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能源銷量:理想破4萬,問界賣多少,比亞迪又新高?

2023-11-01     電動湃

在向來「金九銀十」的消費動能驅使下,10月新能源車市場傳來了連連捷報。

在此其中,新勢力頭部隊伍地位愈發夯實,而出自傳統品牌的新實力陣營同樣漸露鋒芒。

在雙方互不相讓的市場格局下,出海、IPO融資、市場沖高、與國際品牌合作等競爭方式亦在紛紛湧現。

2023已逐步告別,2025決賽圈愈行愈近,2024大機率將是「最後一搏」。

今年在中國品牌陣營里,銷量領先位置雷打不動的有這麼幾家——比亞迪、理想和埃安。

其中比亞迪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30.18萬輛,同比增長38.6%,銷量始終遙遙領先。

至於理想和埃安作為新晉品牌,成績含金量還是相當有保證的。

在今年初的時候,李想已說過年內將挑戰「月付4萬輛」的高度。

而他在上個月也曾發話,如果不是受亞運會的物流情況影響,以及零部件產能限制,9月理想就能做到交付4萬輛的成績。

那時他給了一個完成目標的時間節點——11月。

從10月成績來看,理想是提前做到了。

上月理想交付了4.04萬輛,同比勁增302.1%,今年已累計交付出28.5萬輛,年終登上35萬輛以上基本是「囊中之物」。

結合L系列的高端定位,理想當之無愧是新勢力陣營里「最亮的星」。

於是,李想再次發話,挑戰下一個更高的難度——本季度實現L系列5萬輛/月。

而李想也打趣說到,如果明年月均只有5萬輛的話,他本人就要出去找工作了。

根據此前報道,理想給2024年定下了交付80萬輛、成為中國第一豪華品牌的目標。

理想,真的停不下來。

另一個停不下來的是,埃安。

雖說埃安常年落榜於理想的周度成績單上,但該品牌的交付表現可謂大大的「顯眼包」。

10月埃安交付了4.15萬輛,同比增長38%,只是體量領先理想的優勢已經不大。

今年埃安已累計交付39.2萬輛,照此推算,它仍需多加把勁來完成「保50萬輛」的年度目標。

在維持著勁銷勢頭下,近來埃安的重點已放在了「沖高」身上。

從推出針對特斯拉的昊鉑GT和HT,到加入了售價更高的AION S MAX,埃安想要實現量價齊升的目標呼之欲出。

只是在加快推新、產品向上的同時,埃安對設計質量的把關是否該再精準些呢?

同樣朝著推新、向上方向的,還有小鵬。

在G6推出之後,緊接著再放出牽手大眾和滴滴的官宣,如今小鵬給人最大的印象是「活過來了」。

在7月重回月付過萬輛以後,小鵬這幾個月持續保持環比增長態勢,10月進一步遞增至2萬輛,環比再增長31%,順利創出了月付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當月G6交付8741台,環比增長不算明顯,這意味著小鵬其它車型接棒了多數的銷量動能。

截止到今年前10個月,小鵬累計交付突破10萬輛。

雖說衝擊年初制定的20萬輛目標幾無可能,但持續向上的品牌勢能,已然為後續征程打開了局面。

基於小鵬還有著P7i的磷酸鐵鋰版本作為後手,想要保持月銷2萬輛上下的高度並非難事。

一樣需要完成「年底衝量」的,少不了是蔚來。

在7月首次突破月付2萬輛以後,李斌已提出了擴招銷售人員至5000人,建成「每月鎖單3萬輛的銷能體系」。

只是蔚來並未憑藉此舉繼續沖高,近幾個月均回落至「1字頭」,交付走勢依舊保持在了1.5萬輛之上。

來到10月,蔚來給出的成績是1.6萬輛,同比增長59.8%,環比微增了300輛左右,今年累計交付同比增長36.3%至12.6萬輛。

關於下一步刺激手段,此前李斌已經在蔚來科技日上透露,「在考慮推出小電池版本」。

除此以外,近來江淮轉讓合作工廠的相關資產和設備給蔚來,這事亦掀起了小小波瀾。

秦力洪出面表示,雙方合作關係密不可分,此事對製造生產無實質影響,但確實還有著「更深遠考慮」。

蔚來相關人士透露,公司在爭取謀求獨立生產資質。

這樣做的核心,不排除是蔚來為了掃清政策紅線障礙,吸納國外資本及品牌合作。

在NT2.0平台車型盡出,且阿爾卑斯尚有時日才登場之下,這段日子蔚來確實有時間、也有需要去做深遠布局。

儘管年初蔚來和小鵬都經歷了一段風波,但兩者都總算挺過難關,實現V型反彈。

加上理想和埃安的一路向前,新勢力陣營里的頭部效應依舊明顯。

不過「後來者們」,也並非等閒之輩。

在堅持單一的純電路線之下,極氪是新勢力隊伍里少有的銷量突出分子。

在001和009的加持下,極氪一直為自己打出了「中國豪華純電品牌冠軍」的旗號。

來到10月,極氪交付出1.3萬輛,儘管創出了新高,但今年累計交付9.2萬輛的成績,距離14萬輛目標還有差距。

要知道在此之前,極氪分別在8月和10月中推出了兩次大手筆的優惠措施,最高優惠力度高達8萬元。

另外,最入門的極氪X未能挑起銷量大旗,這點多少讓團隊不曾預料。

極氪承認,想完成年度目標是有壓力,但仍會作出最後衝刺。

相較於衝擊銷量,近來極氪001 FR的推出,就直接登上了中國品牌純電性能車的天花板。

首發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四電機驅動、2秒級破百、800V高壓平台、高通8295座艙等領先技術,極氪坦言001 FR是「虧錢賣」。

