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通向「金山銀山」,科技助力小山村增收穫書記市長點贊

2020-09-24     科學加

原標題:小蘑菇通向「金山銀山」,科技助力小山村增收穫書記市長點贊

從科學種植蘑菇、到研發蘑菇宴、再擴展到鄉村生態游,食用菌產業讓房山區蒲窪鄉東村走上致富路。來看小小蘑菇的「大魔力」。

文/記者 韓繼波

供圖/北京食用菌協會

「我們村從採煤村,變成現在環境優美的民俗旅遊村,離不開劉宇老師這些年的幫助」。房山區蒲窪鄉東村黨支部書記孫廣亮這樣評價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劉宇。

15年前,逐步淘汰煤炭產業的房山區蒲窪鄉東村,把發展經濟的重點放在了林下經濟上。為了發展經濟,村裡嘗試養過狐狸、蝸牛,種過草莓和菊花,但是都沒成功。2006年底,孫廣亮認識了北京食用菌協會會長,北京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宇,並且在劉宇的指導下,成功地發展起了林下食用菌產業。

食用菌帶動海拔1200米東村產業融合發展

合作頭兩年,東村就實現了高品質食用菌的豐收,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把高品質的蘑菇推銷到新發地批發市場,因為利潤薄,並不能實現增產增收的最終目的。

村民們嘗試開餐廳、辦農家樂,但是又做不出可口的蘑菇菜。孫廣亮和村民們又請來了劉宇,希望他再給出出主意。村民們反映,「我們做的蘑菇,咋弄都不好吃,您給想想辦法?」

劉宇了解到村裡的急迫需求後,首先幫著聯繫電商、批發市場擴大銷路,又依託北京食用菌協會,聘請重慶駐京辦的優秀廚師開發出了14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蘑菇宴,並且將烹飪方法傳授給村民們,又選拔幾家餐廳、農家樂作為樣板,

劉宇邀請專業烹飪師傅到東村傳授蘑菇菜的烹飪技法

帶動其他餐廳、農家樂一起發展蘑菇宴。村裡的餐廳、農家樂一下打開了思路,也紛紛研發蘑菇菜肴,慢慢地,東村蘑菇宴成了遠近聞名的特色美食品牌。

東村村民們還集思廣益,開發出了海拔1200米的林下蘑菇採摘。為了留住遊客,擴大收入,村民們還將傳統的農家院改建成20棟獨立的觀景小木屋供遊客留宿。東村距離十渡46千米,沿途風景優美,自然生態優越,高山梯田風光宜人,遊客們在海拔1200米的雲端梯田民宿欣賞全景高山梯田和山脊風光,還可以在山腰農家院品嘗有機蘑菇宴,呼吸天然潔凈的氧氣。2020年,蒲窪鄉東山村的蘑菇宴還成為了北京市文旅局重點推薦的10條京郊美食游精品線路之一。

蒲窪鄉東村的蘑菇宴菜肴

14年來,劉宇通過電話、微信、現場傳授等方式對村裡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基本確保了村民穩定增收,而且從來都是當天往返,從不留宿。村民們提到劉宇研究員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2020年,劉宇研究員根據東村四季溫度特點,引進了榆黃菇、灰樹花、玉木耳、靈芝、桑黃等十餘種適合觀光採摘的珍稀食藥用菌。劉宇說:「食用菌種植屬於見效快、投入高、技術高、回報高的種植業,一畝地大概要投入2萬至4萬塊錢,要手把手教村民種植技術,村民賺錢了才會信任我們,否則沒人跟著學、跟著干。」

現如今,外出打工的東村村民們看到家鄉的巨大變化,也都紛紛回到村裡創業。全村一共有109個食用菌大棚,村民依託食用菌,做大做強了鄉村休閒生態旅遊產業,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9600元,是2005年時6倍多,而且全部脫低(低收入群體)。

東村的成績還得到了市委書記蔡奇、市長陳吉寧的肯定。8月5日,陳吉寧市長深入蒲窪鄉東村,實地察看了村莊人居環境整治、花台蘑菇種植園等林下經濟,並且特意步行察看了森林鄉居精品民宿發展情況。陳吉寧對蒲窪鄉東村依託特色自然環境打造精品民宿、促進村民增收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要求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小蘑菇大魔力 帶動周邊地區脫低脫貧

北京市房山區蒲窪鄉東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周邊地區對脫低脫貧工作的信心。

距離北京城區90公里的門頭溝齋堂白虎頭村,因為30多年前關停了村裡的煤礦,全村的發展陷入了停滯。村民們回憶,村裡根本留不住年輕人,留守的老人們只能依靠山上的野酸棗賣點錢。

