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國社會翻譯學研討會在華南理工舉辦

2024-11-06     中國日報網

11月1日至3日,「2024全國社會翻譯學研討會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社會翻譯學專業委員會年會」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辦。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吳波,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秘書處主任仲文明,社會翻譯學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傅敬民、會長王洪濤與會致辭。

此次會議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社會翻譯學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協辦。

據介紹,近年來,「社會翻譯學」作為翻譯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已逐步發展為翻譯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社會翻譯學專業委員會匯聚大批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從事社會翻譯學研究的教師和科研人員,旨在通過開展社會翻譯學研究、舉辦相關學術活動,促進中國翻譯學研究的創新發展,推動翻譯研究與翻譯實踐、翻譯教育、翻譯產業的貫通融合。

此次年會上,來自全國70餘所高校的120餘位專家齊聚華南理工大學,聚焦社會翻譯學與中國文學文化外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人工智慧翻譯技術、數智時代應用翻譯、翻譯專業教育等多個前沿議題,共同探討數智時代背景下,社會翻譯學在學術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創新發展,以期助力我國國際傳播能力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會上,專委會會刊《翻譯與社會》創刊號揭幕。該刊由專委會和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致力於社會翻譯學研究,刊發社會翻譯學及相關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翻譯與社會》創刊號揭幕

在主旨演講環節,廣西大學羅選民教授以《從社會政治學視角看嚴復翻譯的用心》為題,結合歷史語境和社會文化因素,闡述了嚴復翻譯《美術通詮》的意圖性及文本甄選動機,指出嚴復譯文的創新價值和實踐意義不僅體現在文學和美學層面,更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一次社會改良的重要舉措。

中山大學王東風教授以《點石成金的人才培養——從布迪厄的社會學角度看京師同文館的翻譯人才培養》為題,聚焦京師同文館外語人才培養,分析了京師同文館多個首創和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並闡述了對當今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借鑑意義。

澳門大學李德鳳教授以《社會學視角下的中醫全球傳播——英譯與文本挖掘研究》為題,結合文本挖掘技術,從社會學視角系統闡述了翻譯在塑造全球對中醫認知和接受、醫學知識全球化中的作用機制,研究成果為中醫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數智時代的應用翻譯提供了實證基礎,同時也為翻譯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華東師範大學袁筱一教授以《布爾迪厄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法國社會翻譯學的發生》,闡述了布迪厄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法國翻譯研究社會學途徑之間的關係,並從社會翻譯學的視角深度解讀了當下人工智慧時代對翻譯提出的新的「社會」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李德超教授以《社會翻譯學視角下嚴復對「科學」一詞的翻譯——權力、意識形態與文化交流》為題,系統考察了嚴復在晚清時期翻譯「科學」一詞的社會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影響,揭示了翻譯過程中的權力關係、意識形態考量及其對社會變革的重要影響,為理解翻譯在跨文化交流和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北京外國語大學王洪濤教授以《社會翻譯學視域中的人工智慧文學翻譯》為題,基於社會翻譯學理論闡述了文學翻譯活動的特殊性、複雜性及其特有文化價值,並分析了人工智慧翻譯安全有效應用到文學翻譯中須解決的三個根本性問題:AI算法的改進、AI技術與其他行動者的有效互動以及文化倫理問題。

華南理工大學朱獻瓏教授以《社會翻譯學視域下的譯者能力研究再思考》為題,基於全人教育理念,闡述了譯者能力培養在翻譯教育中的重要性,揭示了譯者能力培養與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雙向建構機制,並基於社會翻譯學理論詮釋了「全人譯者」的概念,並重構了「全人譯者能力框架」。

在平行論壇環節,9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社會翻譯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社會翻譯學的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社會翻譯學與中國文學文化外譯、社會翻譯學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社會翻譯學與人工智慧翻譯技術、社會翻譯學與數智時代的應用翻譯、社會翻譯學與翻譯專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發展等七個議題,以主題報告和專家評議的形式展開了深入討論。(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1b0442f16f643e6597e7b6d64fa5e1c.html