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順德人:我的肉(you)都是魚做的

2019-07-26     饞味記

最近,迪士尼《美人魚》選角一事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原本屬於丹麥白人的童話,其女主角卻硬生生變成了一個黑人。

emmm,大概是三伏天的太陽太大,把生活在深海里的美人魚也給曬黑了吧……

這選角究竟合不合適,小饞不敢說。但若是這美人魚游到了中國,廣東順德人一定是衝到最前面的。

為啥?

因為在吃魚這件事上,順德人說第二,還真就沒人敢說第一。

順德位於珠江三角洲平原,河流縱橫,水網交織,有著豐富的淡水資源。加上氣候溫暖多雨,這裡的「魚量」就格外龐大。

魚一多,順德人就變著法子地吃。據統計,順德人吃魚的花樣多達200種,一條魚可以從頭吃到尾,絲毫都不帶浪費的。

從魚頭、魚背、魚腩、魚骨吃到魚皮、魚尾,甚至連魚腸都不放過。魚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無一不成菜肴,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拿魚皮來說,就有涼拌、煎炸、冰鎮等多種做法。

但要說起順德人的最愛,魚生不能不擁有姓名。並且,對於追求食材本味的順德人來說,生吃才是更引以為傲的進食方式。

說起魚生,全世界的人們大概都會想到日本的生魚片。殊不知,這日本的生魚片也是泊來之物,其源頭還在咱們中國。

遠在西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吃魚生了。《詩·小雅·六月》中:「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鯉」指的就是鯉魚做成的魚生,在當時是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到的高級食品。

後來到了唐代,萬國來朝,魚生的做法也隨之傳播到了日本。日本人採用海水魚代替了淡水魚,而用芥末作為佐料的方法似乎也來自中國,畢竟在《禮記》中就曾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

遺憾的是,到了現代中國,吃魚生的習慣卻只留在了廣東順德。

幸運的是,順德人倒也沒浪費這一千五百餘年的吃魚生歷史。

和日本的生魚片相比,順德魚生顯然要薄得多,《風味人間》里就曾介紹,魚生「每片的厚度都不超過0.5毫米」。

這得益於順德人獨特的處理方式:

草魚撈上來,不能心急,要在清水中餓養瘦身,消耗脂肪,吐盡泥沙。

剔除紅肉時,只留脊背上雪白的部分,需下刀精準,力度恰當,切段細刺又不使肌理破散。

僅用鹽和植物油相佐,是順德魚生的傳統吃法,咬一口,嘴裡儘是生魚肉的清甜鮮爽。

為了適應現代人的口味,在食用魚生時,順德人往往也會搭配如洋蔥、胡蘿蔔絲、花生粒、榨菜等佐料,來達到辟腥、提味、抑菌的效果。

做魚生時要下得了功夫,吃魚生也不能含糊。對於順德人來說,食用魚生,早就不單單是一種吃法,它還成為了順德人寄託情感、表達祝福的一種方式。

待一盤魚生上桌,桌上的人要用筷子從盤底把所有的食材撈在一起,挑得越高越好,一邊挑一邊還要大聲喊出吉利話:

「撈起!撈起!撈得風生水起!」

一口魚生下肚,寓意著來年定會心想事成、發家致富。

只不過,小饞得提醒一句,魚生雖好吃,但由於食材來源於淡水魚且是生吃,有著極高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據衛生部第二次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廣東省占了我國近一半的寄生蟲感染者人數。其中廣東順德又是其中之最,感染率高達50.74%!

沒錯,就是因為生吃魚肉。

有趣的是,曾有人在順德地區做過相關調查,發現當地人知道肝吸蟲感染途徑(生吃)的居民在58%左右,而知道肝吸蟲會帶來疾病的居民在47%左右。

也就是說,即使知道生吃有風險,大部分順德人也捨不得放過這口美味……

當然,若你也像廣東順德人一樣「英勇無畏」,不怕寄生蟲感染,不怕肝癌,哪怕是赴湯蹈火也要嘗一口這人間美味,那……食用後一定要記得接受驅蟲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NXRMmwB8g2yegND_d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