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美國國務卿賽勒斯·羅伯茨·萬斯來到中國進行訪問。
表面看來,萬斯這次出訪是為了進一步推動中美友好關係。
但事實上,萬斯這次可是來者不善,他打算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美國在亞洲爭取更多的籌碼。
萬斯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認為只需三言兩語就能夠哄騙鄧公。
但他想不到,自己很快就會在鄧公面前敗下陣來。
關於萬斯的這次出訪,要從頭說起。
早在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就已經宣告了兩國的破冰。
但當時中美之間並未正式建交,原因在於,尼克森擔任總統期間,捲入了水門事件。
巨大的醜聞迫使尼克森提前下台,而尼克森一心想推動的中美建交,也就此擱置。
隨後,兩國之間都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動盪,中國這邊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陸續離世,美國那邊則面臨著越南戰場失敗,以及美蘇爭霸的壓力。
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所以,雙方對於建交這件事情都表現出了十足的慎重。
直到1977年,卡特成為了美國新一任的總統,中美建交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就當時的局勢而言,蘇聯正在加速擴張,這使得新上任的卡特壓力倍增。
他認為,想要遏制蘇聯,就必須要儘快推動與中國關係的正常化。
而作為國務卿的萬斯也認同這一點,所以,最初美國方面定下了讓萬斯於11月訪華的計劃。
不過,就在當年三月,美蘇之間矛盾加劇,雙方在限制戰略武器的談判之中各執己見,蘇聯的態度非常惡劣。
焦慮的卡特決定將萬斯訪華的時間提前,就這樣,八月份,萬斯便來到了中國。
但此時,美國方面的態度其實非常糾結。
一方面,他們希望盡力恢復中美之間關係的正常化;
可另一方面,又擔心這樣的舉動會進一步刺激到蘇聯。
同時,他們在台灣還有大量的利益關係,一旦中美建交的話,美國就不得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所以,在這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卡特對萬斯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如果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速度太快,不僅容易引起國會的混亂,也不利於美國在國際社會其他事務的展開。」
言外之意,中美之間不能成為敵人,但也不能那麼快的成為朋友。
想要維持這樣的外交關係,是相當有難度的,但萬斯其實並沒有把這當作一個大難題。
作為美國官員,萬斯心裡其實是很瞧不上中國的。
他在與卡特談話中,曾經輕蔑地說:中國現在並不是美國的戰略重點!
對萬斯而言,中國不過是美國用來穩住亞洲局面的一個棋子,他對中國並不了解,但卻傲慢的認為,只要美國出手,不論提出怎樣過分的條件,中國最終都會答應。
卡特
這也和他過去的成功經驗有關,萬斯是美國著名的談判專家,曾經受美國政府的委派,處理過越南問題以及南斯拉夫問題,是白宮方面公認的解決國際糾紛的能手。
和萬斯打過交道的人們都評價,萬斯是一個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而且相當冷酷無情的人。
這樣一個人在談判桌上只認準一點,那就是美國的利益。
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把其他國家貶低到塵埃里。
他的作風在第三世界國家之中很不受歡迎,但他背後有美國的強權,所以,通常他都會成為談判桌上的勝利者。
以當時的形勢來看,中國似乎沒有和美國掰手腕的資格。
畢竟,中國同樣也遭受著來自蘇聯的威脅,而且生存危機要比美國更大。
在全世界人的眼中,中國依舊是一個窮國、弱國,這樣一個國家是得罪不起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的。
萬斯也正是想利用這一點,他認為,中國現在無論是軍事和經濟,都無法和美國相比,只要他不斷的脅迫,就能夠使中國退讓。
1977年8月22日,萬斯抵達了中國,外交部部長黃華親自到場迎接。
但這樣的接待規格竟然惹來了萬斯的抱怨,畢竟上一次尼克森訪華,前來接待的是周總理。
萬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中國刻意降低接待規格,來掃自己的面子。
不過,此時萬斯還沒有發作,而是假惺惺的對黃華等人說:「只要中美雙方能夠尋求到一個基礎,不至於影響到中國人解決台灣問題,美國就準備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
甚至他進一步提出,美國會承認一個中國,會承認新中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如果台灣和平統一,美國也可以撤走留在台灣島上的所有軍事裝備。
這話聽起來真是誠意十足,可萬斯口中的「和平統一」四個字,恰恰是最大的陷阱。
雖然和平統一一直都是中國兩岸人民的願望,但萬斯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中國不能夠以任何武力方式去進行對台灣的統一,否則,他前面所說的一切條件就都不作數。
而且,萬斯還得寸進尺,提出,美國雖然可以撤出軍事裝備,但是卻要在台灣島上留下一部分美國人員。
他沒有說明這些人員是用來幹什麼工作的,但可想而知,如果真的同意,這些美國人,遲早會成為定時炸彈,阻礙我們對台灣的收復。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是,台灣問題和美國本來就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而現在,萬斯卻拿著台灣問題做籌碼,以此來威脅中國,他開出的條件,從根本上就站不住腳。
還好,黃華並沒有掉入萬斯的語言陷阱,他冷靜地回應道:「中國在中美關係間台灣問題的原則立場,我相信我們已經重複說過多次。」
聽到這話,萬斯冷了臉,他說:「看來中國政府不想接受我方『靈活處理』台灣問題的提議了?」
此時,萬斯已經有了很強烈的威脅意味。
但黃華依舊沒有理會,只是請他第二天再來談判。
萬斯沒想到自己竟然出師不利,碰了一鼻子灰。
所以,第二天他更加氣勢洶洶,一再表示台灣問題,美國必須要干涉。
但黃華並沒有給他留面子,直截了當地表示:美國這無非是在開空頭支票!
