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熱心功名,然後學而優則仕,為官期間清正廉明、一心為民,晚年解甲歸田,為桑梓貢獻餘熱,這是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共性。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嶺南大儒湛若水逝世後五年,抗倭名將、進士胡庭蘭(1507—1581)辭官歸里。得知邑中名儒湛若水已逝世有年,胡庭蘭感到十分遺憾:與同鄉前輩,竟無緣相見一面。胡庭蘭年輕時才華橫溢,歸鄉後更顯學者風範,在增城鳳凰山鳳台書院講學。胡庭蘭治學嚴謹,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學說,著有《詩意講意》《相江子集》,終成一代名儒,與他的前輩湛若水名列增城首批歷史文化名人。
對增城人胡庭蘭,龍門人再熟悉不過了,胡庭蘭青年與晚年,都與龍門有過交集,他長久地活在龍門的地方志記載和民間傳說中。
窮困秀才執教龍門多地
明正德二年(1507),胡庭蘭生於增城書香官宦之家,童年的時候,家境落敗。胡庭蘭從小有志氣,在逆境中奮發讀書,年少成為生員(秀才)。嘉靖二十二年(1543),38歲的胡庭蘭應鄉試薦為第一名,卻因其策論中語涉譏諷朝政,被御史罷去舉人資格,但他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鄉試中仍中解元。翌年中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踏入仕途。
胡庭蘭出生之年,龍門建縣才十一年,是廣州府最年輕的縣邑,百事待舉,在文教方面,增城是龍門的「老大哥」。胡庭蘭年輕時,是一位窮書生,受聘於龍門永漢、沙逕、地派等地教書為生。這位以詩文飲譽廣府地區的增城才子,深受龍門紳士和鄉民的愛戴,有關他年輕時在龍門的故事,大多詼諧有趣。
古時候,教師的薪金大多是實物,如谷、油、米等。有一年,在龍門天堂山珠洞任教的胡庭蘭放假回增城過年,鄉民送給他十多擔穀子和幾十斤花生油作薪金。胡庭蘭坐一條小木船沿著增江回家,船上裝滿稻穀和花生油。臨到增城正果時,小木船在急彎處旋渦中忽然翻側,船上的稻穀和花生油全部倒入河中。一年的薪金付之東流,兩手空空回家過年,胡庭蘭感到異常落魄。
第二年,鄉民商量決定將薪金換成銀兩,他們擔心胡庭蘭不肯收下銀兩,於是借著給胡庭蘭送番薯半路充飢之故,暗中將銀子塞進熟番薯里,用袋裝好讓胡庭蘭帶走。胡庭蘭看僅是一些不值錢的番薯,便收下。胡庭蘭半途拿出番薯充飢,發覺番薯里塞著滿滿的銀子,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深知,這是鄉民暗中幫助他這個窮書生。
明嘉靖年間,胡庭蘭來到龍門沙逕功武村,此地為龍門廖姓繁衍之地,武將文人輩出,在增龍兩地素有盛名,胡庭蘭想在此地任教。功武村人對教師素質要求一貫較高,見胡庭蘭衣衫襤褸,不像個讀書人,怕他誤人子弟,村中長老於是想出對對子一招,以此試探胡庭蘭的才學。長老以村中河邊竹林為背景,道出上聯:竹筍如針,白鶴飛來何處立。胡庭蘭一聽,覺得對子衝著自己而來,把自己比作餓瘦的白鶴、飛來此地覓食,於是,他怒而不發,仰首挺胸吟道:絲茅如劍,黃蜂專注利中行。村民們見胡庭蘭對仗工整,立意巧妙,都欽佩他的才學,決定將他留下任教。
吟詩歌詠龍門秀美山水
胡庭蘭在龍門任教期間,對景色秀麗的龍門山水愛慕不已,常抽空遊覽。
功武村附近的仙女石之景色和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有一日,胡庭蘭慕名遊覽。果然,只見仙女石山頂花木芳菲,山腰有石鼓,敲之有聲,如同擂鼓,數百米也聞其聲,石鼓旁邊有石盆、石凳,布置宛如仙境,尤其是兩塊巨石,石秀參天,對若人形,猶如兩仙女在對歌,這就是當地人傳說的仙女石。胡庭蘭興致勃勃地欣賞山水美景,不禁詩興大發,一首詠仙女石的七律詩脫口而出:稜稜仙骨迴風塵,不學凡裝浪嫁人;夜月光懸終古鏡,野花紅插隔年春;煙埃陌上空臨水,雞犬雲間自結鄰;幾度憑虛笑牛女,鵲橋過後總傷身。
這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吟誦龍門仙女石的詩文,胡庭蘭將仙女石的秀美風光和神話傳說融於一詩,引人入勝。一百多年後,清康熙六年(1667)《龍門縣誌》列出「龍門八景」,「仙女摩空」位列其中,足見胡庭蘭的審美眼光獨到,在明代就「預判」了仙女石能成為勝景,此外,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胡庭蘭年輕時的詩文在其壯年成名後傳播甚廣,在明中期至清初,直接將仙女石推向了龍門風景的「第一梯隊」。