2016年,因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整合食用菌、玉米等領域的8位專家,組建農業科技幫扶團隊,幫助白虎頭村引種食用菌、營造觀光梯田、搭建科技小院,將這裡打造成了三季有花賞、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麗鄉村,徹底改變了白虎頭村的落後面貌。

劉宇說:「夏季白虎頭村溫度比較涼爽,適宜種植見效快、收益高的反季節食用菌。」在劉宇研究員的幫助下,白虎頭村引種栽培了榆黃菇、平菇、玉木耳等多個產量高、收益高、銷路好的食用菌品種。據統計,2019年白虎頭村的兩個食用菌大棚的年效益能達到8萬元。

在3年多的時間裡,北京市科協組織動員多家科技社團的數十名科技工作者,在白虎頭村實施農業科技精準幫扶,這個曾經的的低收入村不僅全員摘帽,而且人均收入還超過了4萬元,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榜樣。

了解到劉宇在食用菌種植領域幫助農戶脫貧的消息後,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郝家營鄉、承德市豐寧縣等地的村支書,帶著貧困戶也找到了劉宇,想請「蘑菇專家」為當地種植食用菌出些「妙招」,幫助貧困戶脫貧。劉宇說:「每個地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氣候特徵不一樣,要因地制宜、一地一案地為河北貧困戶制定適宜的食用菌種植策略。」

劉宇以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的一家公司作為重點扶貧基地,帶領團隊科研人員深入一線開展食用菌菌種繁育、標準化栽培技術及菌棒集約化生產等技術培訓指導、現場觀摩會,並且安排基地技術骨幹赴北京劉宇的實驗室進行實操培訓。2019年試驗示範的香菇優良品種及配套技術,比常規品種畝均增收4000餘元;2017-2019年帶動國家級貧困縣豐寧縣貧困農戶420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度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食用菌科技開發公司合作,試驗示範的平菇優良品種和袋式打孔栽培技術,平菇單袋產量比常規品種提高22%,畝均增收6500元。試驗示範的香菇優良品種及立體栽培技術,比常規品種畝均增收7000餘元。依託試驗示範公司,劉宇帶動國家級貧困縣張北縣貧困戶417戶,戶均增收3500元。

劉宇在西藏拉薩,為農牧民進行食用菌技術培訓

劉宇向寧夏食用菌種植戶傳授種植技術

近五年,劉宇研究員帶領食用菌科研團隊先後深入內蒙古寧城、鄂倫春旗,河北豐寧、平泉、承德、遵化、張北、阜平、青龍,山西廣靈、寧武、萬榮,貴州六盤水、道真,西藏拉薩,甘肅隴西,新疆和田等貧困縣開展技術培訓及諮詢服務。已累計培養食用菌技術人員3900人次,培養技術骨幹30餘人。他依託北京食用菌協會的專家資源最大限度地彌補貧困縣、鄉缺少農業技術人員的不足。

建言獻策 構建種植保障機制防返貧

有數據顯示,全國70%的國家級貧困縣以食用菌栽培作為脫貧的首選產業。要想發揮高投入、高技術、高回報、見效快的食用菌的產業優勢,就必須構建多個產業共同發展的盈利模式。

劉宇不僅向廣大貧困戶傳授食用菌栽培技術,還積極協調相關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幫助貧困戶開拓市場、幫助企業構築新的盈利模式。他主動與食用菌合作社、公司溝通,助力河北、山西等地食用菌企業生產優質、反季節食用菌,增加銷售利潤。

北京食用菌協會的數據顯示,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地的農戶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食用菌種植產業上,並且收到了顯著的脫貧脫低成效,但是必須構建良好的種植、營銷生態和保障機制,以防農戶返貧。他積極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搭建後續扶貧鞏固機制,避免貧困戶和貧困縣因為經營不善、難以掌握食用菌栽培技術、市場需求萎縮導致貧困戶和貧困縣返貧現象的出現。他還積極搭建政府、銀行與貧困戶之間的橋樑,大力推廣先進的營銷模式,鼓勵貧困戶將食用菌產業做強做優。他鼓勵貧困戶主動聯合,形成合作社,推動貧困戶、合作社與銀行、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引入貸款和保險,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脫貧,並且以種植保險為依託,減少貧困戶種植失敗再次返貧的風險。

近幾年,北京市科協積極推動科協組織搭建京津冀科協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實施「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2019年11月14-15日,劉宇以北京食用菌協會為依託,在北京市科協的支持和指導下,積極協調京津冀三地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組織召開了 「2019年京津冀食用菌聯盟交流會」。在交流會上,三地代表們表示,希望藉助聯盟和交流會,進一步深化京津冀食用菌產業聯盟間的交流合作,推動三地食用菌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助推河北精準扶貧工作。劉宇說,「我們希望持續為探索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新模式,為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摸索經驗,並為京津冀三地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產業對接、成果共享搭建平台。」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xI-wXQBd8y1i3sJZe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