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流行開小店,很少看到這樣的「大手筆」了。
不久前,武漢江漢路步行街,上下6層樓、投資高達1800萬元的「頑徒ADDICTEA」(以下簡稱頑徒)旗艦店正式營業,吸引了不少同行打卡探店。
這家營業面積超過1200平米的店,究竟賣什麼?
今年,茶飲普遍增長困難,開「超級大店」的思路還可行嗎?
6層樓、投資1800萬
這是一家怎樣的茶飲店?
這段時間,武漢的一家茶飲店刷屏了朋友圈,不少飲品夥伴前去打卡。
7月初,武漢江漢路步行街,地標性商圈,頑徒首家旗艦店就開在這裡。建築外形獨特,上下6層樓的茶空間,產品也是茶的創新和延伸。
有消息稱,這家營業面積超過1200平米的門店,投資高達1800萬元。一起來看下飲品朋友的探店實錄:
從外觀看,這是一棟獨立建築,走的是現代科技風。遠遠望去,建築通體為銀白色,由輕型鋁板組成,線條交錯,其中還散落著形狀不一的鏡面,是過目不忘的那種建築了。
圖源頑徒
走進店內,室內一共有6層,以西遊記「大聖歸來」為主題,整體風格簡潔明快,黑白灰色調為主,牆面和頂部設計多為鏡面,增添了整體的科技感。
圖源頑徒
科幻風格的門店,出品也很有觀賞性:
產品上,顧客也可以現場觀摩制茶過程,比如一款名為「偷師」的紅茶,店員利用研缽、燒杯、錐形瓶、濾斗、奶油瓶和冰杯等工具,將紫蘇葉與烏龍茶相融合,萃取出一杯粉紅色的飲品。
6層樓的空間設計,也滿足了茶的各種體驗細分:
- 一樓以現制茶飲為主,有純料茶和拼配茶,並且像賣咖啡一樣,奶基底提供了冰博客、燕麥奶的選擇,單品價格大多在26元~50元,最貴的一款「法老肉桂」售價128元,是當下網紅必打卡單品;
法老肉桂,圖源頑徒
- 二樓做出一個過渡空間,供客人小憩,也為前來打卡的顧客提供了一個拍攝場地;
- 三樓作為品牌文化展示區,突出了「西遊」的概念,電子螢幕上《無邊西遊》的概念片滾動播放,還有茶文化周邊產品零售(四樓、五樓目前暫未開放);
- 六樓更像是「以創意咖啡的形式賣茶」,採用季度快閃菜單的形式販賣創意茶飲,並且還採取「日茶夜酒」的經營模式,晚上就變成一家小酒館。
圖源頑徒
全新的產品,令人眼前一亮的空間,讓不少前來打卡的顧客都感到驚喜。
在這家店之前,行業人對「頑徒」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事實上,這個品牌在2018年就已成立,發展模式則與大多茶飲品牌反向而行。
比如在開店策略上「先海外再國內」,首家門店開在澳大利亞,並先後在澳大利亞和韓國開設了6家店,最近才在武漢開出國內首店。
在當下追求「輕量開店」的背景下,頑徒大手筆投入1800萬元,開出1200平的門店,不禁讓我思考:
- 類似文和友般的「超級空間體驗」,在新茶飲走得通嗎?
- 當下新茶飲的「空間探索」,還可以有哪些方向?
文和友式的「超級空間」
在當下茶飲市場走得通嗎?
一定程度上,開大店的品牌意義是大於盈利意義的。
新茶飲品牌一直在走的,是概念店+標準店的模式:一邊用「極致體驗」持續輸出品牌勢能,一邊用「標準店型」帶來利潤和收入。
比如喜茶的手造店
在品牌升級、轉型等重要節點上,開大店有助於集中展示品牌文化、未來願景,拉升品牌高度,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深刻的體驗、理解。
但縱觀飲品領域,打造大店,特別是超級大店,往往發生在品牌勢能有一定積累之後。
比如星巴克在上海開出2700平的烘焙工坊之前,已經在上海開出了600多家門店,這個數量在當時就已經超過了紐約和洛杉磯。
還有奈雪的茶,2019年深圳奈雪夢工廠店正式營業,彼時奈雪已經創立4年,作為頭部品牌開出了330家門店。
奈雪夢工廠
而這些背景條件,頑徒似乎並不具備。從這個角度來看,頑徒此次開出武漢店,似乎具有更高的開店風險以及不可複製性。
此外,新茶飲發展到現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品牌發展已經與規模相綁定。
從消費端出發 ,蜜雪冰城、茶百道們的成功,離不開把門店開遍全國,獲得了眾多網際網路自來水的安利。
一個直接的感受是,過年回老家,縣城裡50歲的阿姨都開始用蜜雪冰城替代瓶裝飲料了。
超級體量下,運營體系隨之不斷完善,在供應鏈端也有更多的發言權。因此,我們不難感受到,近年來連鎖茶飲品牌都在弱化空間,提高開店速度,用規模提高話語權。
那麼,新茶飲當下到底要不要做空間體驗?
茶飲做空間,還有哪些機會點?
任何茶飲店的生意,都是一套關於「成本、效率、體驗」的平衡。做好空間體驗,多數時候,我們還是要考慮成本是不是足夠低,效率足夠高。具體來說:
1、下沉市場,做「實用社交空間」
一方面,和一二線城市寸土寸金的成本相比,下沉市場較低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讓一家店的成本不會因面積而提高太多,相比於一線城市,盈利相對是容易實現的。
下沉市場開大店,已經是很多品牌的選擇。
當然,真正催生縣城大店的密集誕生的,是小鎮青年們對第三空間的需求。下沉市場熟人社會特徵明顯,消費行為也與社交活動緊密聯繫,年輕人需要一個見面的地方。第三空間是剛需,而能提供第三空間的場所並不多。
而從咖門過往的採訪案例來看,與一二線城市做品牌文化的邏輯稍有不同,「縣城大店」的共性,是空間設計更考慮實用性。
縣城大店的出現,是與當地的咖啡館、快餐店競爭,為顧客提供一個可以約會、談事、寫作業的地方。
2、一二線市場做效率、做便捷
到了一二線城市,租金的成本很難降低,但人工成本成為一個變量,納入品牌考量因素。而人工成本的本質,是效率問題。
即使是「大手筆」的頑徒,武漢店的一大特色,也是人工成本的控制。或許因為頑徒主要市場是海外,海外人工成本普遍高於國內,因此探索較早。
我了解到,頑徒店內有萃茶機、磨茶罐、雪克機、冷凝泡茶機等等,並且一直在努力實現萃茶半自動化,引用大量機器設備突破純茶出品標準化難度。這既可降低人工成本,也有利於標準化。
圖源頑徒
不得不說,頑徒的出現,在茶飲圈內部引發了一大波討論。
我們常說,新茶飲面臨中年危機,產品越來越卷,即便修煉十八般武藝,營銷活動多樣,年輕人的興奮程度也不似過往。
像頑徒這樣反其道而行的品牌發展模式,對行業是一次新的「刺激」。
它不只是一杯飲料,更是年輕人關於夏天的想像;探店打卡照上,人們手裡拿的也不只是奶茶,而是對城市潮流的追逐。
但從商業視角分析,「超級空間」能不能走得通,我們仍需時間和市場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