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為防止他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以城牆連接。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動用百萬民夫,修築了一條長達幾萬里的長城,用以防禦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然而,古代王朝修築長城真的是因為打不過游牧民族嗎?
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話,那就太小瞧古人的智慧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來是各個王朝的心頭大患,然而他們機動性強,主動出擊代價太大,且很快又有新的勢力冒出來,因此,必須要想一個方法遏制其源頭。
後來發現,游牧民族總是逐水草而居,南下入侵也必須沿著大河。因此,長城的作用就是鎖住河流,將水草豐美的地域圈進來,游牧民族想要南下就必須得攻下這些關卡。
而長城不僅是一堵牆,更是防禦線,有兵站、有武器,再加上以逸待勞,易守難攻。通過長城的阻擋,極大的限制了游牧民族經濟的發展,讓長城以內能夠養精蓄銳,因此歷朝歷代都會派人加固長城。
所以,長城是古人對抗游牧民族的有效手段,並不是因為打不過而龜縮的策略,當然如今已經用不上這些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