作為極氪乃至吉利集團的技術集大成者,001 FR很大程度是在秀肌肉。

這既是為品牌的出海作準備,也是在為極氪的IPO,乃至跟其它品牌的技術合作做謀劃。

加上明年該品牌將推出「1款轎車+2款SUV」的三款20萬級新車,極氪的市場後勁仍不容小覷。

同樣不能輕視的,必須是問界。

在新款問界M7大幅降價,且提升產品力之下,官方指出其「大定訂單已超8萬輛」。

要知道,新款問界M7才上市了50天。

如果這體量全部成功交付出去,這已超越了去年問界的7.5萬輛交付量。

當然,飯還需一口口吃。

10月問界交付1.27萬輛,這也是它今年的首次月付破萬,其中新款M7一舉占到了1.05萬輛,至於M5的市場份額幾乎盡數讓給了前者。

在近來問界大幅增產下,有消息指問界還計劃在接下來2個月里,分別突破2萬輛和3萬輛交付量。

「三月三級跳」,加上年底M9登場以後,明年問界勢必向頭部隊伍發起最猛烈的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上月阿維塔11實現了3888輛的歷史交付新高,足見此前新款鴻蒙版「降價增量」策略之成功。

至於極狐在沒有全新車型下,10月也同樣創出了年內交付新高,達到3107輛,此舉實屬難得。

隨著阿維塔12、智界S7以及極狐智選車產品的即將上市,市場該擔心的,是整個「華為系」軍團的衝擊。

極氪和問界,背後分別對應著吉利和華為這樣的「行業頭部玩家」。

儘管成為頭部品牌的時間有先後,但在天花板玩家的絕對實力支持下,「登頂」終究也只是時間問題。

只是在強者恆強的局面下,留給後面的人的機會就不多了。

如果說在市場隊伍里,是分為「大車」和「小車」兩個板塊的話,那麼五菱無疑是小車陣營里的扛鼎品牌。

在宏光MINIEV之後,繽果成功為五菱打開了新的天地。

繼10月賣出新高的2.6萬輛以後,繽果累計銷量已突破15萬輛,且官方還提到,將在年內衝刺3萬輛/月。

五菱的「量價齊升」,已在默默轉化當中。

不過在市場裡,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愁。

繽果和比亞迪海鷗的持續熱銷,幾乎把過去10萬內市場的熱銷車型——哪吒V和零跑T03的市場份額一一掃清。

於是,這兩家都在尋找著新的「生存之道」。

10月哪吒交付1.2萬輛,對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好在近3個月也保持在了1.2萬輛之上。

