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山水」間,書寫風物美、人文美、文明美的綠水青山畫卷

2023-08-21     深度文娛

原標題:至美「山水」間,書寫風物美、人文美、文明美的綠水青山畫卷

「蘇術初!」在全場喝彩聲中,一位老伯滿臉樸實地微笑,上台領取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紅包。這是湖南省油溪橋村的分紅大會,而分紅的標準,是村子裡推行的「積分制」:不管是清掃地面還是孩子升學,甚至家裡無人吸煙,都可以獲得加分,最後還會轉化為家裡的實際收入。油溪橋村的這種積分制,真正做到了集心協力辦大事。

這種「積分制」對於很多人或許是新鮮的,而在廣大的鄉村地區,油溪橋村的這種制度已經推廣到了超過2.8萬個村莊、覆蓋數百萬人。主持人撒貝寧不禁感慨:「當一個制度能夠讓絕大多數人感受到未來生活的憧憬、夢想和希望的時候,好日子就來了。」

今年夏天,《山水間的家》第二季回歸了,帶著鄉村振興的嶄新面貌,繼續給觀眾帶來改天換地的中國故事。8月5日開播後持續帶動播放量和話題熱度,目前累計全網熱搜熱榜超230個,視頻播放量近8億。在第三期播後,衍生話題#為什麼茉莉花茶要熬夜製作# 一舉登微博熱搜榜TOP2、文娛榜TOP3、熱議榜TOP1、視頻榜TOP4,帶動超萬人在線互動。

就在今年6月的第28屆上海電視節上,《山水間的家》剛剛一舉斬獲「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節目IP已經建立起行業內外的口碑效應。而新的一季節目依然在帶來驚喜,這種驚喜源於當下鄉村振興事業發展提供的豐富素材。節目組也通過提煉和展示,以優質內容為鄉村振興提供多重助力,實現社會價值與節目價值的共贏。

融媒體玩法升級

未播先火帶動節目新價值

事實上,《山水間的家》第二季的第一波話題出圈,還是節目開播之前。在「村BA故鄉」貴州台盤村的錄製期間,撒貝寧代表節目參與當地村BA比賽,帶動了多條爆款短視頻出圈,在節目組和貴州當地媒體的聯合傳播下,超20個話題登上全網各大熱搜熱榜,衍生話題#撒貝寧果然是央視顯眼包#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

社交平台提前預熱、引爆話題,帶動了電視端首播觸達受眾超3000萬。從小屏營銷到大屏收視,全新的融媒體傳播打法,讓我們看到了這季節目的不同,不但通過碎片化短視頻觸達年輕觀眾,內容的趣味性和品質感也和各期嘉賓深度地聯動起來,打造出更加靈活、更具傳播力的新媒體產品。

如第二季推出的「山水錄播間」新媒體產品,就是邀請各期嘉賓結合自身特點和錄製期間的所見,進行風格化配音,再匹配注重唯美氛圍感的畫面。節目播出後,#陳數配音推薦大五星枇杷#、#蔣欣紀錄片風格配音推薦五四村#、#尼格買提配音安利湖北鄉村#等短視頻相繼上線,獲得網友好評。更具趣味性和傳播性的內容,激活嘉賓號召力與節目宣傳共振,也實現了對年輕人圈層的有效觸達。

在傳統電視大屏之外,這些融媒體產品激活了更多的聯動空間,在年輕人越來越關注公共事業和鄉村發展的當下,通過激發觀眾討論熱情,呈現出了一批「明星鄉村」。

伴隨著嘉賓王洛勇興奮地大喊「這就是現代農業」,湖北萬古寺村廣袤的橙園騰空而起多架運送臍橙的無人機。這一幕讓#湖北一村莊無人機運橙子好壯觀#話題登上各大平台熱搜熱榜,並登上湖北13地微博同城榜top1、微博要聞榜top1,在播後一天相關視頻獲得近百家藍V及娛樂大V轉發傳播。

類似的熱門話題在持續實現與地方融媒體的打通,並帶動多維報道和互動。最新的第三期節目,播出當周在湖南和廣西兩地獲得包括微博、微信、客戶端、視頻號、報紙版面在內,累計近百個媒體帳號的預熱和跟進報道。

全新融媒體思路和打法,讓《山水間的家》第二季收穫了傳播維度的再拓寬。同時,內容層面的創新和品質保持,為節目的傳播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進一步放大節目的意義和價值。