對地派霧迷嶂,胡庭蘭吟詠道:何處斯文泛濫吟,掀天揭地作胸襟。山無豹隱依然闊,水有龍吟不在深。黃鳥噪來調玉管,碧犀攜得伴華簪。等閒分付老松柏,撐住斜陽聽好音。
即便是坐船歸鄉途中,胡庭蘭也用自己的慧眼,為龍門山水點撥。有一年年底,在地派渡頭村任教的胡庭蘭坐船回增城,相送的保長稱一路坐船無聊,建議胡庭蘭每到一處吟一句詩,胡庭蘭欣然答應。
一路增江,一路詩文。船出渡頭村至雙頭村,胡庭蘭望著遠處的村莊吟道:「兩人公枕是雙頭。」船至珠洞村時,胡庭蘭吟道:「豬仔成群是珠洞。」不多久,船又到了一條村莊,保長說:「這是駱村。」胡庭蘭吟誦道:「裝魚不到賴駱村。」
船一直順流而下到黃竹瀝,保長又說:「這是官派村。」胡庭蘭一看村周圍的環境,發現村前有兩條河流過,便吟道:「兩水流來官派穿。」船到鸕鶿村,胡庭蘭即吟道:「烏鴉飛過鸕鶿村。」船到水貝村,胡庭蘭吟道:「松樹搭橋是水貝。」船到七星崗,保長一指:「這是甘香村。」胡庭蘭吟道:「七星對面是甘香。」船到林村,胡庭蘭看到很多村民挑桶澆菜,即吟道:「肩挑水桶是林村。」船到百擔村,胡庭蘭看到很多貨船停棲,吟道:「擔谷落船是百擔。」船到水西村,胡庭蘭想了想,吟道:「海底生毛是水西。」船繼續往東行至曲厲村,胡庭蘭便吟道:「屈頭鴨仔是曲厲。」對著前方的戴屋,胡庭蘭順口而出:「新抱返房是戴屋。」胡庭蘭繼續興致勃勃地欣賞兩岸的風光,忽然聽到保長說:「這是樟潭杜屋村。」胡庭蘭即吟道:「船過樟潭是杜屋。」
不知不覺,船到麻榨,保長又說:「快到麻榨圩,過了麻榨就到你的增城老家。」保長隨後問胡庭蘭對增江河有何感想,不妨吟首詩。盛情難卻,胡庭蘭吟道:「增江最深是岳潭,增江最美是三洲;增江渡船十六條,增江碼頭三二個。」年輕的胡庭蘭最終在增江寫就一段佳話。
晚年為功武鄉紳撰寫「典儀」賀書
胡庭蘭登入仕途後,雖是儒生出身,但曉暢軍事兵法,能文能武,平倭平滇屢立戰功。為官20多年,胡庭蘭操行貞潔,不貪一文,深受百姓稱讚。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近花甲的胡庭蘭掛印回鄉,旋即倡導教育和著書立說。近鄉情深,人到晚年往往思年少。胡庭蘭對自己年輕時在龍門任教、生活的歲月無比懷念,對龍門的文教與建設,不遺餘力給予支持。
明隆慶六年(1572),龍門鬧饑荒,功武鄉紳廖守問從自己耕種的「小莘野」中拿出200擔糧食救濟饑民,龍門縣令王許之向上級「請給冠帶」並受「王府典儀」。胡庭蘭的門生請他為廖守問寫賀書,想起自己年輕時在功武任教的歲月,胡庭蘭對此事極為重視,允諾幫忙。
胡庭蘭在賀書中褒揚了廖守問捐糧善澤一鄉,稱讚廖守問「周雅端誠,負內美而務修,少業儒,既壯而薄仕,乃即耕,然不欲終於農家者流也,乃營其所耕,命之曰:小莘野。此其志豈微哉」。
胡庭蘭在賀書中,也回憶了自己的年輕歲月,對功武村以及增江風貌,有一番詳細描述。「龍門廖姓為右姓,其居為右鄉,其先以武功文德起家,世有令人焉。」「予少賤,異時攜經遨遊,棹九龍、撥鰲溪、逾黎壁,舟行數曲,即束以重山,其對峙如門,橫截如堵,望之如流之中絕,及溯洄以出,復逶迤如練然。又數曲,或錯以嗚灘,其幽咽如弦,其喧號如雷,壘雪飄花,如懸河一瀉,而盤渦施劃譎譎,若有點頭揚髯,騰驚波巧上者。又數曲,或浸以澄潭,日射如浮金,月印如沉壁,口口淳涵,凈深不聞,其下若有大蛟神螭抱珠奮角,待風雪以起者,鑒之毛骨凜凜,如不可留。又數曲,或當以巨石,如盤如踞,如伏犀如游龍蜿蜓;又或屹然中立,孤根百尺,如灩預之堆,足以障千頃之狂瀾也。少進,則有秀石,曰仙女,峰嵂萬仞,遠而望之,如挺天柱之貞標,近而即之,又若芙蓉靚妝,蒼蒼於雲霞間。下瞰百折之回川,熒熒若鏡之返照,亦天下之奇觀雲。」
將增城溯江而上至龍門境內的驚險以及增江奇景描述一番後,胡庭蘭筆鋒一轉,「少進,則呀然天開,洞然廣陸平原簇起千煙,巨榜崇樓,鉤盤萬落,儼朱明一大都,而廖族之居在焉。」胡庭蘭感慨,「所謂名鄉者,非與靈奇所鍾,清淑所蓄,畲英吐和,克生令人也宜哉。」年輕時到功武村求學謀生,年老了,胡庭蘭依舊對功武村懷有深厚感情,不吝讚揚之詞。
後來,廖守問與妻子合葬沙逕下車村庵山,後人將胡庭蘭撰寫的賀書,製作成碑,鑲嵌在廖守問夫婦墓前,是為《廖守問榮授碑》。
來源:惠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Fgq5W4BMH2_cNUgvb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