目前哪吒很大程度是受限於車型陣容的問題,作為主力的哪吒S和哪吒GT的轎跑組合,多少與其價位對應的家用車市場格格不入。

還好,近來官方推出了哪吒U的大改款車型「哪吒X」,徹底煥新的內外飾,加上頗具衝擊力的定價,也許能使其市場走勢向好。

官方透露,哪吒X上市半個月收穫了過萬輛訂單,大有成為爆款之勢。

另外,不久前哪吒CEO張勇指出,「目前帳上還有100億資金,並不急於IPO」,相信哪吒有足夠餘糧去抵過這段產品切換期。

在明年新的「增程SUV」推出之前,哪吒還在忙著別的事情。

此前在科技日上,哪吒亮相了浩智超算、浩智滑板底盤、浩智增程、浩智熱控等新技術,且還提出這些技術將「向全行業開放」。

再者,目前哪吒還積極推行出海政策,並且即將在巴黎召開全球發布會,高調開啟2024年海外業務。

種種跡象表明,哪吒要走上和零跑一樣的路。

1.8萬輛再創新高,這是零跑在官宣和Stellantis合作後的首份月成績單。

在今年初交付量跌至谷底後,隨著零跑增設增程車型和打價格牌,近半年來零跑已徹底走出了陰霾。

值得慶賀的是,即便零跑大打價格親民牌,但其Q3毛利率依舊成功轉正,從中不難看出其成本控制能力之高。

單憑這點,相信已吸引到被稱為「成本殺手」的Stellantis集團CEO唐唯實。

不過從雙方合作協議來看,零跑方面讓利力度不小,這也使得近日公司股價出現大幅震盪。

對此,零跑創始人團體發出公告,表示自願承諾未來10年不轉讓或減持公司股份,以換取市場信心。

從今年零跑公布的四葉草架構來看,該架構要想保證未來4、5年的競爭力並不難,難的是讓當下的市場深信,零跑將不改更往後的戰鬥力保證。

零跑是弱一點的小鵬,還是強一點的威馬?這需要時間去驗證。

相比於新勢力「傍大腿」的做法,出自國企的新實力品牌都在默默修煉內功。

好比近來在新款車型上大打「長續航」策略的嵐圖,其10月交付量已衝到了6067輛,同比大增138%,今年前10個月的累計交付量已經翻倍。

隨著新款夢想家上市18天累計訂單突破1.8萬輛,加上11月追光插混版的到來,嵐圖的大鵬展翅將一發不可收拾。

與嵐圖同樣賣力的,還有智己。

10月該品牌銷售4018台,其中LS6上市後20天,鎖單量即突破1.8萬輛,爆款潛質初露跡象。

中大型車身+標配雷射雷達,且起售價僅為22.99萬,智己LS6這一把算是激活了整個品牌的市場活力。

相較於多數國資新能源品牌仍在銷量爬坡,向來在此充當佼佼者角色的,除去埃安以外,大概就是深藍了。

在S7上市之後,該車僅用35天即交付超過1萬輛,自此深藍的攻勢就銳不可當。

上個月S7聯手SL03,只用時14個月就實現了品牌累計交付破十萬輛,深藍亦打破了中國自主新能源品牌的最快交付記錄。

來到10月,深藍交付出1.55萬輛,成績依舊保持平穩,今年累計交付已達10.6萬輛。

單憑兩款車型,深藍就能在15萬級這個殺氣騰騰的紅海里實現突圍,其運營效率和把握爆款的能力之高可見一斑。

隨著早前深藍和華為簽署了合作協議,相信在華為的賦能下,深藍將在銷量和技術的兩大層面上,同時躋身業內第一梯隊。

與之同時,傳統品牌隊伍亦不甘於落後。

10月,長城新能源銷量賣出超3萬輛,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幅達到178%。

另外,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純電車賣出3.66萬輛,同比增長37%,而插混車銷量也有2.55萬輛,同比勁增495%。

其中銀河系列環比增長23.33%至1.37萬輛,體量緊跟著大哥極氪的步伐向前進。

相較之受關注程度高的品牌,有些聲量較小的新銳車企同樣拿出了不俗成績單。

好比創維10月交付了3545台,這也是它連續第三個月達到3500+的水平,其中當月有1726輛出口海外市場。

另外,這已是創維連續7個月保持同比增長了。

至於高合方面,現時作為主力的HiPhi Y在10月交付了1606輛,環比9月增長3.21%,自7月上市以來已累計交付4680輛。

官方披露,10月新增大定量突破2100輛,環比增長40%的表現值得歡呼。

除去中國車企方面,國外品牌亦保持了相當的增長勢頭。

其中在ID.3將價格打到12萬級別以後,它已帶動起了整個上汽大眾ID.家族,實現連續4個月突破萬輛交付。

10月,該家族交付出1.5萬輛的歷史新高,同比勁增192%,而ID.3一款車型就占到了超1萬輛。

對於占據著品牌力優勢的行業巨頭來說,只要敢打價格戰,市場銷量都好說。

不過,也並非每個國外品牌都在打價格戰,像smart就堅持以「價值」為先。

10月smart交付3007台,今年累計交付了3.6萬輛,月均能保持在3600輛上下,如此表現在一眾國外品牌陣營、尤其是在殘酷價格戰里,已是十分難得。

在堅持小而美的品牌定位下,近來官方已宣布將推出「兩座版」的精靈#2,可以看出smart是想以「不忘初心」的做法,繼續打透小車市場。

只是隨著之後smart也會推出尺寸更大的產品,它將如何闡述個中的不同價值點,值得關注。

對於腰部品牌來說,尤其是新勢力和合資品牌,它們所面臨的市場局面是要相對嚴峻。

論實力,新勢力的財力較之合資和國資品牌都要弱。

論品牌情感,合資陣營則要弱於中資隊伍。

而如果主力市場正好落在10-20萬的紅海領域,這時它們要迎接的對手又是層出不窮。

在此背景下,大家只能是各顯神通,而零跑和大眾分別牽手Stellantis和小鵬的做法,多少已為其它品牌作出了表率。

年初由於消費信心的恢復問題,以及價格戰的卷席,不少品牌都一度讓外界感到擔憂。

但隨著企業自身經營的調整、整體市場的復甦,可以看到像小鵬、蔚來、零跑、嵐圖等品牌的成績都實現了增長反彈。

如果說「增長」只是市場的冰山一角,那麼現時新能源品牌的銷量遞增,也是從燃油車企業的存量份額里轉化而來。

特別是對於美系、德系、日系陣營來說,過去的好日子大概是回不來了。

趁著這些巨頭還未完成轉身,那麼明年對於新勢力品牌而言,可能就是最後搶占市場的時間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7e7045ac7619d6a267f520352f8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