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廣汽埃安回應!被曝裁員、解約應屆生,銷量也下滑……

2024-06-12     國際金融報

內卷之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都面臨著愈發強烈的緊迫感。

不安的情緒在升騰。車企的境遇瞬息萬變,沒有絕對安全可言。

作為廣汽發力新能源賽道的主力軍,埃安承載著廣汽在新能源時代的期冀。然而,此前發展順利的埃安,今年以來情況急轉直下。銷量下滑的同時,埃安近期還被曝出解約應屆生、裁員等消息。

6月12日,一封名為《廣汽埃安校園招聘解約通知》的郵件在網絡上流傳。郵件顯示,埃安於6月11日向部分已簽約應屆生髮通知稱:由於應屆生招聘政策調整,對已簽訂的三方協議/雙方協議進行解約,並向被解約者支付5000元違約金。

圖片源自網絡

埃安方面在回應《國際金融報》記者時稱,此次涉及調整的校招人數範圍在個位數內,人事會按照協議規定合理合法進行賠償,妥善處理。

當晚,埃安方面在微博發布聲明稱,近期,網絡平台出現部分關於廣汽埃安「裁員」「密集與應屆生解約」等不實信息與惡意謠言,引發市場曲解,影響企業聲譽。

埃安方面稱,當天已向公安機關正式報案,將對造謠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結合埃安近日的裁員消息,公司解約應屆生的舉措或早有規劃。

6月7日,有媒體曝出埃安將裁員20%。流傳出的方案顯示,這是一套組合拳式的收縮,不僅涉及裁員,還要求「停社招,校招已接offer的撕20%」,此外還要取消全員加班費、交通補貼降低、停止所有晉升考核等。截至發稿,埃安就此並未給出官方聲明。

圖片源自網絡

一系列舉措之下,埃安困境可見一斑。

「網約車」標籤難撕

今年以來,埃安累計銷量14.23萬輛,同比下滑14.42%,已連續四個月單月銷量同比下滑。

年初,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給公司定下「保底70萬輛,爭取80萬輛」的全年銷量目標,即便以保底的70萬輛計算,前五個月的完成度僅為20.32%。這也意味著,埃安需在未來7個月中實現月均銷售7.96萬輛才能完成計劃。

設定2024年的高銷量目標設定非埃安高層盲目自信。2022年,埃安憑藉全年銷售27.1萬輛霸榜新勢力,同比增長126%;去年,公司以48萬輛的銷量穩居新勢力第一,乘聯會新能源零售銷量排行榜中,僅次於比亞迪和特斯拉。

前兩年,埃安銷量暴漲主要得益於AION S與AION Y在網約車市場的放量。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今年發布的全國出租網約新車市場分析數據中,去年出租網約車新車共85萬輛,其中埃安提供約22萬輛,占其全年銷量45%,占去年網約車新增總數約25%,意味著每4輛新網約車中,就有1輛是埃安。

業內人士認為,埃安初期大量投放網約車市場並非錯誤選擇。2021年新勢力車企銷量仍處爬坡,單月銷量過千便是「高銷量」,彼時埃安此舉能快速提升銷量,讓更多消費者認識埃安品牌,同時提升消費者對埃安的接受度與認可度。

但今年網約車市場逐漸飽和,多地按下「暫停鍵」,發布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宣布暫停當地網約車車輛運輸證核發業務,此舉延緩了網約車市場對新車的需求,埃安對網約車市場的投放被迫減少。

大量投放網約車市場也讓埃安戴上了「網約車」標籤。

《國際金融報》記者詢問多位意向消費者,他們普遍反映AION Y的空間令人滿意,價格合適,「只是開它出去像開網約車,現在同價位車型很多,品牌可供挑選的也多,沒必要買一輛『網約車』出門」。

