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到某個階段的時候,家長會突然發現,他的一些表現會任性、難以捉摸:
不同的玩具要放在特定的位置,如果有人不小心搞混了順序,孩子就會大哭大鬧;
洗臉洗腳一定要媽媽幫忙,其他人換誰都不可以;
坐電梯的時候,一定要他自己按,你先按了,他就會生氣、打鬧;
媽媽的東西只能媽媽動,爸爸動一下都不可以;
……
看到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總是感覺難以理解,覺得孩子是無理取鬧,甚至懷疑「這麼小就有強迫症了嗎?」其實不是孩子有強迫症,可能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有些家長可能第一次聽說這個詞,那什麼是秩序敏感期呢?
秩序敏感期主要出現在孩子2-4歲這個階段,不過這種秩序感,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孩子在這個階段是對秩序最敏銳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事物。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會對秩序表現出強烈的需求和喜愛,尤其是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秩序」不僅是指物品放在適當的地方,還包括遵守生活規律,理解事物間的時間、空間關係,以及對物體進行分類,並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
秩序敏感期對孩子至關重要
1. 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孩子出生之後,離開熟悉的子宮,來到更為廣闊的空間。因為孩子對周圍環境的未知未卜,他就會產生一種對環境控制的慾望,而這種慾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孩子只有一遍遍重複原有的秩序,才能不斷鞏固安全感。
2. 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情緒和人格發展
沒有秩序感的孩子,就仿佛在森林裡迷了路,不明方向,不知未來。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沒有秩序,雜亂無章的環境中,他的專注力、情緒以及人格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一個孩子,如果無法將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常常這個玩具沒玩兩分鐘又去玩別的玩具。看到另一個好玩的,想都不想又衝過去搶。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是秩序感被破壞、內心紊亂。
3. 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
如果一個孩子因為沒有擺整齊的積木而焦慮,為掰成兩半的麵包大哭時,這說明在孩子的潛意識裡認為:整齊、完整是「對」的,凌亂、分裂是「錯」的。孩子有了「對錯」、「好壞」之分,自律感也就應運而生。慢慢地,孩子們就能把行為和後果聯,而秩序感在孩子的道德意識里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一些「迷惑」行為,家長不知該如何做。如果能學會這幾點的話,就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
1. 了解秩序敏感期
我們前面有講到,秩序敏感期對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家長首先要正確認識秩序敏感期,清楚孩子在這個階段會有怎樣的行為。這樣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心理建設,對於孩子的行為也不會感到無奈、生氣或反感,而是理解與包容。
2. 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當家長認識了秩序敏感期,就要尊重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行為。平時儘量按孩子的「秩序感」來,如果不小心破壞了秩序,要向孩子道歉,並且要接受孩子的不滿和抱怨,最後盡力去彌補。當然了,對於原則性的要求,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就要靈活變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491f8018b11b68bd60f8036b6290f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