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9歲女孩墜亡,2封遺書句句扎心,家長:我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

2020-05-20   父母世界

原標題:西安9歲女孩墜亡,2封遺書句句扎心,家長:我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

前幾天,西安一名9歲女孩,從家裡墜落在三層平台上,當場身亡。

事發前,女孩在寫一篇作文,她給媽媽發語音說,自己完成不了,感到很沮喪。

事實上,從2月份在家上網課開始,女孩心情都不太好,總覺得壓力大。

當天下午,女孩將自己反鎖在屋裡寫作業,家長敲不開門,撞開門後沒看到她,卻看到兩份遺書:

一封說: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另一封說: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女孩的家人很悲傷,誰都沒想到會出這樣的事,痛心自己沒有注意到女兒情緒的異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沒有一個人走上絕路是突如其來,一定是負面情緒長期積累的結果。

長假期間,我4歲的女兒在家學10以內加減法,幼兒園布置的作業。

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太理解抽象的加減,3+5,5+4,4+3……又不讓數手指頭,就那幾個數字換來換去,女兒一會兒就懵了。

看著班群其他小朋友打卡交作業,我心裡著急,輔導時難免口不擇言。

學了不到一個月,女兒對數學非常牴觸,而且回答錯誤後不等我責怪,馬上說:「我真是太笨了!」

看到西安女孩的遺書,我突然想起女兒掛在口頭上的自責。

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很多事都不記得了,但父母說過的那些傷人的話,不管過去多久,都記憶猶新。

這就是語言暴力的威力。

經常被吼、斥責、咒罵、侮辱、貶低、否定的孩子,內心都不快樂。

去年外甥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他背著家人報了海南大學。

大家都很驚訝:你怎麼報那麼遠的學校?

外甥私底下對我說:就是想離我爸媽遠一點,眼不見為凈,以後再也不用聽他們吼我、罵我、侮辱我、訓斥我……

說實話,我很心疼外甥,但更心疼他的父母。

翅膀長硬了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遠離父母?

可沒有父母,是誰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又是誰起早貪黑掙錢供你讀書?

外甥聽明白我的意思後哭了: 「他們罵我的時候,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有一天下午他在玩遊戲,本想著把沒打完的遊戲收個尾就開始學習,結果媽媽看見了,立刻劈頭蓋臉把他一頓罵:

  • 「就你這樣,考上大學也沒出息!」
  • 「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東西!」
  • 「再也不管你了!死了我也不管,你愛學不學!」

……

外甥說他當時很難受,想哭卻哭不出來。氣得渾身發抖,頭也很疼,根本無法專心學習。一直到晚上感覺還是很糟,覺得自己還不如死了好。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被語言暴力傷害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自然也不懂得用愛回饋父母。

更糟的是,在傷害中長大的孩子,還會將這種不良影響傳給下一代。

知乎上有個問題: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個高贊回答說:

小時候被吼的孩子長大了什麼不自信啊,討好型人格,生怕自己讓別人不高興了什麼的,這都不是最主要的。

最可怕的是,等你有了孩子,你會發現你自己也變成了你曾經最討厭的那種媽媽。

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炸,通常吼完孩子自己就又後悔又難過,可是下一次還是會繼續這樣。

一吼毀三代!

我們做父母的,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把最好的給孩子,既然如此,為何不能跟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呢?

「愛孩子」這句話,我們自己說了不算,孩子自己感受到被愛才算。

在語言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接收到的,唯有傷害。

國外有一個公益廣告,阿聯宜家為了測試語言對人的影響,做了一個校園實驗。

研究者挑選了兩株一樣的植物放到學校大廳,每天給它們相同的光照、水分、肥料。

唯一不同的是,一株植物被誇獎,另一株植物被吼罵。

第一株植物每天聽到誇讚:

「我看見你就開心」

「你長得真美」

「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

……

第二株植物每天被吼罵:

「你是一個廢物,百無一用」

「你看起來快爛了」

「沒有人喜歡你」

……

意想不到的是,一個月後,被誇獎的那株植物依然生機勃勃,被吼罵的那株植物葉子變黃,逐漸枯萎。

一個參與實驗的同學說: 「如果植物都能被(言語)影響,那麼我想人一定也會。」

因為公益廣告,可能會誇大,造成植物枯萎的誘因是否是語言暴力,我們仍有疑問,科學性也有待考證。

畢竟造成一個植物成長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們卻不能不承認語言暴力的危害。

在吼罵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但情感上受到傷害,而且智力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哈佛醫學院歷經十幾年研究發現:小時候經常被語言暴力傷害的孩子,他們大腦中負責理解口語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 言語智商只有112分,遠低於沒受過語言暴力的孩子。

而且,小時候經常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海馬體和胼胝體的某些部位的體積減少,而海馬體是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

不僅如此,遭受過語言暴力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方面問題。

由此可見,語言暴力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情感,還有的孩子大腦的生理結構,影響著孩子未來一生的發展。

有一天深夜,閨蜜哭著跟我發牢騷:

「我真的每天都很煩,家務、工作、老人、孩子,每天都讓人疲憊,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脾氣,罵哭孩子後我又恨不得抽自己,可是有時候真的很煩,我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不快樂的家長,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雖然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但孩子不該為生活的不易買單,更不該為家長的壞情緒買單。

如果孩子讓你感到煩、怒,這絕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 。你首先要做的是,轉身離開他,先去解決自己的不良情緒。

家長元氣滿滿,才能神清氣爽地照顧好孩子。

人生苦短,別跟孩子過不去,更別跟自己過不去。

作家艾小羊的爸爸,夢想考上武漢大學,但因為家裡窮讀了技校,後來把夢想轉移到艾小羊身上。

每天早晨四五點就沉著臉把她叫醒學習,還嚇唬她說不好好學習就去掃大街。

這給她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她感覺爸爸像仇人,不想看到他。

有一次,她數學考了24分,忐忑不安。

爸爸開完家長會,買了一隻燒雞回來,全家開心地吃了雞。

第二天,爸爸破天荒沒叫他起床讀書,她一覺睡到自然醒。

從此,已經死心的爸爸不再管她,天天都很快樂的艾小羊反而學渣逆襲,考上武漢大學。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 「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我們往往不自覺就以「龍」或「鳳」的標準要求孩子,希望他活成我們心目中最美好的樣子。

有些人逼孩子、跟孩子過不去,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跟自己過不去。

可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放過那個不完美的孩子,也放過那個擰巴的自己。

與自己和解,與孩子和解,做一個不吼不罵的「文明父母」。

最後一個問題:我女兒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了嗎?

還沒有,但我相信等孩子上了小學,就算不用我輔導,她也一定知道3+5=8,5+4=9,4+3=7。

而現在,我只希望她做一個快樂的小孩,健康平安地長大。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