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讓你看懂為什麼2023年美宜佳們這麼火?

2023-05-15     新經銷

原標題:一文讓你看懂為什麼2023年美宜佳們這麼火?

作者丨勾勾

作為一種零售業態,便利店發源於美國,60年代末移植日本後得到飛速發展,其後又在台灣和泰國被加以推廣。

1992年,外資便利店7-11率先在深圳開業,開啟中國大陸的便利店先河。在此之後,中國本土便利店也逐漸發展起來。

2022年,本土連鎖品牌美宜佳以30008家的門店數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品牌連鎖便利店。國內便利店的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美宜佳的突破不是孤立現象,與國內整個便利店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隨著消費者購物習慣和購物需求的變化,實體零售店向社區、近場購物場景拓展,便利店也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探索新的可能性。

國內便利店發展現狀如何?如何形成現在的局面?未來發展的機會點在哪兒?了解便利店渠道的變化趨勢,也有助於品牌商制定相關戰略。

不懼疫情影響

一路高歌的便利店

國內便利店發展態勢向好。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便利店行業銷售額從2015年的1181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349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近年來行業規模增速表現顯著高於線下零售市場整體水平。

2019-2021年,中國便利店行業銷售額連續3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長。2021年,全國便利店銷售額達3492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品牌連鎖便利店銷售額達3050億元、同比增長12.3%。

規模方面,2022年TOP100便利店企業門店總量為171340家,較2021年的160744家增加了6.59%。其中,本土連鎖品牌美宜佳以30008家的門店數超過中石化易捷,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品牌連鎖便利店。

圖源:美宜佳官網

另外,三大日系便利店品牌羅森、7-11、全家在國內的門店總數量也達到了11626家,較去年凈增1365家,其中羅森於去年7月在成都開出了第5000家門店。

門店數量在1000-10000的中小型便利店企業規模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企業總數新增5個,達29家,門店數占比也由去年的35.13% 提升至38.43% ,區域品牌仍是便利店品牌中的大多數。

與發展較早的國外便利店發展對比,中國便利店市場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一般認為,人均GDP越高,人口密度越大,越利於便利店的發展。

目前,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為中國便利店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僅2020-2021年期間,國內就增加了12萬家便利店。2021年,中國大陸便利店總家數達25.3萬家,約為美國1.7倍,日本的4.5倍。

但是在銷售額方面,美國約為中國大陸的5.1倍。

滲透率方面,中國大陸也遠遠低於美、日、韓。上世紀90年代時,美國和日本的便利店滲透率就達到了3000人/店的密度。到了2021年,韓國便利店滲透率為1059人/店,日本便利店滲透率為2218人/店,美國與日本相當,中國大陸便利店滲透率僅為7033人/店。

若能達到日本便利店行業的飽和程度,中國便利店的總門店規模大概還能翻三倍。當然,這要基於中國的經濟環境不斷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行業內自身冷鏈物流等供應體系的建設等因素。

規模擴張之下,品牌連鎖便利店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國內連鎖品牌便利店的門店數量與日俱增。便利店毛利不高,通過規模擴張實現成本降低,能夠更好地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此外,在品牌連鎖化的過程中,便利店能夠形成更加統一的管理和運營模式,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產品質量。

當下,國內市場的連鎖品牌便利店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本土便利店,二是日系便利店,三是以中石化為背景的國資便利店,如今無人便利店也開始興起。本土便利店以美宜佳為代表,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進入下沉市場,獲得規模優勢。

日系便利店此前注重運營效率大於規模擴張,但近兩年羅森通過收購等方式,正在緊鑼密鼓地擴充門店。易捷、崑崙好客開在加油站,反而不容易向外擴張。可以想像,本土便利店和日系便利店之間必有一戰。

便利店為什麼能越來越火?

2020年初以來,實體零售行業特別是大型商超受到疫情較大衝擊,而便利店成為疫情期間為數不多保持增長的零售業態。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排名前100的超市企業整體經營業績不甚樂觀,銷售規模呈下降態勢,其中62家企業銷售額下滑。

2019-2020年,便利店行業銷售額增速從13%升至16%,2021年則進一步升至17.7%,增速遠高於大型商超、小型超市、百貨商店等業態。

便利店之所以能夠逆勢增長,並超過其他零售業態的發展,一是國內城鎮化速度加快,為便利店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二是疫情期間,作為保供民生的行業,便利店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三是相比起超市、百貨業態,便利店更適合當前消費市場的客觀需求。