聚焦大美鄉村背後故事

共情最美的人與奮鬥

廣西石井村,譚錫欽老人從1985年開始種植茉莉花,近年來伴隨著政府扶持補貼、諸多花企入駐,他見證了橫州茉莉花成為品牌,見證茉莉成為當地的「致富花」。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山水間的家》里的很多鄉村。

新一季節目結合這些村莊的特質分別進行「個性化」設計,以更加靈活生動的內容設計,來描繪好和美鄉村的全新風貌。比如四川省北川縣石椅村曾經歷過汶川地震,如今的發展離不開當地人的樂觀、積極和努力。如撒貝寧所說:「仿佛看到了一隻鳳凰,涅槃重生的鳳凰。」《山水間的家》第二季不但用創新形式展示發展成果,更說清楚了背後的人和事,找到讓故事活起來的精神力量。

在《山水間的家》第二季里,觀眾首先能看到當代鄉村居民截然不同的精神風貌,他們把來自大城市的理念、技術、視野帶回了家鄉,浙江五四村經營民宿的劉傑,以「正規不正式」的經營理念將現代化管理與淳樸的人情味結合,獲得嘉賓蒙曼點贊「高端民宿的發展方向」。

同時在他們身上,依然看得到質樸、勤勞的中國傳統美德。在湖北萬古寺村,臍橙刀口剪得好不好,剪果人會用臉試,「一果兩剪不刮臉,才能賣個好價錢」里的勤懇讓人動容。江蘇東旺村70歲的楊大嬸依然堅持干農活 ,一開口滿是生活智慧,「力氣就是個財,一覺一睡它又來」。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展示著鄉村振興最樸實、深厚的力量。

節目的設定進一步保證了呈現效果,嘉賓們參與勞動體驗一直是《山水間的家》聚焦的重點之一,與鄉村居民之間形成真正有效的「對話」。江蘇東旺村,高圓圓戴上了和楊大嬸一樣的紅頭巾,邊刨土邊感慨以後「一口也不浪費」;廣西石井村,靠摘茉莉花賺了20元的朱廣權,也真正理解了當地市場定價體系的價值,「有預期的收益,才會不斷地有更多的人願意種」。

據主創團隊介紹,編劇組會在每個所在地尋找最生動、有特色也是最具備和美鄉村特徵的內容,當地特色的勞動項目,也會提前試一遍,平均每個村子的籌備期都有兩個月。這樣用心、細緻的工作,讓螢幕前的觀眾和鄉村振興的主角們架起情感認同的橋樑。

為「山鄉巨變」賦能

找文明記憶的溯源

今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身體力行、久久為功。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也深刻地與鄉村振興事業結合起來,通過「千萬工程」等規劃持續實現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的中國方案與中國經驗,正在實現世界性的影響。而《山水間的家》第二季讓我們看到,「中國特色的鄉村現代化發展道路」到底是如何落地的。

在湖北萬古寺村的橙園成蔭間,江蘇東旺村的水上花海處,風光旖旎的鄉村景象點明了「家」在「山水間」的意義,也讓「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找到真正具有可持續價值的新產業,而且能做得很好。浙江五四村當年的礦山,如同一塊山體上的巨大創口,如今也已經在復綠工程中長出了綠芽,或許是這種理念轉變最好的詮釋。

節目開播以來,獲得人民網、新華社客戶端、光明日報客戶端等主流媒體發布節目內容點贊,並獲得包括《揚子晚報》《四川日報》《綿陽日報》《泰州日報》《湖州晚報》等各地媒體的版面報道。《山水間的家》第二季在螢幕內外連接起經驗和情感交流的通道,不但成為展示板,更成為文化牆。

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也通過節目,進一步與傳統文明完成對話。江蘇東旺村的「雙遺產」垛田唐代就在當地出現,立體復合型的農業結構,充分展現了古代中國的智慧和勤奮;農業文明也是一種詩意,杜甫在蜀地種枇杷時寫下過「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在被稱為「中華屈氏第一村」的湖北萬古寺村,所有小朋友都會背《九歌·橘頌》。對「山水間的家」的眷戀,至今根植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

江蘇東旺村新船下水時,扛船的居民們唱起號子:「風浪不要怕,齊心把船扛,不怕太陽曬,一心為了家。」為「家」創造幸福未來的憧憬,是中國傳統文明的共同價值,是當代鄉村振興事業的根源力量;而這聲聲號子,也讓人期待《山水間的家》第二季會帶來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好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58fc80652fa0aface3076a595cb5a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