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球的高達,你知道為什麼嗎?

2021-12-25     帶你走進日本

原標題:火爆全球的高達,你知道為什麼嗎?

《機動戰士高達》系列自1979年登場以來,已經走過了四十餘年。《機動戰士高達》系列不僅帶給了粉絲無數的回憶與感動。同時也成為了日本動漫史上中最著名、最經久不衰的系列作品之一。高達之於日本就像是變形金剛之於美國!高達系列不僅順利俘獲日本人民的芳心,還「開疆擴土」至海外市場,拿中國來說,可能年輕人不知道現任日本首相的名字,但是你要問他們什麼是高達?那可別怪人家笑話你哈!那麼為什麼高達的人氣會如此之高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見識一下高達的魅力!

誕生於戰後思想的高達系列

高達系列誕生的時期正是二戰之後日本還沒有完全擺脫二戰的陰影特殊時期,戰爭之後國家百廢待興,當時日本民眾對力量和現代科技的崇拜、以及對現代工業化的迷戀正是「高達」誕生「催化劑」。於此同時日本左翼文學也還處於全盛時期。當時有大量左翼學者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戰爭、對法西斯的控訴和反思,而高達恰巧就是其中的一個產物。而高達的故事背景也是現實世界的映射,故事中的地球聯邦等同於同盟國、吉翁等同於軸心國這個概念在高達系列動漫中都有著不同表現的映射。早期現實系動畫注重深入描寫真實的人類社會與人際關係,將社會中種種矛盾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而真實社會自然並不像動漫中描繪的那樣非黑即白,也沒有單純到光憑著正義、熱血就能解決問題。這個簡單的道理成年人都懂,但敢於打破傳統,領先時代,在動漫中著力渲染這一點的,開始時也就只有「高達之父」即作者富野由悠季而已,作為他的優秀代表作高達系列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突破,因此其影響深遠、粉絲眾多。

日本的機器人動漫的領頭羊

在富野由悠季為代表的高達系列作品風靡之前,其實日本的機器人科幻主題的動漫作品已經很吃香,比如說鼻祖級的《蓋塔》,《魔神Z》系列等後來被稱作「超級系機器人」的作品,它們擁有數量龐大的追隨者,但是其不可避免地出現劇情套路簡單且相似,而且風格比較「兒童向」。而《機動戰士高達》誕生之後,其以現實世界為藍本,真實感超強的世界觀,以及性格層次飽滿的人物角色,帶來前所未有的獨特觀感給日本的機器人動漫注入了新鮮血液,高達系列的誕生讓人們開始重新以新的視角來審視超級機器人系列作品,可以說高達系列就如同此題材動漫的指路明燈,隨著《高達》系列的成功,也帶出了大河原邦男等一大批優秀的機械風格畫師,從機體設計到畫面剪輯水平也被代入了更高的境界。

魔神Z

讓觀眾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機動戰士高達》系列作品故事設定嚴謹,風格寫實,劇情節奏緊湊,人物台詞設計也非常精鍊。雖然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後期爛尾中二的對白,但是憑藉其劃時代影響足以封神。更重要的是,觀看高達之前若是對各種政治話題有一定的認知的話,那麼觀看效果更佳!因為你必須去思考對白中的隱藏意義,這要是普通的兒童向動漫電影自然無需細品,但高達不同。可以說《高達》系列也間接擴大了觀眾年齡層,小孩子看著過癮,大人看著也很有味道,它讓人們感受到即使是動漫也可以有發人深省的東西,也能夠讓人回味無窮,在這一點上,富野和他的《高達》系列的貢獻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同時對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達系列間接提升了日本動漫製作的嚴謹性

《高達》系列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其設定的嚴謹性有別於其他的同類作品,同時也影響了很多後來的作品。尤其是《Z高達》起對於作品中的一些細節的刻畫,武器的使用原理的設計,更加「科學」的現實物理規則的運用等,建立起了一套只屬於高達系列的「偽科學」,例如基於米諾夫斯基粒子的戰場下需要遵守的一些原則和作戰的方式等,這些因素需要經過嚴謹的邏輯整理,設計出一整套更加符合邏輯的設定,而且這些設定也更貼近現實,可以說高達是一部基於現實世界觀的作品,觀眾會從影像中可以獲得「可信的強烈真實感」。而這些設定的誕生,在日本動畫圈我想是第一次,也帶來了日後日本動畫作品更加追求作品的嚴謹性來增強觀看後的感受。畢竟大家不想簡單的基於一種幻想,也想在動畫中感受到現實世界,與現實接軌,也讓觀眾的帶入感更強烈。

促進動漫周邊的發展

這一點,我想《高達》系列即便不是開山鼻祖,也是業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吧。自從《高達》系列成功後,其模型玩具的暢銷帶動了整個產業鏈,形成了一個看了動漫,就忍不住要去相關動漫周邊,然後對這個系列更加痴迷著的一種「無限循環」產業鏈,這與美國的超級英雄漫畫電影帶來的影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試問有多少美漫迷家中沒幾個手辦雕像?有多少日漫迷家中沒幾個高達?日本的高達動漫帶動了影視,旅遊,製造等行業的發展。這種模式也是日本商業動畫之所以格外成功的原因之一,正因為其中有著無窮的商業價值,才會引領出一部又一部的續作誕生。至於續作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高達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11530534_12119435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