「性價比」策略失效

不僅被貼上「網約車」標籤,埃安主打的「性價比」賣點在當前「卷」價格、「卷」配置、「卷」智駕的環境中也逐漸失效。

此前,AION S與AION Y憑藉8萬元至17萬元的「低」售價以及純電續航超500公里的「高」續航,「性價比」超越小鵬P5、比亞迪元PLUS等純電車型。

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加劇,比亞迪喊出了「電比油低」,實現「突破2000公里續航」;長安、奇瑞等傳統車企則相繼降價推出10萬元級別車型等,數款車型「性價比」反超AION Y與AION S。

同時,記者發現埃安向C端市場投放的車輛數次登上投訴網站,AION Y多次因電池保修期內損壞不予保修、電機異響、購車訂金不退換、補貼遲遲不到位等原因被投訴;有消費者反映AION S存在嚴重「虛標」,續航里程在冬季折損率超50%等問題。

另有車主向記者反映,「其他車企新車OTA(遠程升級車機系統)次數很多,但是埃安旗下車型的OTA一年一次,甚至2022款的老車無法升級,直接被拋棄。」

種種原因疊加,導致埃安在C端市場「遇冷」。

為了扭轉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埃安試圖以高端品牌昊鉑擺脫「網約車」標籤同時提高用車體驗,即便昊鉑高開高打,依然沒法突出重圍,銷量表現低迷,今年前4個月其累計銷量僅為3000輛左右。

據業內人士分析,昊鉑的產品競爭力不足,市場定位不準確是銷量無法提升的主要因素,當下市場中,各家車企都在「內卷」,但昊鉑並未在售價、性能上做出突破,很難打動消費者。

曾慶洪不想「卷」了

事實上,埃安的失利僅是廣汽集團近期發展失速的原因之一,作為集團銷量主力廣汽本田與廣汽豐田,二者銷量下滑也給集團帶來不小的影響。

前5個月,廣汽豐田銷量為26.59萬輛,同比下滑27.26%;廣汽本田銷量為17.36萬輛,同比下滑24.3%。

談到銷量下滑,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將原因歸咎於中國車市的「過度內卷」。

6月7日舉辦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曾慶洪對車市此起彼伏的「價格戰」和「卷流量」都發表了看法。曾慶洪認為,「卷價格沒問題,這是供求關係和市場規律決定的,廣汽不反對價格戰,也不怕打價格戰,但是要有理性和有底線,不能過度」,同時面對當下的裁員問題,他直言,廣汽也裁了不少。

回顧過去一年廣汽的發展,集團旗下的合資品牌經歷了數輪裁員。

2023年7月,廣汽豐田遣散1000名勞務合同工,相當於其現有員工總數的約5%;同年12月,廣汽本田裁去約900名合約工;2024年5月,廣汽本田仍在進行大規模裁員,公司通過逐級通知形式,啟動大規模裁員,已有1700人同意離職,占合資公司總人數的14%。

多輪裁員也顯示出合資燃油車在中國市場發展每況愈下。

對此,曾慶洪提出「油電同權」的新概念,他希望當新能源汽車新車占有率達到50%時,能夠在政策上支持油車與電車的公平競爭。如其所言,當下新能源汽車享受補貼、購置稅等多方面優惠政策,這是導致合資燃油車加速推出中國市場的原因之一。

有業內人士解讀「油電同權」,他認為曾慶洪不願意放棄廣汽豐田與廣汽本田,「目前埃安B端銷量優勢逐漸減弱,集團其餘新能源產品還處在孕育期間,保住『利潤奶牛』的市場份額變得十分重要」。

2023年,廣汽本田與廣汽豐田仍為集團帶來935.28億元和1528.69億元的營業收入,占匯總口營收的49%。

記者 吳迪

編輯 劉星雨

責任編輯 孫霄

—— / 好文推薦 / ——

  • 日本股市如何走出失落的30年
  • 大模型廠商「殺瘋了」
  • 圍繞OpenAI的博弈
  • 極星汽車「四面楚歌」
  • 公募基金「權益之殤」
  • 誰是真正的「吃貨收割機」?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7e2ce9ac00c3fce1459e347c30e31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