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白玉蘭評委|電視劇爆款頻出的時代,「專業者」才能跑贏比賽

2023-06-23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對話白玉蘭評委|電視劇爆款頻出的時代,「專業者」才能跑贏比賽

作者| 無花果

編輯| 把青

延期一年舉辦的上海電視節即將進入最為精彩的尾聲。今晚,白玉蘭獎最終獲獎名單將揭曉,今年共有22部入圍作品同台競技,在佳作頻出的兩年間,誰能捧得大獎成為贏家,又是否會有「雙黃蛋」出現,成為今晚的最大懸念。

此前,電視劇類別評委會主席、影視學者胡智鋒胡智鋒曾表示,將綜合考慮作品的時代性、突破性、創新性,或者是單項獎方面的綜合價值,評出觀眾、行業都認可的標杆之作。

在白玉蘭評獎前夕,娛樂獨角獸對話白玉蘭評委孫皓、王三毛、段奕宏,他們以導演、編劇、演員的角度分享了對於白玉蘭獲獎作品的要求、電視劇行業的最新觀察和個人的創作心得。

孫皓:白玉蘭入圍作品更加專業與多元

與往年相比,導演孫皓認為今年的入圍作品與往年相比有兩大特點,第一是數量多,兩年時間積壓了不少優秀作品。第二呈現多元化,比如科幻題材的《三體》,「無限流」主題的《開端》,放在以前可能是純網生的概念,在今年都能在電視台出現。

孫皓表示,今年的劇集優中選優,各個類型劇都很棒,有時很難橫向比較,如《大決戰》《縣委大院》《人世間》《三體》《開端》《我在他鄉挺好的》,都令他印象很深刻。

「這些作品打動我的片段挺多的,有的是演員表演狀態的瘋狂,他進入了歇斯底里的情境中去;有的是對小人物的刻畫,比如說一個警察,同時她又是個很遷就家庭的妻子;或者一個身患絕症的小人物,依然那麼燦爛的生活。包括有的劇復原了從7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的生活,整個改編的過程都十分精彩。」

孫皓認為,「白玉蘭」的評選有點像競技比賽,不管是新隊員還是老隊員,都在一塊跑,每個評委對冠軍有一個自己心理的準繩,誰先撞線誰就贏了。雖然評獎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占據孫皓心中最高地位的還是專業。對於市場的整體觀察,孫皓則認為對待創作要避免陷入跟風誤區。

我希望題材要更多元化一些,儘量避免跟風。我每年要看劇本100多部,看完一個懸疑劇之後,我需要換腦子,再看看都市情感戲來休息一下,觀眾也是一樣。當然這個問題很複雜,人家也要為自己的資金去負責,有個安全度的問題,但很可能這是一個誤區,人家開了一朵藍花,你就要考慮到我將來可能要開一朵粉的才會好。平台和資方真的要吃透市場,膽子放大一些,可能更安全。」孫皓說。

孫皓認為藝術作品需要引領觀眾,他列舉去年《人世間》的例子,一開始很少人認為年輕人會喜歡看這類父輩的故事,但劇集播出以後,《人世間》意外地收到了大量年輕人的青睞,在熱度與口碑上實現雙豐收。

談到什麼樣的劇本能夠吸引孫皓,他列出了幾點標準,第一個是故事本身能不能打動人心,第二是需要有2~3年的前瞻性,有對市場的預判,也就是能否打動觀眾,主創和觀眾能夠同時被打動的這個交叉點格外重要;第三是要有極致的人物第四,考慮觀眾的觀劇體驗感,劇本不要拖沓。

他還列舉了自己拍攝電視劇《慶餘年》時的經驗,雖然當時碰到過演員檔期和疫情等困難,但《慶餘年》劇組非常良性,創作熱情濃厚,甚至大家都不願意殺青,希望把每場戲拍到盡善盡美。

