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顯示簡單原理

2019-06-14   閒余電子

液晶是一種介於固態和液態之間的物質,是具有規則性分子排列的有機化合物。如果把它加熱會呈現透明狀的液體狀態,把它冷卻則會出現結晶顆粒的混濁固體狀態,具有液體與晶體的特性,故稱之為"液晶"。

液晶顯示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將置於兩個電極之間的液晶通電,液晶分子的排列順序在電極通電時會發生改變,從而改變透射光的光路,實現對影像的控制。

TFT液晶面板,由表及里分別由表層保護玻璃、三元色濾光板、偏光板、沉積在玻璃基板上的FET電晶體(薄膜電晶體)電極、液晶、同樣沉積在玻璃質基板上的共通電極、底層偏光板、背光板(導光)以及背光源組成。光由底層透射進來,經過液晶的和偏光板的共同控制,藉助濾光板產生色彩斑斕的圖像。

液晶顯示器光線輸出的顏色都是R.G.B(紅綠藍)原理,這是用光的原理混合色彩來完成顯示的,RGB即大家熟知的三基色當R.G.B都為255時,色彩為透明;RGB都為0時,為黑色。

不發光物體顏色都受到光源色的影響。他們都有色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16位色,32位色什麼的。其實這個是他們的最大同時發色數的說法,16位色就是2的16次方=65536色,由於顯示器是居於光輸出的,是RGB原理,所以會產生透明。

透明的不算色,所以是65535色,差不多也就是人眼能分辨的極限了。同理,32位色就是2的32次方。理論上來說32位色渲染的畫面要比16位要好,但除了專業製圖、除了你有一副特別敏銳的眼睛,32位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關於液晶屏的響應時間.

響應時間指的是液晶顯示器對於輸入信號的反應速度,也就是液晶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的反應時間,通常是以毫秒(ms)為單位。

信號相應時間分為兩個部分即"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而我們所說的響應時間指的就是兩者之和。響應時間越小越好。時間越小用戶在看移動畫面時就越不會出現類似殘影或者拖尾的痕跡。按照人眼的生理特點,響應時間如果超過40毫秒(<1000÷40=25幀/秒),就會出現運動圖像的遲滯現象。

所以目前市場上響應時間最低的接受範圍是16ms,這也是現在的液晶顯示器較多的標識。現在主流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可達4ms。但是光看響應時間這個參數並不能反映出一個液晶顯示器的好壞,而且很多小廠家對響應時間的標註隨意性很大,所以靠這個參數來評定一款液晶顯示器的優劣還是有失公正。同時即使是響應時間稍快一些,也不見得這款液晶顯示器的綜合性能就好,這也是很多品牌液晶顯示器12ms比其它8ms賣的還要貴的原因。

如何來判斷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是個很受關注的問題,有人建議用專用軟體,其實這個辦法聽起來不錯,用起來就難了:一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或會應用這種測試軟體;二是商家也不見得允許你在他的電腦安裝這種測試軟體;三是測試軟體也是靠眼睛來辨別的,這個精確程度實在是難以把握。

不加思索給出用軟體測試的朋友可採用文本觀察方法是判斷一款液晶顯示器響應時間是否足夠快的絕佳方法!你只需要打開記事本,簡單寫幾行文字,然後把記事本窗口縮小到螢幕的1/10,用滑鼠拖動這個記事本在螢幕上面運動,你會發現原本清晰的字體變黑了,變模糊了,其越黑越模糊說明這台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越慢,通過多台對比,很快你就會選擇到令自己滿意的產品了。

其實如果非運行一些極品遊戲,12ms的響應時間完全能夠滿足日常需要,你可以把響應時間上面省下的銀子投入到其他方面,比如購買更大尺寸的顯示器上,當然如果你銀彈多多,追求完美,那就選擇最貴的吧!品牌機最貴的一定是最好的,一分價錢一分貨是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