當下,實體零售呈現出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小店「擊敗」大店,社區店「擊敗」區域中心店。這樣的環境下,便利店具有天然的優勢。具體可在以下幾點中體現:

1)經營管理成本相對較小

便利店通常經營規模較小,成本相對較低,管理起來相對簡單。此外,便利店通常採用精簡化的管理模式,減少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投入,降低了經營成本。而在疫情期間,由於人員流動性減少、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大型商超的運營成本增加,導致利潤下降。

相比之下,便利店在經營成本上更具優勢。

2)選址靈活

便利店的單店面積相對較小,一般在50-200平方米,選址相對更為靈活。便利店通常位於人口密集的城市或社區,離消費者的距離更近。為了滿足人們即時消費的購物需要,便利店愈加向社區商圈靠攏。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研數據,2019-2020年,被調研的連鎖便利店品牌中,社區型門店占比從 30.4% 提升至 52.7% ,已占據「半壁江山」。

3)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對國內消費者來說,曾經逛大型賣場是一種樂趣,從琳琅滿目的商品中得到精神愉悅,也可以滿足一家人同行的快樂。但是現在,城鎮化水平高了,人們的消費水平高了,娛樂方式變多了,賣場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而且之前購物渠道不像今天這樣廣泛,人們去一趟賣場就可以把想買的所有東西購買齊全。

隨著線上電商、社區團購等興起,人貨場的關係發生變化,從人找貨轉變為貨找人。

消費者可以在多種渠道進行對比,在不同的渠道上面分別下單不同的產品,一站式購齊的需求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即時消費的購物需求。

再加上,年輕一代消費者逐漸成為「消費擔當」,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更加注重購物的方便和快捷。

而便利店本身突出的是即時性消費,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雖然SKU不算很多,但是品類齊全,陳列簡單,能夠滿足人們快速購物的需求,顧客從進入便利店到付款結束平均只要3分鐘左右。

雖然實體零售業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但便利店憑藉小而美的特點和靈活的適應能力,成為了消費者的首選之一。但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經營者還需要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屹立不倒。

「便利店+」的美麗新世界

社區、近場型購物場景由於離消費者距離更近,已經成為便利店開疆擴土的重點區域。怎麼在此基礎上,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同業競爭中,打出自身的差異化特色,對便利店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

以國外的便利店為例,他們在生活場景方面有很多探索,比方說24小時營業,複印列印服務、提供ATM機存取款、繳納水電費、沖印照片等。

相比之下,國內的便利店更接近於小型超市,無論是新的場景挖掘,還是適應本土客情的模式上的構建,都有發展的空間。

顯然國內的便利店已經意識到這類問題,注重社區,近場型購物場景的打造,探索線上線下等多方面消費者觸達,圍繞鮮食、自有品牌等在內的和新品類能力搭建與升級成為近幾年國內便利店發展的大方向。

部分便利店圍繞消費體驗,在場景上進行了不同的變化。

比如2018年,鮮豐水果和羅森於杭州開了一家便利店,增加了水果的銷售。

圖源:中百羅森

2021年1月,便利蜂正式在全國超過1800家門店上線「情感電台」,成為國內首個「便利店電台」,旨在讓消費者在門店購物時都能聽到帶有療愈內容的廣播。以「便利店電台」為載體的聲音媒介,為消費者營造出了更舒適自在的購物、休息環境。

2022年,美宜佳旗下公司獲得廣東省第一張乙類OTC的便利店銷售牌照,開啟「便利店+藥店」零售新模式。

此外,據媒體報道,不少便利店承載了洗衣這類生活功能,目前還湧現出了便利店+新式茶飲、便利店+書店等創新場景。

便利店在場景方面的創新或將不斷深入,逐步模糊零售邊界,向多功能性邊界拓展,不僅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拓展便利店的營業範圍。國內便利店正處於百花齊放的狀態,為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預計整個行業還會出現很多可能性。

寫在最後:

在市場競爭下,品牌連鎖便利店數量會越來越多,因此如何為客戶提供好的體驗,以及在標準模式上走出自己的特色,需要繼續深入的發展。

對於快消企業(品牌方/經銷商)而言,增長的大盤仍舊在線下。

便利店作為正在上升的渠道,快消企業應該如何藉助其發展趨勢,使雙方達成更良好的合作,或者創造新的合作模式,實現產品曝光,提高銷售效率,同樣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47ef1fdd9e228b2d0f0b96b835bb2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