孫皓稱拍攝《慶餘年》時沒考慮男頻還是女頻,反而少了一些先入為主的限制,「《慶餘年》的人物太有意思了,一個現代大學生穿越到古代去了,他對於那些老炮們都不服,他要砸爛一些陰暗的東西,但是他代表人民的利益,看到故事的時候我感覺嗨了,太有意思了。」

孫皓透露,剛剛官宣完整演員陣容的《慶餘年2》,計劃在4個月之內拍攝完成。

段奕宏:中國電視劇需要提高命題探索和審美意識

作為典型的硬漢、演技型演員,段奕宏對於更高級的情感表達,更多樣的人物關係的探索有所追求。而通過表演儘量精準地體現出文本的價值,是演員的功力所在。段奕宏還拿《漫長的季節》舉例,他認為近年的優秀劇集在表演細節、情感細節方面做出了不少突破。

段奕宏稱,文化素養對於一個「大演員」來講很重要,「你越往上走,會發現我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對歷史階段性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我們要仰仗於好的專業性的專家。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作品需要時間,編劇老師花兩年寫出來的東西,對演員來說就會出現創作上的難度,你都沒有花時間扎到人家用兩年的時間寫出的本子裡面,談何表演?」

關於中國電視劇出海,段奕宏認為這需要多方面的加強和提升。

「我們現在會看美劇、看韓劇、看日劇,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看不懂,說明我們中國電視劇的審美意識和表達意識,命題的探索都需要有很大的提高。這跟有勇氣、創造力,一些寬容度、創作自由度的的支撐都有很大的關係。要做就做到最好,儘量不去做那種不多你一個不少你一個的那種作品,我相信大家如果都有這樣的高要求,不愁讓別人看不到我們,我們也會有這樣的自信。」

並且,段奕宏還聲稱,作為評委,守護「白玉蘭」的含金量是他最應該做的。

王三毛:創作者需要用情、用心

編劇王三毛的作品《都挺好》《山海情》都曾入圍過白玉蘭獎,此次擔任白玉蘭評委,王三毛坦言,感受和此前參賽入圍時很不一樣。面對入圍的22部優秀電視劇作品,王三毛認為到自己正處在一個電視劇「爆款」頻出的時代。「每一位從業者都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藝拿出來了。通過『學習』這22部同行的作品,我能看到他們在創作上下的功夫,通過作品能看到他們的心血和才情。」

談到創作,王三毛稱自己不會特別在意劇的題材和表現形式,他認為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消費品,首先要做到好看,能帶領觀眾「走進來」,「創作者需要用情、用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修養。」王三毛還建議年輕編劇:要用雙腿走出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

在第27屆上海電視節上,《山海情》拿下了包括「最佳中國電視劇」在內的多項白玉蘭大獎。作為該劇的編劇,王三毛表示自己在創作時,很多生動的台詞都是來自於他自己的生活底色。「我老家是陝西渭南的,很多老鄉們看完就說:你寫的是咱村的事,台詞都是咱村裡人說的話。」

這部來源於鄉土的《山海情》,播出的時引發了全網熱議。新主旋律影視作品正獲得越來越高的關注,王三毛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他認為,電視劇的體量能記錄一個時代的變化,像《覺醒年代》《山海情》《功勳》這些作品的創作,就是在完成這樣的使命。

王三毛表示,「中國電視劇要高質量發展,總得有人去記憶我們這段歷史、我們生活的時代。這就是我們電視人的一種責任和擔當。」

在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中,編劇獎分為「原創」和「改編」兩個項目進行評選,體現了白玉蘭獎對編劇工作重要性的關注。身為編劇、作家的王三毛,深感肩上的責任之重。

「中國的電視劇觀眾特別有見識,我們創作者一點點的努力,他們都看得到;相反,你的一點點懈怠,他們也看得到。所以每一部作品的創作都需要『如履薄冰』,把你所有的才情和創作熱情放到裡面,才有可能會出來一部優秀的作品。」王三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