黃華還表示,中國早已經做好了充分的軍事準備,美國想勸說中國放棄武力收復台灣的想法,是絕不可能的。
這樣的談判走向,和萬斯來之前所預想的大不相同。
經歷了無數大風大浪的萬斯,居然一下被打亂了陣腳,準備好的一系列說辭也堵在了喉嚨里。
到最後,氣急敗壞的萬斯對黃華提出,自己要直接和最高領導人進行談判。
黃華將談判的來龍去脈,以及萬斯的要求,如實上報給了中央。
當時,鄧公正擔任國務院副總理。
中央討論之後認為,鄧公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過去就常常跟隨周總理處理重大外交問題。
所以,這一次,不如就讓鄧公直面萬斯,來戳破美國人的陰謀。
就這樣,8月24日,萬斯見到了鄧公。
萬斯當時臭著一張臉,但鄧公卻表現的雲淡風輕,很隨和的坐下來,還問萬斯要不要抽支煙?
這又搞得萬斯滿頭霧水。
他以為,自己前幾天的談判,即便沒有收到效果,也一定鬧得中國人心惶惶了。
可現在,鄧公顯然沒有把他的威脅放在心上。
萬斯此前準備好的強硬面具,在氣定神閒的鄧公面前,也頓時失去了作用。
最後,萬斯只好隨著鄧公坐下來,再次提起了美國對於台灣的態度。
這次他換了個委婉的說法,表示美國對於台灣問題一向是非常重視的,所以,在某些問題上,美國才不能夠讓步。
萬斯還暗示鄧公,台灣問題不解決,中美關係正常化就無法推進,這對於兩國來說都沒有好處。
萬斯拋出的這些話,一句比一句敏感,但鄧公始終泰然處之。
在萬斯喋喋不休,一遍又一遍重複著台灣問題時,鄧公只是微笑著抽著煙。
直到萬斯將要說的話全部說完,鄧公才把煙掐滅,用嚴肅的語氣對他說:「就美國當下的作為來看,這於中美邦交正常化不是進步,而是退步,是《上海公報》的退步!」
鄧公如此乾脆利落的回覆,頓時讓萬斯啞口無言。
萬斯所謂的談判技巧,很多時候都是在詭辯,一步步讓對方走入自己的陷阱。
可鄧公一針見血,根本沒有給萬斯任何施展的機會。
本來,作為談判專家,萬斯在談判桌上往往滔滔不絕,有時一講能講兩三個小時,說的對方無法辯駁。
可現在,萬斯反而成了談判桌上的弱勢方。
別看萬斯談判經驗豐富,但過去,他從來沒有在其他國家面前受過打擊。
這是因為,其他國家都或多或少畏懼美國的強權。
但此刻,萬斯意識到,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國家,鄧公是一個不簡單的對手。
鄧公看著萬斯越來越難看的臉色,又補充了一句:「不是中國欠了美國的債,而是美國欠了中國的債。」
言外之意,美國根本沒有資格用台灣來威脅中國。
萬斯已經方寸大亂,但畢竟身帶任務,他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提出了美國對於台灣問題的三個要求:「首先,中國必須向全世界做出承諾,不使用武力解放台灣;其次,中美兩國建交後,中方不得干涉美國向台灣的武器出口;最後,台灣的美國大使館可以撤掉,但必須保有聯絡處。」
而鄧公回應他的,是一句更加斬釘截鐵的話:「如果要解決,乾乾脆脆就是三條,廢約、撤軍、斷交!」
這是中國的原則,如果美國不徹底放棄對於台灣的控制,那麼,中國也絕不會用台灣,來換取美國那點微不足道的友誼。
萬斯被鄧公這句話,震懾的愣在當場。
在來到中國之前,他本以為自己會在一個非常成熟的時機之下提出這三條要求,輕鬆贏得談判。
但現在,他卻一句辯駁的話都說不出來了。
鄧公的話已經清清楚楚的表明了中國的立場,萬斯想要鑽空子,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
最後,萬斯面色蒼白,腳步虛浮的走出了中南海。
自從政以來,他是第一次如此狼狽的離開談判桌。
當然,中美兩國的交鋒,並沒有就此宣告結束。
萬斯在離開之前,提出自己想要發表一個簡短的訪問公報。
不過,這個要求很快被外交部駁回。
外交部只允許他開記者會,介紹他訪華的情形,而其餘的事情則不准再提。
這當然也是防患於未然,一旦讓萬斯發表訪問公報,恐怕他又要添油加醋,利用國際輿論來給中國找麻煩。
所以,外交部直接掐滅了他的念頭。
但回到美國之後,萬斯果然還是沒有放棄輿論攻勢。
在美國新聞的報道之中,他們對於萬斯這次訪華是如此概括的:「中國領導人在萬斯訪華時,表現了靈活的立場,萬斯訪華取得了進展。」
如果不清楚緣由的人看了這樣的報道,恐怕還會以為,萬斯這次訪華大為成功。
不過,鄧公並沒有讓萬斯得意太久。
幾天之後,中國便做出了自己的回應:「萬斯訪華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萬斯來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沒有任何的『靈活性』。」
國際上許多人,看到中國這樣的強硬回復,都覺得惴惴不安,認為中國得罪了美國,今後再想與美國正常交往可就難了。
但事實證明,強硬,才是對付美國這種紙老虎最好的辦法。
在鄧公一次次堅定的表明態度之後,美國這邊,反而加快了推動中美邦交正常化的進程。
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中國的底線是不可觸動的。
所以,美國才能夠暫時放下傲慢,也放棄自己對於台灣的企圖,來和中國做一場真正平等的對話。
鄧公用他的智慧,為中國贏得了一次意義重大的談判勝利。
參考資料:
陳敦德《中美建交:鄧小平與卡特握手紀實》
錢江《鄧小平與中美建交風雲》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