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圖像研究

2021-07-20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圖像研究

2021年7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和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絲路與敦煌文化藝術分享會」第五期在院小報告廳舉行。本期分享會的主題是《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圖像研究》,分享嘉賓是敦煌研究院孫毅華副研究館員。

圖1.分享嘉賓

圖2.與會情況

此次分享會內容主要包括:佛寺建築群、佛塔建築、世俗建築、單體建築和建築細部技法特徵五部分內容。孫老師化繁為簡,系統解讀了敦煌壁畫中唐代不同時期的建築圖像,綜合梳理了圖像中建築的諸多特點。

一、佛寺建築群

唐代的佛寺建築群延續前朝,遵循了由簡單到繁複的演變過程,在群體布局中更是運用多種形式的單體建築,組合成群,無一雷同。孫老師通過大量洞窟實例,讓大家了解到敦煌壁畫中在不同時期所繪製出的佛寺建築群。比如盛唐時期開鑿的第225窟,其龕頂繪製了一幅構圖簡潔的阿彌陀凈土變,佛及菩薩之後的背景是一殿雙樓,殿與樓之間有S形的曲廊相聯,構成了凹形寺院的主體建築群,這種布局是壁畫中寺院的基本格局,廣泛應用於寺院中。殿樓之前有矩形的蓮池,象徵西方凈土的七寶池、八功德水。

圖3.一殿雙樓-第225窟龕頂-盛唐

又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涅槃窟」第148窟,在洞窟南壁繪製的彌勒上生經變中的兜率天宮,平面呈「凸」字形,中部一大院,兩側各一小院,小院中又用迴廊分隔為前後兩進院落。正面迴廊中有三開間的中門,左右兩院各設偏門,形成三門之制,整座寺院布局合理,周圍廊道環繞,規模宏大。通過孫老師的講解,我們可以發現從初唐、盛唐洞窟中的大幅經變畫到中唐、晚唐時期的屏風畫,都出現了不同形制的佛寺建築群。

圖4.兜率天宮-第148窟南壁-盛唐

二、佛塔建築

這一部分孫老師將壁畫與實物照片結合起來展示佛塔的建築形制。佛塔的形式是伴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而產生的,是壁畫中變化最多的一種建築類型。自唐以後,塔的數量大增,形象逐漸趨於華麗且形式多樣。孫老師在這部分介紹到,敦煌壁畫中出現的佛塔建築有:窣堵坡、多寶塔、單層多寶塔、窣堵坡式多寶塔、殿堂式多寶塔、吐蕃式單層多寶塔、圓形單層磚石塔、單層舍利塔、天宮塔院、西域式塔院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盛唐第23窟南壁繪製的單層多寶塔與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件銅塔幾乎完全一樣,這也是壁畫與實物相互印證的一個很好的實例。

三、世俗建築

第三部分孫老師就城垣、宮廷和民居等典型世俗建築類型進行了講解。儘管壁畫內容反映的是佛國世界,但壁畫的製作者卻無法擺脫世俗的影響,中古時期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建築形式也被描繪在壁畫之中。

城的形象是壁畫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種建築類型,在敦煌壁畫中幾乎各個時代都有,最早的建築畫中就有城樓的形象,以後各時代都將帶有時代印記的城繪製在壁畫中。敦煌壁畫中城的類型種類繁多,幾乎囊括了當時社會生活中所有城的類型。城的建築材料與裝飾只能憑藉畫家繪製的圖形進行判斷。如唐代的城大多用土紅色的橫線條表示夯土城,用方磚貼面包裹城牆作為裝飾,中唐壁畫中出現用方形或菱形花磚包砌城門墩台的形式,使城門墩台更顯華麗。城門前的「棨戟」制度和城的城門道數量則反映了城的等級,一至五道門的城門在敦煌壁畫中都有體現(如圖7)。除此之外城還有角樓、馬面等防禦功能部件。

圖7.五門道城門-第138窟北壁-晚唐

宮廷建築畫是唐代觀無量壽經變中未生怨故事裡必須表現的建築形式,以描繪發生在皇宮裡的宮廷政變。壁畫中根據不同的時代和繪畫方式及繪畫位置的變化,表現出許多形式各異的宮廷建築,極大地豐富了建築畫的內容。

住宅是各個時代建設最多的一種建築類型,由於貧富差別,住宅的規模和形式表現得千差萬別,加之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住宅比較難於長期保存,所以敦煌壁畫中提供的住宅形象更顯其珍貴。下圖這處民居宅院,外有厚實的夯土圍牆,內有一周廊院,院中有正房、偏房等多處房屋供家族居住。這樣的形式在敦煌一直延續到近代。

