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奔!遇難母親奮力托舉孩子的姿勢讓我想起這則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記得我愛你!

2021-07-23     端木婉清

原標題:淚奔!遇難母親奮力托舉孩子的姿勢讓我想起這則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記得我愛你!

端木婉清,專注女性成長

願在這裡能夠找到一份屬於你的溫暖和治癒

作者:玉米嬸

婉清說,錯過上篇文章的親愛們,可點擊藍色標題《 死亡12人,鄭州特大暴雨,他們的朋友圈我不敢看…… 》繼續閱讀。

昨天看到微博上 「三個月大嬰兒被埋廢墟一天一夜獲救」的熱搜時,特別震撼,當時就在想孩子能堅持這麼久,應該是媽媽在用盡全力保護著。

後來,在新聞上看到救援者分析孩子之所以安然無恙,應該是媽媽將她送到了安全地帶,而孩子媽媽的情況卻十分不樂觀。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新聞時,真的哭了,於是寫了一篇《三個月大嬰兒被埋廢墟一夜獲救,那聲啼哭,淚滿眼》文章發出去後,我和讀者們都在關注著孩子媽媽的信息,期待傳來媽媽平安獲救的信息。

很遺憾,孩子的媽媽還是不幸遇難了。

截圖來自央視新聞

看到這句「媽媽在最後一刻把孩子托起來拋到了安全地帶」時,又一次淚滿眼。

據救援隊隊長所說,他們在廢墟里找到這位媽媽時,雖已經身亡,但她的雙手還保持著托舉的姿勢。

截圖來自封面新聞

淚目!這就是最平凡,最偉大,最無聲,又最有力量的母愛。

如果可以,媽媽一定一定不願意缺席孩子成長的每一刻,想扶著孩子踏出她人生的第一步;想聽孩子第一聲叫「媽媽」;想親自送孩子入學堂....

這些簡單又普通的願望,卻成了這位媽媽永遠的遺憾。

正如微博留言點贊最高所說:孩子,你一定要記住給了你兩次生命的媽媽。

孩子,帶著媽媽的牽掛,有媽媽的庇佑,往後餘生,你一定會平安順遂,健康成長!

看到這個新聞時,我第一時間就想起汶川地震那位用身體呵護著孩子的偉大母親。

13年前,汶川大地震時,救援隊員在一處民宅搜救時,發現一位雙膝跪地的年輕女子,她的姿勢有點奇怪,像古人在行跪拜禮,救援人員跟她打招呼,她也沒有回應。

救援隊長覺得有些蹊蹺,就把手伸進女子被壓得變形的身軀底下摸索,過了一會,他激動得大喊:「有個孩子,還活著。」

經過救援隊員小心翼翼把壓在她身上的廢墟清理開,發現她身下有個大約三個月左右的嬰兒,孩子正躺在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安安靜靜地入睡。

救援醫生在給孩子檢查身體時,發現襁褓里有一部手機和一條編輯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簡短的一句話,讓現場所有人淚目,讓無數的網友感動得泣不成聲。

這是無法找到言語來形容的偉大母愛,災難來臨時,媽媽用盡全力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弱小的身軀抗下一切傷痛。

媽媽給了孩子二次生命,孩子卻再也沒有了媽媽。

同樣是汶川大地震時,在都江堰一座廢墟里,救援隊伍發現一名年輕的媽媽雙手懷抱著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 媽媽低著頭,上衣掀起,

已經失去了呼吸, 但她懷裡的嬰兒還在 吮吸著已故母親的乳頭。

在媽媽的守護下,嬰兒毫髮無損,這場大地震仿佛從未來過。

當救援隊員把孩子從母親乳房中拉開時,他一下開始大哭。

孩子的這一聲啼哭,同樣讓現場人淚滿眼,想必一定是母親在垂死邊緣,用盡全力把最後一滴母乳給了孩子,把活的希望給了孩子。

媽媽給了孩子二次生命,孩子卻再也沒有了媽媽。

還記得去年疫情爆發時期,29歲的醫生夏思思因救治病人感染新冠,不幸離世,她兩歲的兒子卻一直在家等媽媽:

門鈴響了,他會喊媽媽;電話來了,他會喊媽媽;

他在等媽媽的擁抱,那是最溫暖的懷抱;

他在等媽媽的親吻,那是最香甜的味道;

他在等媽媽講故事,那是最柔美的聲音;

他在等、在盼、在呼喚……

可媽媽卻再也不能應答,媽媽再也回不來了。

但是,他還是會坐在家門口乖乖等媽媽。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媽媽就是一切;

媽媽在,家就在,大風大雨都不怕;

媽媽沒,家就連根拔起了,從此風吹雨打。

家,不再是家。

願災難早點過去,願天下的媽媽都能參與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時刻,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願孩子的每一次呼喚「媽」,都能聽到應答:「媽在」!

「媽在」,是全世界最讓人心安的兩個字。

作者簡介

玉米嬸: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年美少女,倆男孩的家庭主婦,主業帶娃,副業寫文,愛好啃瓜。一支筆記錄煙火婚姻,摸索婆媳相處,探討育兒心得。

——遇見你,

本身就是緣——

婉清今日薦讀

廣東十塊錢引發的血案:為什麼「幸福」的人大多很謙卑?

端木婉清,十點讀書邀約作者,你的情感閨蜜,一個熱愛生活且率真的女子,信奉說真誠的話,做善良的事,一支筆寫盡生活百態,一顆心傾盡所有,去生活。個人微信公號:端木婉清 ID:ziqingting19,已出版暢銷書《懂,是塵世最美的情話》。配圖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79144162_683828-sh.html

除夕小記

202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