但是,市場上出現的多種室內模擬機,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讓高爾夫運動走向了老百姓的身邊。越來越多的學校、商場以及消費者開始引入這類設備。

攀岩項目也經歷了類似的發展歷史。自2021年進入奧運會項目之後,攀岩賽道收到很多關注。全國多地開始出現攀岩館,包括北面在內的戶外品牌開始贊助相關賽事,整個產業的市場化雛形隱現。

另外,多地正在開展群眾能夠參與的登山賽事。比如湖北襄陽在日前舉辦的攀登湖北名山登山比賽、廣州舉辦的戶外運動節攀岩公開賽等。

「登山、攀岩項目專業性較強。但是隨著競技賽事的傳播,該項目開始受到很多愛好者的追捧。先後舉辦新年登高健身大會、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以及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等,整體反響不錯。」中國登山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上述行業人士表示,近兩年的明顯變化是,越來越多的小眾運動項目、競技項目開始進入大眾視野,體育消費場景擴容,「體育+」的場景和業態愈加豐富。

酒旅行業觀察人士張旭雲告訴記者,體育運動對於旅遊目的地的帶動非常明顯,尤其是當下的冰雪目的地城市,在周末經常出現一房難求的狀態。

同程旅行方面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11月第一周,同程旅行平台「滑雪」相關搜索熱度環比上升120%。作為北京冬奧會滑雪項目舉辦地之一的張家口,酒店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近10倍。而在滑雪目的地中,新疆滑雪旅遊熱度同比增長超過4倍。

邁向商業化進程

2022年年底,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3.1175萬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3.9%。而在「十四五」期間,體育產業到2025年產業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2020—202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需達到12.8%。

事實上,體育產業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包括用品、餐飲、旅遊、交通、娛樂等。而伴隨著諸多運動項目和場景不斷擴容,以此為基礎的商業化進程開始出現。

今年冬天,冰雪運動迎來「中國賽季」。作為體育產業的核心,賽事是激發全民冰雪運動的重要抓手。根據媒體報道,2023—2024年賽季,中國將舉辦國際冰雪賽事18項、國內冰雪賽事91項。與此同時,我國冰雪產業規模預計在今年達到8900億元,2025年將達到1萬億元。

上述行業人士均表示,群眾參與基數是細分賽道進行商業化的基礎。大眾參與程度越高,其商業化進程越快。在此過程中,賽事供給是細分領域邁向商業化的重要一環。

馬拉松就是一個例子。12月10日,2023廣州馬拉松賽鳴槍起跑,3萬名跑友熱情參與其中。這是廣州馬拉松賽事的第十年,當地已經形成了「廣馬+旅遊+文化」的發展策略。記者注意到,即便進入冬天,南方多個城市依然舉辦馬拉松賽事。包括海南及杭州、福州等多地即將鳴槍開跑。

從消費層面來看,地方舉辦馬拉松賽事,裝備、訓練、酒店、機票及參賽前後的吃住行游,都將有效刺激消費市場。《2021年廈門市體育產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廈馬自開始舉辦以來,參賽人數已超72萬人次,全馬完賽選手超22萬人次,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累積達44.9億元。

不過,還需注意的是,我國多個體育項目正值由競技運動轉向大眾參與的階段,背後市場擴容空間巨大,但其商業化進程還需多方努力。

體育評論員、體壇龍騰公司總經理張路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就曾提到,直至當下,我國馬拉松賽事仍未完全實現市場化。除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知名賽事IP,可以做到純市場化運作,更多的還是需要政府給予支持。尤其是到了二線城市以下,政府支持力度更大,主要是招商困難。

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也提到,目前我國的體育賽事市場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賽事品質和商業化水平有待提高。運動健身設施不足,一些地區缺乏健身場地和公共體育設施,制約了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體育產業鏈條還不夠不完善,需要更加全面的體育產業的戰略規劃和組織體系,促進各類體育消費市場平衡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圍繞體育打造的多業態融合,正在成為體育項目向大眾靠攏和體育產業擴容的重要路徑。

日前在晉江舉辦的首屆籃球博覽會上,寧夏西吉縣政府副縣長鮮瑞芳就告訴記者,西吉縣的村BA賽事將農、文、旅、體融合,同時還把多個民族緊緊聯繫到一起。村BA已經成為參與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而在本屆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上,多個省份藉助體育運動打造全季節的綜合旅遊度假區的動作也成為常態。

「各地應該圍繞登山、徒步、騎行、冰雪等戶外運動,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和出行線路,加大體驗性體育旅遊業態的發展。這也有助於提升體育項目的群眾基礎,對其商業化和市場化提供幫助。」張旭雲說。

(編輯:于海霞 校對:顏京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8059bc2eb9ed537c12f1f456e6fbf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