圖8.民居宅院-第23窟南壁-盛唐

四、單體建築

單體建築方面孫老師主要介紹了殿、堂、樓、閣、台等及保留在文獻中已消失的建築。

敦煌壁畫中早期多為一宇一室的孤立建築,自初唐始,於一壁之幅表現佛所主持的各種凈土世界說法場景的大型寺院建築群。在這些寺院建築群的組合中,是由各種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單體建築互相搭配,組成主次分明,起伏有致的建築群落,而構成寺院建築群的單體建築類型繁多,常見的有殿、配殿、堂、樓、閣、角樓、碑閣、鍾台、經台、門、廊、露台、塔等。各種單體建築就如棋盤中的各個棋子一樣,有著各自固定的功能和形體。在不同的民族對西北邊陲的統治中,敦煌壁畫的建築畫又融入了新的特色,出現了不少異域風格的作品。

圖9.單體建築

五、建築細部技法特徵

建築細部主要是將組成建築的各個部分拆分開來,有台基、欄杆、地面鋪裝、牆、窗、柱、斗栱、障日版、屋面各部分等,孫老師通過對建築細部技法的研究和解讀,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幅不同構建的演變發展史。

台基是房屋的基礎,自唐代出現大幅經變畫後,台基就在畫面中起著連通、分隔和裝飾的作用,建築之間的通道,佛、菩薩講經說法的平台,伎樂表演的舞台都由台基承載。初盛唐時起於地面的多是青磚砌築的素平台基,上有欄杆與鋪裝地面。出於水面的台基有出水平坐式和實心砌築式,與上部的欄杆構成虛實相間的畫面。盛唐第172窟中的台基立面裝飾各種圖案,台基上的欄杆中間裝飾華板或勾片,節點處用金屬包鑲,形象華麗。有的台基地面上繪出方格與蓮花圖案,表示花磚墁地。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的花磚遺存與壁畫形成呼應。中唐時的台基全部裝飾的繁複華麗,好似石材雕刻,與同時期建築的繁複裝飾相呼應,晚唐台基延續前三個時代的形式。

斗栱是中國建築中最具有特色的構件,也是判斷古建築時代的重要依據。在敦化壁畫中,初唐初期的斗栱延續了隋代不出挑的形式,隨後發展了出挑,甚至在側面可以看到出頭的昂,層層挑出的栱和昂的運用,使斗栱形式逐漸複雜;盛唐的斗拱顯示了唐代建築巔峰時的粗壯雄渾、出挑深遠的意境,且已出現等級區分,不同形式的斗栱,被用於不同等級的建築上;中唐時期的斗栱繼續延襲盛唐形式,在運用上出現繁簡不同的各式斗栱,從四鋪作一直達到七鋪作。並增加了補間的斗栱數量;晚唐斗栱在延襲盛唐形式下又有所發展,如批竹昂耍頭的出現。

圖10.斗栱-第231窟北壁西-中唐

六、結語

唐代藝術的輝煌使壁畫中的建築圖像,無論從整體到局部,都表現得更為真實完整,如組成建築群的各種單體建築有殿堂、樓閣、台榭、迴廊等;而城的表現有城門、城樓、角樓;佛塔的造型更是千變萬化;其它社會生活的方面有廄舍、茅庵、草棚、屠房、監牢、橋樑、墳墓等,它們用途各異,形式多樣,至於建築的局部及細部如台基、須彌座、階陛、散水、欄杆、柱枋、門窗、各種斗栱、屋檐、各式屋頂、瓦飾、脊飾、塔剎、相輪等都有具體細緻的描畫,成為造型優美、比例合度的建築形象。因此說唐代壁畫中的建築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現實的反映,通過研究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互動問答

提問1:趙聲良先生曾在文章和講座中提到古人「舍宅為寺」的行為,這些宅與當時的園林建築有什麼聯繫?

孫毅華:壁畫上的寺院圖像並無許多園林建築的描繪,完整的園林建築畫像更是罕見,不能體現與當時園林建築的關係。

提問2:敦煌石窟中建築圖像的寫實性與可靠程度如何?

孫毅華:前面提到的第23窟南壁所繪的單層多寶塔和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銅塔非常接近,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此類圖像的寫實性。其他圖像的寫實程度還有待學者進一步證實。

提問3:翼(葉)形栱的發現對斷代有無指導意義?

孫毅華:第361窟、第61窟、第246窟等處存在翼(葉)形栱圖樣,它出現的年代比較早,在斷代研究方面的意義仍可進行深入討論。

提問4:第172窟北壁佛寺建築群圖像解讀有兩種主流說法,一為三重大殿,一為兩重大殿,哪種說法更為合理?

孫毅華:考慮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兩重大殿的說法更為合理。

來源:敦煌研究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78486024_12011613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