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道詭異的道德難題,至今也沒人能夠給出最佳答案

2022-07-23     攝影肖鵬

原標題:這4道詭異的道德難題,至今也沒人能夠給出最佳答案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如果說法律是明令禁止人們做某些行為的規範,那麼道德則是深植於內心的無形標尺。

不違法是最基本的做人底線,講道德是創建文明社會所追尋共同目標,只不過一個人固然可以為自己樹立起道德規範,可若是利用道德二字迫使他人服務自己,那麼這種行為便稱得上是道德綁架了。

道德綁架屬於形而上的思想,它無法達成所有人的一致認同,那麼什麼樣的情況可以稱之為道德綁架呢?

這4道詭異的道德難題,難倒眾人,至今沒有答案。

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中的經典問題,題目內容涉及到了人們比較熟悉的領域,代表性後續總結也很難超越,堪稱思想道德實驗的其中一環。

由於人們在各個階段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在社會閱歷增加了以後,對同一句話的階段性解釋和選擇也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今的你再一次看到這個問題還會給出曾經的答案嗎?

一個哲學家提出,有兩組孩子在軌道上玩耍,第1組的5個孩子所在的軌道是電車正常行駛的軌跡,而另一組的一個孩子則站在廢棄的軌道上,此時突然來了一輛正常行駛的電車,你是否選擇讓列車變道?

這個問題剛剛誕生之初,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讓列車變道,這也正是功利主義者的思維模式,簡單來說,犧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成全大部分人,儘管這小部分人是無辜的,並且我們的內心也隱隱的偏向他們,但最終的選擇還是會以保全大多數人為準。

法不責眾,槍打出頭鳥等言論都代表了少數人的悲慘和多數人所受到的保護,正因如此,我們總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多數人中的一分子。

許多人一起過馬路的時候,即便大家都闖了紅燈,可只要人數夠多,內心就會充滿安全感,連帶著道德的負罪感也會相應的減少。

即便小部分群體的利益犧牲了,可身為大部分群體的一部分,我們卻會選擇視而不見,因為每個人擔心的都只是自己未來是否會成為被犧牲的小部分群體而已。

空地上的奶牛

空地上的奶牛是認知論領域中的經典問題,一位農民養了一隻奶牛,他不想讓奶牛跑丟,又必須讓奶牛放養在空地上,所以他每天都在擔心這件事。

有一天,農民主動向送奶工詢問奶牛的事情,送奶工表示奶牛還在那片空地上,農民遠遠望去,果然看到了空地上有一塊黑白相間的顏色,於是他認定奶牛確實還在。

可是送奶公再次經過農場返回之時卻驚訝的發現奶牛並不在那兒,而農民之所以誤認為奶牛沒丟,其實是因為空地上有一張黑白相間的紙,真正的奶牛在隔壁的樹林裡。

此時問題誕生了,奶牛本質上沒走丟,那麼農民對奶牛依舊在空地上的認知是否正確呢?

通過錯誤的推斷得到了正確的結論,結論固然會被沿用,可錯誤的推斷能否被運用呢?這個問題的爭議性很大,不過在數學領域卻是個例外。

炸彈難題

這個問題考驗了回答者的人性,在涉及到自身生命時,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嚴刑逼供,可若是這位知情人士是自己的親屬,大家又會如何抉擇呢?

群體利益受到威脅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劃分人群的親疏關係,並對自己熟悉的人抱有護短的想法。

特修斯之船難題

一艘船已航行了數百年,它可以無限更換自己的零件,從而永遠的航行下去,然而爭議便在於此,這艘船更換的零件之後是否還是原來的船,若不是特修斯之船,它又是在更換了什麼地方之後才開始改變了?

這個問題關係到整體和部分的組成,後來還被用來研究人的身體,例如人體細胞更換了一輪之後,我們是否還是原來的我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a02d0e2858a83c0e097d82cd881bc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