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餃
童謠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什麼冬至這天一定要吃餃子呢?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熬,煮好後再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形狀,人們吃下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耳朵變暖,爛耳朵就變好了。
那知道了北方吃餃子的起源,南方吃湯圓你知道為什麼嗎?
史料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山東羊肉湯
山東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寧波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江南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冬至夜有全家歡聚,一起吃紅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天,時候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天煮紅豆糯米飯來趨避疫鬼,同時祈求祛病消災。
僑鄉開平——鹹湯丸
鹹湯丸是一道經典的漢族小吃,在廣東開平、台山地區最為流行。正宗的鹹湯丸和甜湯圓最大的區別是,鹹湯丸的沒有餡的。用糯米粉搓成團,再捏成丸,再和爆炒過的蝦干,蘿蔔,肉絲、青菜等眾多食材一起下鍋煮,這樣,一碗鹹湯丸就完成了。
蘇州人吃餛飩
吳地蘇州過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遺風,以冬至夜為歲末,所以過冬至就是過年,當然節日氣氛也很濃了。
蘇州人過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團圓飯」,飯菜名字都很雅致,蛋餃叫「元寶」、豆芽叫「如意菜」、粉條叫「金鍊條」、魚叫「吃有餘」等。餛飩也是蘇州人過冬至必吃的一種主食,當地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上海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在明、清就有了。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冬至團還可以用來祭祖和贈送親友。
潮汕地區吃甜丸
冬至在潮汕地區是大節日,又稱「過小年」。冬至這天,當地人要準備貢品到祠堂白祭祖先,然後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潮汕人冬至要吃甜丸,一種與湯圓類似的糯米丸子,也叫「冬節圓」。
杭州人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要祭祖,三餐都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廣東人吃燒臘
廣東地區也是非常重視冬至節的,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據介紹,廣東很多地區冬至這天要「加菜」,祭祖之後全家人準備一桌大魚大肉一起過節,燒臘是必不可少的傳統食物。人們還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贈送臘腸、臘肉等。
泉州人吃「冬至丸」
泉州人冬至這天祭祖團圓,出門在外的人都會儘可能趕回家過節,當地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泉州人冬至要吃「冬至丸」,早晨要煮甜丸湯供奉祖先,然後全家人以甜丸湯做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